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雪,李少坤,陳慧媛
(中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01)
急性胸痛是一種急診常見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急診內(nèi)科疾病患者中近20%的人以急性胸痛就診[1]。一旦發(fā)現(xiàn)急性胸痛患者,應及時、快速搶救、評估,防止疾病進展、加重[2]。急性胸痛急診分診過程中,護士能否對患者病情做出快速、準確的診斷,及早識別疾病風險,對于降低漏診、誤診率意義重大[3]。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最早被應用于海軍核潛艇、航空業(yè)等領域,可確保數(shù)據(jù)準確傳輸。目前,對于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性胸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報道較少。為進一步探究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文對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急診科接診的130例急性胸痛患者進行研究,現(xiàn)介紹如下。
將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急診科接診的130例急性胸痛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65例),女性25例,男性40例;年齡 22~78歲,平均(50.62±3.41)歲;心源性疼痛 19例,非心源性疼痛46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8例,初中26例,高中26例,大專及以上5例;BMI(體質(zhì)量指數(shù)):20~26 kg/m2,平均(23.12±1.54)kg/m2。對照組(65例),女性 28例,男性37例;年齡23~77歲,平均(50.59±3.39)歲;心源性疼痛20例,非心源性疼痛45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9例,初中25例,高中24例,大專及以上7例;BMI:20~26 kg/m2,平均為(23.11±1.54)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18 周歲以上;(2)發(fā)病 24 h 內(nèi);(3)可以正常交流、溝通;(4)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哺乳期、妊娠期女性;(2)存在認知、精神、心理障礙;(3)中途退出本研究者;(4)合并癲癇、帕金森等疾病者;(5)臨床資料不真實、不完整者。
對照組:實施急診常規(guī)護理,護士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對患者病情進行快速評估、診斷,配合醫(yī)生進行搶救。
實驗組:采用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1)護士培訓:針對急診科護士展開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培訓,內(nèi)容包括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國內(nèi)外應用情況、溝通方法等,可采用視頻、文字、海報等形式,適當進行典型案例分析,學習先進護理理念。經(jīng)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培訓的護士還需要進行統(tǒng)一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開展臨床工作,考核不合格的護士則繼續(xù)接受培訓,直至考核合格。(2)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了解患者發(fā)病時間、發(fā)病原因,評估患者病情分級、潛在風險、臨床癥狀、體征、疼痛性質(zhì)、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神志以及生命體征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提出建議,例如,通知胸痛中心進行搶救、留取血液標本、做心電圖以及建立靜脈通道等,及時告知患者家屬病情進展;對于可疑高危胸痛患者,立即開辟綠色通道實施救治,例如,主動脈夾層、肺栓塞、急性冠脈綜合征等。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實施心電監(jiān)護、心理護理、吸氧等,向患者介紹以往成功治療的急性胸痛案例,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減輕患者心理、生理應激反應,降低機體耗氧量,提高治療依從性。
對比兩組急診分診時間、急診滯留時間、高危胸痛識別率、分診準確率、患者滿意度。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向其發(fā)放滿意度調(diào)查問卷,滿分100分,≥80分為很滿意,60~79分為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很滿意率+滿意率。
本文所有數(shù)據(jù)以SPSS26.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急診分診時間、急診滯留時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高危胸痛識別率、分診準確率、滿意度)采用χ2檢驗,以[n(%)]表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顯著性。
實驗組急診分診時間、急診滯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高危胸痛識別率、分診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診分診時間、急診滯留時間、高危胸痛識別率、分診準確率比較
實驗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n(%)]
急性胸痛的原因具有復雜性、多樣性等特點,其中主動脈夾層、急性冠脈綜合征以及肺栓塞等會對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脅[4-5]。急診科是醫(yī)院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重要場所,急診護理服務質(zhì)量反映醫(yī)院綜合服務能力[6-7]。急診預檢分診主要是結合患者病情,提供針對性的醫(yī)療服務,確?;颊呓邮軠蚀_、及時的救治[8]。
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要求護士在接診患者后,及時、迅速地對病情做出評估,進行心電監(jiān)護以及心電圖檢查,實施最佳搶救護理措施,盡可能縮短患者急診搶救時間[9-10]。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下護士根據(jù)患者病情分級、潛在風險、臨床癥狀、體征、疼痛性質(zhì)、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神志以及生命體征等,全方位評估患者病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預檢分診漏診率、誤診率,提高了臨床分診準確率[11]。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在胸痛中心進行搶救、留取血液標本、進行心電監(jiān)護、建立靜脈通道等,提高了急診護士對緊急事件的分析、處理能力。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的實施能確?;颊咴谧疃虝r間內(nèi)接受最佳治療,極大地提高了高危胸痛識別率,讓患者更加信賴護理人員,構建良好、和諧的護患關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護患糾紛發(fā)生率[12]。本研究顯示,實驗組急診分診時間、急診滯留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高危胸痛識別率、分診準確率、患者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診搶救護理中應用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效果好、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急性胸痛患者實施風險SBAR標準化溝通模式,可有效縮短分診時間,提高高危胸痛識別率、分診準確率,獲得患者認可,臨床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