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針對“敘事治療”在青少年社會工作當中的運用分析展開研究,首先提出“敘事治療”的概述,其次提出青少年問題與敘事以及“敘事治療”在青少年社會工作當中的運用,其中主要包括以“會談”的方式與青少年構建良好關系、問題的分析和問題外化、重述問題和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最后提出了實例分析。
關鍵詞:“敘事治療”;青少年;社會工作
青少年社會工作是典型的社會科學,主要針對的目標群體是青少年,但青少年也屬于社會工作當中的課題地位,這門社會科學的核心理念就是以青少年的角度進行思考并試圖改善其生活環(huán)境與狀態(tài),促進并維護青少年身心全方面發(fā)展,加強青少年在社會工作當中的抗挫折能力與能力,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社會和家庭之間的社會矛盾問題。在青少年社會工作當中采用敘事療法進行有效的解決這種問題,文章基于此展開研究,希望能對相關研究人士提供參考幫助。
一、“敘事治療”的概述
(一)“敘事”的內涵
國外學術界對“敘事”始終缺少明確規(guī)范的定義,國內學術界則以“講故事”來對“敘事”的內涵進行定義,但目前來看這種說法無法有效進行含義定義,從深層意義而言,“敘”也即是演說和闡述,主要體現出一個獨立個體的主觀意識,也即是從認識、信念和愿望等組成;“事”也即是事情和精力,主要體現出主觀個體與可管事物之間的關系,由事件、人物和時間順序等元素組成。兩者結合在一起能夠體現出以主觀意識對自身的經歷、日常的生活和扮演的角色來描繪出一個情景,能夠對他人進行闡述,總結過去的生活經驗或對現階段生活的理解,這種方式能夠體現出某個獨立個體的主觀意愿和生活態(tài)度。
(二)“敘事治療”的內涵
著名研究學者舒茨提出某個生命個體在感受世界并理解世界期間就會產生感知活動,這些個體會建立一套抽象化的認知結果來理解社會中的對象,其基于此提出了“手頭庫存知識”的概念。普通個體都是利用自身的庫存知識或他人的庫存知識對世界進行了解,但庫存知識僅僅局限與過去,在某個生命個體的人生中會擁有無限故事因子庫存,這些因子庫存包括成功的積極認知,也包括了失敗的積極認知。某些人在闡述自身故事的時候會根據時間順序來組建基礎框架,在基礎框架中能夠選擇性對故事因子進行拍訊并最終組成一個故事,股市因子能夠在極大程度上影響故事整體的版本,故事版本能夠有效體現出一個人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綜上,敘事治療通常情況下是由輔導員對青少年講述自身的積極故事來進行心理引導,或者協(xié)助青少年尋找出自身故事因子當中的積極因子并建立充滿積極意義的故事版本,以此來激發(fā)青少年心中的積極動力。
二、青少年問題與敘事
(一)青少年與問題建構
青少年也即是幼兒與成年人之間的過度群體,能夠體現出發(fā)展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性主要是結合過去現在和將來,以此塑造出自我概念。研究學者特納提出自我概念所包括的不光只有個體的統(tǒng)一性,同時也具有社會性質,若是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就會使青少年產生其它錯誤消極的認知,建構出錯誤的自我認知。因此研究學家史丹尼認為青少年在這種時間段會產生復雜的情緒波動,從而對自身和人際關系充滿迷茫,主要原因是青少年的社會認知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在這種情況下青少年無法正確利用自身的認知能力。因此,青少年進行自身的問題建構也屬于社會建構。若是知識、權利與社會之間產生相同的建構就會對社會大多數人形成壓迫的作用,這就導致現代的青少年出現很多問題,這是屬于積極的建構者,建構中的問題會影響青少年的思維方式和感情思維。
(二)青少年與問題內、外化
學者針對青少年與問題內、外化展開研究,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積極思維,研究結果提出了自我效能的理論體系,也即是個體對自身從事的某種工作所產生的能力進行主觀評價,青少年對自身能力的評估無法維持客觀性,其自我效能的建立通常依靠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若是對過去的失敗經驗進行內傾性歸因,就會導致問題出現內化,也即是問題相同于自我,無法有效分辨問題與自我之間的關系,從而形成愧疚感和自我失能;若是對過去的失敗經歷進行外傾性歸因就會導致問題外化,也即是自我與問題無關,促使自我與問題形成對立性,有效提升自我效能,這種歸因的過程也代表敘事中的一種方式?;诖嗽谇嗌倌晟鐣ぷ髦?,指導員應當有效幫助青少年解決內化問題[4]。
三、“敘事治療”在青少年社會工作當中的運用
(一)以“會談”的方式與青少年構建良好關系
在敘事療法期間,指導員應當對案件整體過程進行有效的了解并且與案主之間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樣工作者才能對事件進行客觀的判斷,主要通過對案主人格特點和性格特點的了解,以此來建立與青少年之間的人際關系。比如,學生若是難以融入到學校當中,無法適應學校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壓力,學生作為案主向社會工作者尋求協(xié)助。在該案例中能夠明確發(fā)現是學生與學校之間的社會關系問題,主要來源于學生本身的性格原因。因此,社會工作者應當有效對案件進行分析,充分發(fā)揮孩子家庭成員的協(xié)助能力,確保整體的社會服務事件能夠獲得更多人的幫助。并且在本案當中學生既是案主,同時也是服務對象,工作者應當將學生的家庭整體也作為服務對象,協(xié)助案主建立與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和諧社會關系,可以利用訪談和拜訪談話的方式來進行解決。
(二)問題的分析和問題外化
需要利用現場訪談的方式對案件整體細節(jié)和潛在問題進行有效的調查分析,并且委托案主提供更多與本案相關的數據資料,使案主了解到問題并且在安排目標和制定規(guī)劃期間,協(xié)助案主解決生活當中的困難,針對生活當中的事件制定科學有效的規(guī)劃排序,以此來協(xié)助案主明確自身的生活規(guī)劃和生活目標,這樣就能夠培養(yǎng)案主的信息。另外是問題外化,作為敘事療法中非常困難的一部分,工作者應當將案主和問題進行有效的分離和獨立,使兩者之間無法產生關聯(lián),防止在敘事期間產生案主的消極因素,以客觀旁觀的角度重新審理事件并尋找出問題外化的原因,理性分析并解決問題[5]。
(三)重述問題和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
通過客觀現實的角度對問題進行重塑并在其中添加某些因素,工作者應當利用敘事療法對問題本身進行重新的排列與潤色,納入部分社會文化元素來對故事進行全新的街市。確保案主可以作為旁觀者對問題進行看待,可以講述的故事如下:
C同學到了一個全新的學校中,班級同學對這個新生非常熱情,但是C同學并沒有回應新同學積極的態(tài)度,選擇逃學的故事。
在闡述故事期間工作者要避免闡述原因,將案主的注意力放在問題形成的過程上,要積極誘導案主對案件中的C同學進行評價,以此來對案主的情感進行判斷,若是案主屬于C同學類似的情況就要轉移案主的注意力,將其對陌生學校的負面情緒變成積極的情緒,比如如何與新同學相處或者接受新同學的善意,重點在于激發(fā)案主與新同學交流的勇氣與熱情,打消案主對陌生環(huán)境的恐懼心情,同時還應當協(xié)助案主培養(yǎng)并塑造自身的自信心。在敘事療法期間要側重對新故事的內涵塑造,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播放或書籍資料等方式來協(xié)助案主對故事進行更直觀的理解,同時也可以適當增添某種新元素來提升故事當中的積極故事因子。
四、實例分析
背景資料:案主小王,因疾病導致出現幻聽的病情,案主小王本人聲稱自己在治療當中使用了精神科藥物進行治療,因此若是生活期間周圍群眾對他進行議論就會導致本人出現焦躁不安的狀態(tài),甚至想要進一步了解這些人是否在討論他是‘精神病的意愿,若是這些人被小王證實在議論自己有關‘精神病的話題,小王就會產生攻擊他人的危險行為或沖動,尤其是在日常生活和學校生活當中,這種現象無法遏制,導致自身與他人之間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且隨著這種現象的頻繁發(fā)生,導致小王本人都對自己是否是精神病產生了懷疑,精神狀態(tài)變得極度不穩(wěn)定,很容易與家人或他人進行攻擊。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者小黑(化名)對其進行了敘事治療和社會工作輔導,輔導總共歷時兩個月,具體輔導流程(包括對話內容)如下:
初期:在輔導員首次與小王進行接觸期間,小王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起伏非常大,時常會產生自殺的錯誤想法,在這階段小黑主要采用情感輔導手段和支持手段來穩(wěn)定住小王的情緒,給小王以真誠的認可,最終獲得了小王的認同。
初期對話內容:
小黑:為什么你和其他人的關系看起來不太好,能告訴我原因嗎?
小王:他們都認為我是精神病人,但我不是。
小黑:別人的看法并不一定正確,你為什么要為這種不確定是否正確的看法來影響自己的生活,甚至做出對自己,對同學,對家人的攻擊行為?
小王:因為他們看我的眼光和指指點點,都是在說我的壞話,這讓我感覺到討厭和煩躁。
小黑:能詳細說說你的經歷嗎?為什么你會覺得別人在對你指指點點?
小王:我在高考期間因為學習壓力特別大,就產生了幻聽的精神病,我為此服用了精神病類的藥物,這件事情傳了出去,結果所有人都以為我是精神病人,并且引以為樂取笑我,說我的壞話。
小黑:我很同情你的經歷,我會為你解決問題,請你一定要相信我。
中期:輔導員根據小黑的經歷進行深入了解,并且再次進行談話,嘗試第二次接觸。
中期對話內容:
小黑:我想你知道一件事,你覺得自己是不正常的,這種心情會一直影響你的心情,所帶來的后果很嚴重,我想為你舉個例子,你愿意聽嗎?
小王:請說吧。
小黑:刑滿釋放的罪犯、同性戀者,他們被社會的偏見所定義,有的人活得很悲慘,有的人打破社會對自己的偏見,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與意義,你想怎么活著?
小王:我想打破偏見,請你幫助我。
后期:小黑利用探索及重塑故事的方式,探索案主過去的生活經驗,令其重新意識到‘精神病為什么會一直壓迫著他,為他擺脫‘精神病束縛提供引導作用。
后期對話內容如下:
小黑:那你能告訴我你為什么會對‘精神病人這么介意嗎?或者說在你過去的生活中有關‘精神病的生活經歷。
小王:在我小時候隔壁的阿姨就得了精神病,周圍的鄰居都不和她交流,很嫌棄她,并且毆打他活辱罵他,爸媽告訴我離她遠點,因為她是精神病。
小黑:這就代表你爸媽和鄰居在你小的時候為你灌輸精神病是不受人歡迎的思想,但實際上這是社會對精神病患者的偏見,距離上次和你談話已經過去很久,你是否有過擺脫精神病問題的例子?
小王:有,在一次回家途中遇見了幾個鄰居,她們嘲笑我是精神病,當時我很想打她一頓,但是我忍住了,我想起了您的指導與教誨,我認為我可以活的像個正常人,所以我告訴她:“我和你一樣,都是正常人,我也可以說話,也可以原諒你”,然后我選擇了離開,在離開的時候我得到了鄰居的道歉,我很開心。
小黑:這是你的理性挽救了你,幫助你擺脫痛苦,我替你感到高興,能說說為什么嗎?
小王:這可能是因為我性格的原因,我做事有一種堅韌不拔的性格,在開運動會期間,我參與了100米短跑,經常有人嘲笑我,但我還是會堅持到最后。
小黑:很高興幫助你挖掘了性格的優(yōu)點,希望你能早日解決幻聽的病癥,并且能夠通過社會活動證明自己是個正常人。
五、結語
文章針對敘事療法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應用展開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敘事治療法能夠有效幫助青少年解決社會問題,減少青少年心中的負面消極因素,挖掘青少年心中的積極因素,從實例可知,輔導員小黑利用文章所研究的敘事療法,并且利用故事因子的方式對負面消極因子進行開導和遏制,挖掘出小王心中積極的一面,為小王建構新的故事因子,幫助小王解決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 婁喜征.敘事療法在青少年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J].青春歲月,2017.
[2] 聶祝兵,劉偉.敘事治療理論及其社會工作實踐[J].社會工作(22):8-10.
[3] 李昀鋆.中國社會工作情境下敘事治療的理論技術應用及其可推廣性研究[J].社會工作,2014(4):93-99.
[4] 朱慧.敘事治療在震后喪親傷員哀傷輔導中的應用[J].中國社會工作,2017,32(3):P.28-29.
作者簡介:夏歡(1989- ),女,湖北鄂州人,本科,中級社工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會事務管理、思想引導、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