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金城醫(yī)院,遼寧 凌海,121203)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胃部疾病,指的是胃部黏膜的固有腺體出現慢性萎縮性病變,在胃鏡下檢查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分別是單純性萎縮和萎縮伴增生。單純性萎縮的胃鏡表現主要有黏膜以白相為主,皺裂變平或消失,血管清晰;萎縮伴增生的胃鏡下表現為黏膜呈現顆粒、結節(jié)狀。慢性萎縮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遺傳等有著一定的關系,已發(fā)生癌變,因此對疾病進行早期的診斷非常重要[1]。本文將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下表現和病理診斷進行對比分析,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現總結如下:
選擇我院在2015年3月~7月診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70例進行診斷分析,并且全部經由胃鏡診斷確診。根據患者的胃鏡下表現不同分為A組(35例)和B組(35例)。其中A組,胃部黏膜皺裂消失或是變平,黏膜紅白相見,主要為白相,可見血管;B組,黏膜呈現顆粒、結節(jié)狀。排除患者患有消化道腫瘤、潰瘍等可能影響本次研究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颊咄鈪⑴c本次研究,可以配合護理工作進行,患者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齡在25~50歲之間,平均(38.6±1.2)歲,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基線資料不納入本次研究的統(tǒng)計中,并且P>0.05差異不具有可比性。
患者在胃鏡檢查之前6~8h要禁飲禁食,護理人員詳細的告知患者檢查過程和檢查細節(jié),讓患者配合檢查工作,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在胃鏡檢查之前口服利多卡因,作用為潤滑食道,祛除胃部的泡沫[2]。病理診斷:對胃部病病變處進行活檢,2~4塊,用10%的甲醛溶液進行固定,石蠟切片,用HE染色,由病理師閱片并且得出病理診斷[3]。
根據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的結果差異進行對比分析。
本次研究選擇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并且進行百分比的計算,其中計數資料用(n,%)表示。
在本次檢驗中,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有55例,診斷率為78.5%,其余胃鏡與病理診斷結果數據見表一。
表一 胃鏡表現與病理檢查結果統(tǒng)計(n,%)
隨著臨床上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率呈的提升,對疾病的正確診斷非常重要,當前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有胃鏡和病理診斷,并且兩種檢驗方式的結果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疾病的診斷中需要進行準確的辨別。
從本次的檢驗上看,胃鏡下的檢驗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存在著一定的誤差,其原因在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個慢性病變的過程,不同的疾病時期胃鏡下的表現存在這一定的差異,比如早期的胃炎,其皺裂消失,血管清晰,白相居多,此時的病理診斷難以進行確診,故而病理診斷的確診率要低于胃鏡檢查;病理標本的大小、病理活檢位置是否符合診斷要求、活檢的數量等因素都會導致病理診斷的結果出現誤差[4]。疾病位置的組織學變化從點狀演變?yōu)榘郀?,即使是同一塊活檢的標本也會存在均勻不一的情況,比如胃竇位置的病變。在胃鏡檢查中,需要仔細觀察胃部黏膜處的病變細節(jié)情況,尋找典型性的特征,準確定位出帶有組織學特點的活檢黏膜,按照規(guī)范制作病理切片,最大程度的減少檢查誤差因素的出現[5]。從本次的檢查中可以看出,胃鏡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檢查中發(fā)揮了更好的檢查價值,但是其結果仍然會受到誤差因素影響,因此在對疾病的診斷時,需要結合胃鏡和病理診斷進行聯合確診,加強胃鏡下表現的辨別,選擇典型位置制作活檢樣本,必要時活檢可以在胃鏡的引導下進行采集,從而保證樣本的有效性。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要進行定期的復診,及早發(fā)現疾病的變化情況,為臨床治療提供最準確的依據。
在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檢查中,胃鏡下表現與病理診斷結果有著一定的差異性,在臨床的檢查中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醫(yī)生要避免誤差因素出現,從而提升診斷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