摘?要: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讓教師們漸漸摒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式,把教學重心從傳授基本的書本文化知識,轉變到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不僅僅注重外界知識的輸入,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對于知識的吸收以及探究。《小學語文課程標準》里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足以說明研究性教學在我們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要引導組織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勤于探究,充分發(fā)揮學生們的自主能動性。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探究學習;應對策略
在現代教學理念的普及下,整個教育界都在共同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教育模式,老師、學生以及家長共同合作,高效、便捷地達到學習的目標,這時探究式教學進入大眾視野。探究式教學是指老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誘導因素,以教材為輔,引導學生獨立自主思考以及討論問題,學生能以個人或者小組為單位,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對一個問題提出質疑以及探究,最后得知的結果也能更加深刻地留在腦海里,達到教育以及學習的目的。探究學習可以使課堂環(huán)境更加生動活潑,但是在長期常規(guī)的教學課堂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 學生缺乏探究意識
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講臺上教,學生在下面學。這種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在語文課堂上容易出現“填鴨式”和“滿堂灌”的現象。相對于傳統(tǒng)的接受式教學,新課程標準中倡導的探究式學習方式是一種全新的顛覆。學生和教師長期習慣于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式教學,很難接受和適應這種探究式教學模式。體現在學生們經常不清楚為什么要探究,探究什么,如何去探究。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們不愿意去探究,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們講授的知識點,提不起主動求知和探索發(fā)現的興趣。
二、 學生的探究意識不強
探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是相對的,是學生通過探究來主動學習從而獲得知識,使用知識來解決問題,這就對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要求更高了。這種教學方式的最終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自主發(fā)現、分析、推理、解決問題。這個教學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學會主動提出恰當的問題?!疤岢鲆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善于思考,才能更好解決問題。學生習慣了聽從老師教授,缺乏主動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的意識,然而探究性學習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就是問題意識。學生的探究意識薄弱,無法讓探究式學習順利進行,對課堂中的知識點難點疑點“不感興趣”“不多問”“不想問”“不敢問”。
問題的更好解決,需要善于發(fā)現問題,勤于思考。針對上述文章提到的關于探究性學習在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兩點問題,根據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種種情況,為了讓探究性教學機制順利運轉,改善和提高教學效果,我認為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一)營造探究氛圍,使學生樂于發(fā)現問題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我們教學所追求的。學生是教學實踐的主體,老師同樣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采用科學的教學方式,使語文學習能同學生自身興趣相結合,引導同學們自主尋找新的途徑,探索新的未被告知的知識點。從學生自身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出發(f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課堂上的互動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互動性不高的教學氛圍,也會嚴重影響學生思維的開拓與發(fā)展,同時更影響著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為了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更好發(fā)展,教師應該放下嚴肅姿態(tài),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與學生保持平等關系,學生之間互幫互助,和諧友愛。這些都給學生們帶來安全感和自由感。使他們放開身心和顧慮,在課堂上愿問敢問愛問。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探究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圍繞在探究問題的情境中去,啟發(fā)他們的求知欲,讓學生快樂學習。以語文課本中的《草船借箭》一文為例,老師教學之前,先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閱讀全文,“草船能借到箭嗎”“怎么用草船借箭呢”“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通過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全文,加強了學生對文章理解的針對性,學生能很快地進入探究問題的情境中去,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學生就自然領會到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讓學生們感受到一個人不僅要學識淵博,遇到事情還要善于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那么這篇文章的教育意義就達到了。從古至今教師的定位是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在學生的教授過程中,我們是以一個領導者的姿態(tài)在教授知識?,F在我們應該轉變我們的態(tài)度以及定位,把同學們當作共同學習的伙伴,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探索。改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汲取。從單向的知識灌輸,到雙向互動的探究引導和開展。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也從嚴肅、刻板的師生關系,轉變?yōu)閷W習上的導師,生活中的朋友。給學生帶來的不僅是學習上的,還有生活中的身心的愉悅感,這也是我們當代教師一致追求的目標所在。
(二)培養(yǎng)學生善于質疑的習慣
古人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贝罅康慕虒W實踐證明,“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開端。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從沒有疑問到發(fā)現疑問再到解決疑問的過程。只有當學生發(fā)現了疑問點,才會產生探究下去的興趣。因此,教師們應該結合課程的內容,設置相應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想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有什么疑問都可以通暢地說出來,讓學生們不害怕提出疑問。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時常鼓勵我的學生們要善于從課本教材中發(fā)現問題,大膽地圍繞這些疑問從課文題目、文字內容和標點符號中尋找答案。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在導入課程的一開始,教師就指著文章題目問學生:“看了標題,大家能想到什么,有什么疑問嗎?”學生們的思維立馬被打開:“圓明園為什么要被毀滅?”“圓明園被誰毀滅了?”“現在的圓明園是什么樣的?”教師在黑板上把這三個問題板書出來,在每個題目后邊打了一個三個大大的問號,并夸贊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很值得思考。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認真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跟鄰桌的同學相互討論交流心得,從而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有時候文章關鍵詞起到了點題的作用,在整篇文章中畫龍點睛。老師在課文教授過程中,可以引導同學們尋找文章中的關鍵詞,加深對于文章的領會以及提煉主題內容。再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這個成語,圍繞這個關鍵詞,學生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給誰送炭?”“為什么要送炭?”隨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主在文中發(fā)現答案,這樣學生便能領悟到朝鮮大娘對志愿軍戰(zhàn)士的濃厚情誼了。
(三)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做好探究性學習
在小學的基礎教育過程中,學生對于大量文字的理解以及興趣是不大的,在教材方面適當增加插圖內容,會增加同學們對于文章的理解以及興趣,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等為一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獨立探索發(fā)現問題,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去探究新鮮知識。讓學生不僅掌握語文課本基本知識和技能,還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語文課本《鳥的天堂》一文時,教師先讓學生們自主學習,初讀課文的大概內容,從整體上感知文章的行文脈絡。自覺主動地去找到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從文章中感受文字之美以及作者的用意。然后教師作為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學生作為探究學習的主體,自讀自悟。教師們在教學中慢慢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天堂”指的是什么?“鳥”會識別美嗎?帶著這些疑問,學生們抓住文章中心句,談自己的切身感受。文中有句“樹葉真綠得可愛”,讓學生們用擬人手法去表達樹葉像孩子一樣可愛,加深對文章大意的理解。再如“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通過對這段文字的閱讀,學生們感悟到任何植物都有自己頑強的生命力,生機勃勃積極向上,去美化我們的家園。學生通過以上的自主探索學習,可以很好地整體把握教材知識。語文課本內容不僅文字優(yōu)美,而且飽含深意。文章道出了大自然的美和我們人類家園密切相關,學生們意識到我們要熱愛自然和關愛我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最后立足實踐,提高學生愛護自然尊敬自然的意識,讓學生在課下收集與課本相關的材料,臨摹文本插圖。
(四)提高了自身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宗旨是“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出課堂”。我們語文教師們要根據語文教材所固有的特點,結合學生個體差異性和基礎知識積累,轉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想,將語文內容融入學生們的生活,學生們的生活也會變得更語文化和生動化。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動手實踐能力,改善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要及時去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學生各自的性格特征,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主動去思考相應的解決辦法。相信在這種積極的教學思維下,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克服困難,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
參考文獻:
[1]白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策略[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學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大會論文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1.
[2]胡海舟.探究性學習存在問題與應對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04(10):27-60.
[3]郭軍.探究式教學的操作誤區(qū)與應對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7(10):6-7.
作者簡介:
聞新成,湖北省襄陽市,襄陽市谷城縣石花鎮(zhèn)大峪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