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麗絲·萊辛,英國當代著名女作家之一,被譽為繼伍爾夫之后最偉大的英國女作家。2007年其代表作《金色筆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色筆記》出版以來因創(chuàng)新的小說形式和宏大的關注主題獲得評論界廣泛關注,并引起了女性主義研究者的青睞。其《金色筆記》描寫了當代知識女性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中的生存困境,對女性問題充分有效地進行了探討。小說形式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小說形式,文本與形式的結合使萊辛的小說以“難懂”著稱。本文基于《金色筆記》,在女性主義的視域下對小說的主要人物進行分析,闡釋萊辛的女性主義觀,剖析萊辛對自由女性的定義,同時探討女性如何在父權社會下保持人格健全,尋找出路的問題,提出男女兩性在社會及個人生活中應和諧相處,共同進步。
關鍵詞:萊辛;《金色筆記》;女性主義
作者簡介:丁萌(1995.11-),女,漢族,湖北省黃岡市人,碩士研究生,武漢輕工大學外國語學院17級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4-0-02
多麗絲·萊辛,1919年于伊朗出生,是20世紀英國文壇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有學者將她看作繼弗吉尼亞·伍爾夫之后最偉大的英國女作家。其作品的主題有女性主義、種族政治、反殖民主義等。萊辛的代表作有《天黑前的夏天》、《金色筆記》、《野草在歌唱》等。2007年《金色筆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萊辛的作品幾乎涉及了20世紀所有重大問題和思想。
《金色筆記》在1962年出版之后它就被認為對女性問題、性、政治等領域提出了問題,小說對女性困境的真實描寫而被稱為女性主義的“圣經(jīng)”?!督鹕P記》的女主人公安娜將自己的生活分別記錄在不同顏色的筆記中。
一、“自由女性”的困境
《金色筆記》的女主人公安娜和朋友摩莉都離異并獨自撫養(yǎng)孩子。安娜是一名作家,離婚后與女兒簡妮特一起生活從安娜是一個具有才智的女作家,安娜的小說《戰(zhàn)爭邊緣》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改編并大獲成功,被商業(yè)改編成電影,寫作為安娜提供經(jīng)濟基礎,同時安娜也加入英國共產(chǎn)黨,追求男女平等和自由解放。安娜體會生活并將這些反映到自己的寫作中。作為一個當代知識女性,安娜認為自己不依靠任何男性,在精神和物質上都是自由的。然而因情人邁克不喜歡安娜的母親身份,也不欣賞安娜的反叛思想,安娜失去了自我,為了情人屈從自己,但最后邁克還是離開了安娜。在失去精神寄托后安娜精神處于崩潰狀態(tài)、人格分裂、患上寫作障礙癥,這種支離破碎的狀態(tài)在小說的結構上以不同顏色筆記本的方式呈現(xiàn),結構和內容的互文使讀者更完整地感受到萊辛的生活并不完整。萊辛想通過性追求愛情無疑是錯誤的,在這樣的感情中,安娜從追求獨立的新女性變成了放棄自我,屈從于男性,放棄了自由,而愛情也隨著邁克的離開而結束。安娜的好友摩莉也處于一定的困境中,摩莉和查理的婚姻有別于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摩莉外出工作,查理主持家務,最終兩人在對家庭的分歧和爭吵中結束婚姻。安娜和摩莉雖都標榜自己為“自由女性”,追求自由,但她們卻并沒有承擔好自己作為母親的責任,安娜與女兒簡妮特沒有共同語言,并借寄宿學校擺脫母親,摩莉的兒子湯姆因家庭分裂和母親的角色缺失,舉槍自殘,導致失明。
從她們的生活經(jīng)歷來看,“自由女性”在自由上恰恰面臨著困境,她們的自由是建立在表面上的,崇尚性自由并不代表感情上的滿足和自由的追求。安娜本想通過寫作、經(jīng)濟獨立、政治追求,對愛情的向往等途徑保持自己的獨立,實現(xiàn)女性自由。然而,她借以建立秩序、尋求解脫、經(jīng)濟獨立的寫作,反而加劇了她孤立地觀察生活的方式,對理想的描寫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別,導致了她的寫作不能反映客觀現(xiàn)實,由此安娜陷入絕望?;忌蠈懽髡系K,生活的狀態(tài)也由完整變得破碎。
二、萊辛對女性主義的探索
萊辛的女性主義觀與其人生經(jīng)歷和當時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當時正值西方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的興起,萊辛在作品中多維度理性思考自由的內涵,同時反思了激進女權主義思想。萊辛在《金色筆記》中構建了一個女性世界,通過安娜與男性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展示了當代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男女之間不平衡的關系。在《金色筆記》中,安娜理智、感情豐富、不停追求自我和生活意義,但深入剖析,就會發(fā)現(xiàn)安娜的自由只是表面上的自由,安娜內心的掙扎與痛苦主要原因是其與身邊人的不和諧相處及其理想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第一次婚姻中安娜與丈夫沒有共同語言,第二段與邁克的感情中,安娜放棄自我,最終邁克因自身的自由離開。在父權社會中女性常將自己的不公平待遇歸咎于男性,但這種情緒并不能解決問題,只會使兩性處于對立狀態(tài)。安娜就是在與男性的相處失敗中陷入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男女關系的不平等是萊辛所處的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女性附屬于男性,喪失了話語權和自由,女性在父權社會中追求自由難免會陷入迷茫和彷徨。
激進女權主義者認為性自由是女性解放的條件之一,甚至看成最重要的目標。通過安娜的形象,萊辛表達了自己對這一現(xiàn)象的闡釋,雖然性自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這并不代表性愛泛濫,在追求真正的自由時,女性應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滿足。
另一方面,激進的女權主義的政治目標是通過推翻男權統(tǒng)治的父權社會體系,使女性價值觀得到更多關注,實現(xiàn)良性男女平等。安娜和摩莉無疑也是通過政治追求自由的,安娜沒有婚姻、經(jīng)濟和政治的束縛,帶著女權主義的色彩,但這樣的安娜在所謂的自由環(huán)境中依然十分痛苦,并患上寫作障礙。萊辛對此狀況的描寫旨在指出政治化的女性主義的思想與中下層的女性脫節(jié),并未對婦女解放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萊辛的女性主義觀
戰(zhàn)后的人道主義思潮興起也為女性主義提供了生根發(fā)芽的土壤,人們開始關注男女平等。波伏娃說過“沒有婦女解放就沒有革命,沒有革命就沒有婦女解放”。而萊辛與傳統(tǒng)對傳統(tǒng)女性主義對自由的定義有明顯的區(qū)別。萊辛認為,任何時候人類的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不同的個體的自由也有不同的定義和程度限制,表面的自由并不代表真正的自由,本質的自由需要外界和自身的共同努力。萊辛作為女性作家,從男女兩方的角度思考性別平等,超越了單方面性別的局限,并用這種視角來觀察人類的生活方式。萊辛認為不是只有壓制另一方的性別才能獲得自由,在男女關系中,和諧相處更重要的是雙方的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小說中的“自由女性”在不自由的困境中掙扎,此種描寫正說明萊辛不贊成激進女權主義的觀點,也不贊成文中男女不平衡的關系,萊辛更贊成男女雙方和諧相處的新型模式——兩性既非對立也非依賴,男女在平等基礎上相互獨立的同時也互相促進,共同成長。共同實現(xiàn)社會進步的目標。萊辛在《金色筆記》中即反映了這種美好的期望。
安娜在一系列的內心掙扎和對困境的認識后,對自己和社會有了區(qū)別于以往的定義。在此基礎上,安娜認識到了自己的寫作責任,與男性的關系,以及自己作為社會個體的責任。從而她參加社會活動,與索爾分手,重新創(chuàng)作并寫出了《自由女性》這部作品。這正是安娜突破困境后實現(xiàn)的真正自由,安娜盡她所能向前推人生的大圓石,履行她作為作家和個體的社會責任,在有限度的情況下實現(xiàn)了真正自由。
參考文獻:
[1]Rubenstein, Roberta. The novelistic Vision of Doris Lessing: Breaking the Forms of Consciousnes
[2]李玉萍.從《金色筆記》的女主人公看多麗絲·萊辛的創(chuàng)作[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4)
[3]蘇西·林菲爾德.反對烏托邦:多麗絲·萊辛訪談錄[A].李維屏.英美文學研究論叢第8輯[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4]鄭繼明.基于女性主義視角管窺《金色筆記》中 多麗絲·萊辛的女性自由思想[J].昌吉學院學報,201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