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論是漢語還是日語,顏色詞“青”都是一個很寬泛的顏色概念,這是因為人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經(jīng)過隱喻和轉(zhuǎn)喻認知方式,使得“青”的語義范圍被不斷擴大,所觸及的領域越來越遠離原本的語義。本文主要基于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和轉(zhuǎn)喻理論,歸納和分析了日語中關于顏色詞“青”的語義變化現(xiàn)象,從人類對顏色詞的認知和其演變機制探討顏色詞“青”的語義變化延伸方向。
關鍵詞:顏色詞;青;隱喻
作者簡介:張連子(1989-),女,漢族,安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14--02
一、引言
語言具有理解和表達的功能,而當一個新事物出現(xiàn)時,為了方便理解和表達這個事物便需要借助已知的具體事項名稱給予其一個可以指稱的名稱,這樣原本指稱某個事物的詞匯可以指代的事物發(fā)生轉(zhuǎn)移或增加,也就是使用范圍發(fā)生了變化,于是這個詞語的語義也就相應發(fā)生了變化,而這種由于轉(zhuǎn)用引起的語義變化便是隱喻。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人類理解認識事物的重要方式,隱喻一般是從熟悉的、有形的、具體的、常見的概念域來認知生疏的、無形的、抽象的、罕見的概念域,從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王寅:2007)
人類認知事物的順序一般是從身邊能夠接觸到的最具體的事物開始,而認知具體事物主要依靠自身的感官,其中視覺是最為重要的,通過視覺捕捉事物的形狀、顏色等等,在頭腦中形成構(gòu)建這一事物的信息,再將其概念化。人類的認知及語言的發(fā)展與人類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經(jīng)驗密切相關,對顏色的感知是基本的認知范疇之一。(張祝祥、杜鳳蘭:2007)無論在哪種語言中,表示顏色的詞語都是被包含在最基本的詞匯中的,當人們用顏色認知域去表達和解釋其他認知域時就產(chǎn)生了顏色隱喻,隱喻的認知基礎是相似性,顏色詞通過相似性從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就形成多義性。
在所有顏色詞中,無論是在漢語還是日語中,都沒有哪一種顏色詞如“青”一般含義豐富到令人捉摸不透,且無論是作為顏色義本身還是隱喻義在漢語、日語中其語義都有很強的模糊性。日語的“青”雖然是由中國而來,但由于兩國歷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人們認知思維的差異,中日兩國“青”的語義擴展方向也出現(xiàn)了很大不同?!扒唷痹跉v史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文化、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等的不同,不同時期的人們借助顏色詞“青”投射的目標域不同,而這些不同用法流傳下來,使“青”的使用范圍擴大,也就使得“青”的語義不斷擴張。
二、日語“青”的語義變化
2.1日語“青”的本義
《大辭泉》中對「青い」的釋義為:
(1)(可寫作「碧い」),呈現(xiàn)藍色。也指廣泛的綠色系統(tǒng)的顏色。如「青い空」「青いリンゴ」。
(2)(可寫作「蒼い」),臉上沒有血氣。不夠紅。如「顔が青い」。
(3)(從果實未成熟呈現(xiàn)的顏色延伸為)人格、技能、言行舉止等不成熟。如「考えが青いよ」。
從上述可知,青在日語中的意思具體可分為三大類,一是表示天空呈現(xiàn)的藍色、植物或果實的綠色;二是臉上血氣不足;三是引申出的幼稚、不成熟等義。但在實際生活中,青的語義內(nèi)容卻遠遠超過辭典上的釋義義項。佐竹昭廣在『日本語における色名の性格』一文中指出,古代日本只有表示明赤、暗黑、顯白、暈青的4種基本顏色詞。這并不意味著古代日本人所見到的顏色只有四種,因此「青」所表達的顏色范圍十分廣泛,至少800年前,日語的「青」就包含了現(xiàn)在綠色色調(diào)的大半,而「青」使人聯(lián)想到新鮮、年輕、不成熟。另外,「青」在「青馬」這個詞里還表示黑色,但除此之外并沒有別的作為黑色的用法。
除了用于描述具體意象的顏色屬性外,一些無形物體如光、煙、水汽、火花等等的顏色也由「青」來表示,如「青い月」,但是對于「青い月」的用法,有學者認為「青」指的可能不是色調(diào),而是一種隱喻用法,從「青」含有“開始”的概念來看,指的是從東邊天空剛剛升起的月亮。
張旺熹認為,顏色是以一定客體為依托的,日語的顏色詞「青」便是主要依托于植物(如「青葉」、「青野菜」、「青木」)和天空大海(如「青空」、「青海原」),所以其語義擴展都是與植物、天空等的心理意象相關。
2.2從顏色義向非顏色義的演變
(一)從顏色域到客體域
→①表示沒有經(jīng)驗、幼稚
日語顏色詞「青」的取象客體之一便是植物,而植物的果實在未成熟時呈綠色,含有“未成熟、新鮮、剛剛開始、未完成”的概念,綠色便引申為幼稚、不成熟等義,如「青書生」指學問還不到家的書生;「青二才」指小毛孩;「青臭い」形容人的言行青澀、幼稚;「青田狩り、青田買い」指提前雇用未畢業(yè)的學生,因為沒有畢業(yè)的學生在人格、工作及社會經(jīng)驗上都沒有達到一定程度,就如尚未達到收割標準的稻田里碧綠的秧苗一般,是稚嫩又不成熟的。
→②表示年輕
除了在新生階段呈現(xiàn)綠色之外,春夏之際,萬物復蘇的標志之一便是植物重新?lián)Q上一身綠裝,綠色昭示著生機與活力,因此綠色也是植物生命力旺盛的象征,進而也就在人們認知中被烙上了年輕、活力的印象,如「青春」「青年」,表示人一生中最具活力的時期。
(二)從顏色域到人的身體狀況域→表示因驚嚇、恐懼、患病等臉色變白
日語的「青」被投射到人體上時,主要用在臉上,如「顔色が青ざめた」,表示臉色蒼白,身體不適,這里「青」作為顏色義表示蒼白,而臉色呈現(xiàn)蒼白,除了因為身體患病之外,也有因驚嚇、恐懼、緊張害怕而導致的情況,所以「青」也可指心理狀況。這點跟中文里的“青”有很大不同,中文里“青”在用于臉上時,其顏色本義為黑色,而日語的則是白色,另外兩者引起臉色變化的原因不同,中文里是憤怒,日語的則是驚嚇恐懼。此外兩者都有表示身體有恙的用法。
(三)從顏色域到人的心理情緒域→表示幸福、希望
「青い鳥」在日語中是希望、幸福的象征,這是源于法國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童話書『青い鳥』,講述了チルチル和ミチル為尋找象征幸福的鳥,在夢里遍歷各種國家,但最終沒能找到,睜開眼睛時卻發(fā)現(xiàn)幸福的鳥就在自己身邊的故事。但筆者認為「青い鳥」之所以能在日本成為幸福的象征,主要是因為這與日本人的認知不謀而合了,因為藍色會聯(lián)想到天氣晴朗時的天空,所以「青」跟鳥結(jié)合時會令人想到是晴朗時在天空中揮動翅膀的藍色的鳥,晴空昭示天氣的平穩(wěn)寧靜,而人在幸福時的狀態(tài)便是寧靜安詳,因為這種心理相似性,藍鳥就象征了幸福與希望。
(四)從顏色域到符號域→表示安全、順利
日本表示安全的信號燈稱為「青信號」,因為綠色讓人聯(lián)想到旺盛的生命力,如「青木」又指活著的樹,由“活著”這個概念投射到過馬路時的信號燈上,借此隱喻人此時橫穿馬路不會有生命危險,因此“青”又可以表示安全。至于為什么不直接用綠來表示,則是因為綠在日語中最開始是表示新出土的嫩芽一樣的顏色,表達的色彩范圍沒有現(xiàn)在的綠色那么廣,草木的充滿生命力的綠色在過去是由“青”來承擔的。
(五)從顏色域到等級秩序域→表示地位低下
同漢語一樣,日語中「青」的色彩含義中也包括“身份地位低下”,這層含義據(jù)推測可能是承襲的中國唐朝時的習慣,唐朝時官員的級別以官服的顏色來區(qū)分,八、九品等官階較低的官員著青色衣飾,當時的日本人將這一制度傳入日本,也用青色衣服來表示官位的高低,如「青侍」表示官位處于第六位的貴族官員,或是官位比較低的貴族官員,「青女房」指地位不高的年輕的小宮女,也可指「青侍」的妻子,「青人草」指平民、蒼生、百姓。
(六)從顏色域到場所域→表示露天
「青」在跟天空、大海這樣的意象結(jié)合時,其本義多為藍色。藍天和大海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非常寬廣、遼闊的心理意象,因此,投射到場所上時多表示露天。比如「青空教室」「青空市場」指“露天教室、露天市場”。
三、結(jié)語
通過隱喻認知,“青”的基本語義被投射到不同領域,使“青”擁有了眾多除表示顏色以外的各種含義,而這些不同的語義的不斷堆積,使“青”原本作為顏色的語義性逐漸喪失,總體而言,日語“青”在綠色義的延伸上更偏向于負面意象,而在藍色義的延伸上則更為積極正面。對于同一個詞或同一種顏色在不同時期,人們會有不同的心理意象,受歷史、文化的影響不同民族會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和感情取向,語言的發(fā)展變化方向也因此多種多樣,通過對多義詞產(chǎn)生機制的探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民族的認知思維方式,對跨文化交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402-499.
[2]張祝祥, 杜鳳蘭.英漢基本顏色詞黑、白的認知語義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5):1-8.
[3]張旺熹.色彩詞語聯(lián)想意義初論[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3):1-11.
[4]姚小平.基本顏色詞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與研究所,1988(1):19-28.
[5]松村明.大辭泉[M].東京:小學館,2002:8-11.
[6]佐竹昭広.「古代日本語における色名の性格」[J].『國語國文』,1980:84-85.
[7]小倉慶郎.「青信號はなぜ緑信號ではないのか:「アオ」の持つメタファーから考える」[J].大阪:大阪大學日本語日本文化教育センター授業(yè)研究,2012:13-21.
[8]池上嘉彥.意味の世界ー現(xiàn)代言語學から視る[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xié)會, 1988:128-168.
[9]Stanlaw, J. Two Observations on Culture Contact. In C.L. Hardin & L.Maffi(ed.) Color Categorie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J].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40-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