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陽四0四醫(yī)院(川北醫(yī)學院附屬二醫(yī)院),四川 綿陽,621000)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施行人工機械通氣(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治療48h以上并發(fā)或原有肺部感染行MV治療48h以上再發(fā),并經病原學證實的一種醫(yī)源性的肺部感染。VAP是機械通氣患者常見并發(fā)癥,文獻報道其發(fā)病率為9%-70%,死亡率在20%-75%之間,比無VAP患者比較其死亡率增加2-2.5倍[1]。一旦出現呼吸機相關性肺炎,不但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甚至對患者生命產生威脅,所以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預防在重癥監(jiān)護護理工作中占的地位十分重要。有報道提示[2、3],氣道濕化效果的好壞與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是否發(fā)生有直接的關系。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綜合ICU收治的112例建立人工氣道機械通氣的患者,分別應用注射器氣道滴入濕化液進行氣道濕化(對照組)和加熱濕化器進行氣道濕化(實驗組),比較其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率,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2014年9月-2015年12月建立人工氣道進行機械通氣48小時以上患者112例,男68 例女44例,23~75歲,平均(63.2±12.1)歲。隨機分為對照組59例和觀察組5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分布方面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1.2 對照組:采用持續(xù)滴注法,用一次性滅菌注射器按注射法抽取濕化液在常溫下定時,持續(xù)氣管內滴注,并根據痰液的黏稠度增加或減少濕化液滴入量。
1.2.2 實驗組:采用呼吸機加熱濕化器進行氣道濕化,準備好加熱濕化器后向濕化器內加入適當蒸餾水,連接給氧管道并調節(jié)濕化器溫度在30℃-40℃,同時連接患者人工氣道接口,開始濕化。濕化過程中可據痰液的性質和量調節(jié)合適的濕化溫度。
觀察時間3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參照美國疾病控制中心院內肺炎的診斷標準[4]。VAP診斷標準:機械通氣治療48h后,呼吸道有膿性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培養(yǎng)陽性或出現新的病原菌;X線胸片出現新的浸潤陰影,肺部啰音增多患者出現發(fā)熱癥狀血漿白細胞計數較前增高(WBC~10.0×109/L)體溫 37.50C 以上。
數據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采用X2檢驗。
表1 兩組機械通氣1周,2周,3周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比較
生理狀態(tài)下,氣體通過上呼吸道,經鼻腔過濾以及周圍組織加溫、加濕,使氣體溫度維持在37℃、絕對濕度44mg/㎡左右,但是人工氣道建立后氣道水分丟失可達800mL/d,人體的天然屏障作用消失,干燥、寒冷人工氣道的建立使氣管對吸入氣體的過濾加溫濕化作用降低甚至消失,纖毛運動減弱,長時間吸入干燥的氣體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遭到破壞,導致肺順應性下降,缺氧加重肺部易感性。有效的氣道濕化,可保持氣道濕潤、稀釋痰液,使痰液及時排出并保持呼吸道通暢。
對照組是緩慢,勻速,不間斷的滴入濕化液,濕化液可沿人工氣道將上呼吸道細菌帶到下呼吸道,增加了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fā)生率。濕化液未經加熱,且呈大分子狀態(tài),對氣道存在強烈的刺激作用,加重患者嗆咳等不舒適感受,加重病情。
實驗組由于是經過加溫加濕,患者吸入的氣體接近生理、自然狀態(tài),濕化液不會冷凝,將上呼吸道細菌帶到下呼吸道,且經過加溫的濕化液呈小分子狀態(tài),對患者刺激小,因此在濕化過程中避免了因濕化氣道而加重病情,延長住院天數。此法還能有效減少護士工作量及工作強度,提高了整個護理效率。
對于建立人工氣道的病人除按護理常規(guī)護理外,應及時給予氣道濕化。濕化不足可削弱纖毛的運動,導致排痰困難和缺氧,引起或加重炎性反應,使肺順應性降低,導致肺部感染。濕化過度可致痰液稀薄、量大,需要反復吸引,增加了感染及氣道黏膜損傷的機會,因此選擇合適有效的濕化方法非常重要。通過比較不同濕化方法對在ICU行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呼吸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的效果說明,在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方面呼吸機加熱濕化器濕化洗法顯著優(yōu)于氣管滴入濕化法。且加熱濕化器濕化法并發(fā)癥明顯少于氣管滴入濕化法,能有效減少護士工作量及工作強度,提高了護理效率,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