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琳
摘 要:隨著《反家暴法》正式實施,反家暴救助中心相繼建立,中國的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正在逐步推進。但通過調研采訪,筆者發(fā)現(xiàn)仍有急需完善的地方,比如部分公民仍然不知家暴違法,受害者臨時安住所不足,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門檻高,保護時間短,后期執(zhí)行難,救助機制對男性受害者關注不足等。調研報告對此提出一系列建議,希冀著能對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的日益完善有所裨益,每位公民都能平等享有作為人的,不被他人肆意侵害的權利。
關鍵詞:家暴;救助;人身安全保護令;監(jiān)督下探視;輿論
家暴影響惡劣,在被施暴過程中,受害者常慘遭殘害,甚至虐殺。家暴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潛移默化中易成長為校園霸凌、家暴等事件的施暴者,使家暴影響代際傳承,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家暴現(xiàn)在我國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但國內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卻問題頗多,急需完善。前人對家暴的研究多傾向于學理化的探討,卻少有針對救助機制的專門調研。本報告采取文獻調研、問卷調查、深入訪談的方式進行調研,希冀此調查報告能對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的日益完善有所裨益,每位公民都能平等享有作為人的,不被他人肆意侵害的權利。
一、情況:循序漸進,任重道遠
家暴現(xiàn)象在我國具有相當?shù)钠毡樾?,根?jù)全國婦聯(lián)和國家統(tǒng)計局2018年的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30%的中國家庭存在家暴,22.9%的女性與19.9%的男性曾遭受家暴。不僅在中國,家暴在全世界都是廣泛存在的難題,據(jù)世界銀行調查統(tǒng)計,20世紀全世界有25%至50%的婦女曾遭受到家暴。家暴影響惡劣,2005年北京市海淀區(qū)檢察院對海淀區(qū)、朝陽區(qū)、豐臺區(qū)和順義區(qū)當年5月10日至6月10日期間在押的全部女性犯罪嫌疑人進行調查時發(fā)現(xiàn),被捕前她們遭遇家暴的比例是35.7%。將家暴納入有效的法律干預中,刻不容緩。
直至2015年12月27日,我國法律法規(guī)對家暴行為的干預只零碎分布在《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缺乏綜合性的專業(yè)立法,且這些零散條文大多數(shù)都屬于精神性、原則性的規(guī)定,可操作性差,使救助保護受害者的執(zhí)行力從立法上就嚴重不足。雖然從2000年起,全國28個省市都相繼出臺了反家暴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但這些都屬于地方性的法規(guī)政策,層級上、權威性都無法解決現(xiàn)實的家暴難題。2015年12月27日,我國第一部專門的反家暴法《中國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發(fā)布,并于2016年3月1日起實施,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才在立法層面邁出堅實的一步。
二、成果:反家暴法,多方配合
我國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正在逐步發(fā)展,成果突出。
首先是《反家暴法》的頒布。《反家暴法》為救助家暴受害者提供了一系列詳實的立法措施,針對性強,“是反家暴的有效法律武器”。其中最引人關注是人身安全保護令。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規(guī)定,家暴受害者可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當受害者因故無法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時,近親屬、公安機關、婦聯(lián)、居委會、村委會、救助管理機構可代其申請。緊急情況下,人身安全保護令應在24小時內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禁止了施暴者靠近受害者,意義重大,畢竟太多的惡性刑事案件發(fā)生在逃離之后。家暴受害者逃離施暴者之后,常會遭受到惱羞成怒的施暴者更嚴重的跟蹤,虐待,殺害,甚至對全家人的報復性虐殺。并且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貫徹落實。例如,在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12月期間,全國法院共發(fā)出680余份人身安全保護令?!斗醇冶┓ā分械募冶└嬲]書制度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貫徹落實。以南京市為例,2016年3月1日至2016年年底,南京市公安機關共發(fā)布告誡書455份,絕大多數(shù)被告誡者停止了繼續(xù)施暴?!斗醇冶┓ā愤€明確規(guī)定,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家暴時,學校、居委會、村委會等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有強制報告義務,應當及時報警。未按規(guī)定報警,造成嚴重后果的,上述機構的主管人員與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將受到處分。
各省市也相繼加臺了貫徹《反家暴法》的配套文件,對反家暴的相關要害關節(jié)問題做出了一定的細化。目前,已有24個?。▍^(qū)、市)出臺了貫徹《反家暴法》的配套制度和文件,共計240份,涵蓋了公安、法院、民政、婦聯(lián)、教育等有關部門。
《中國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相關規(guī)定也在立法層面輔助著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的構建。《婚姻法》規(guī)定,對家暴受害者的救助措施主要有五種:第一,家暴受害者有權提出請求,居委會、村委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調解;第二,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者有權提出請求,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居委會、村委會應當予以勸阻;第三,家暴受害者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guī)定對施暴者予以行政處罰;第四,家暴受害者可將家暴實施行為作為確認雙方情感確已破裂的法定依據(jù),要求離婚,還可同時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施暴者民事賠償;第五,對已構成犯罪的家暴行為,受害可依據(jù)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家暴受害者還可同時提出附帶民事訴訟,要求加害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執(zhí)法層面,基層民警普遍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和稀泥了,開始嚴肅處理家暴事件。司法層面,第一次家暴時,家暴受害者就可以申請離婚了,法院一般調解下,不同意就直接判離婚了。而且施暴者在子女撫養(yǎng)、財產分割方面會受限制。家暴受害者去法院起訴時,法院還會針對這種情況,適當減免費用,減輕受害者的經濟負擔。
婦女維權熱線,12338,目前已在全國2800個縣市開通,如果遭遇家暴,可以直接撥打熱線尋求幫助。為家暴受害者提供臨時住處的庇護所開始逐漸推廣。在10余個省已經專設了婦女法律援助站,為受害者提供專門的法律服務,幫助受害者以法律為武器遠離家暴,保護人身安全。
反家暴宣傳力度有所加強。法制節(jié)目曾做出多期反家暴專題,比如央視推出的紀錄片《中國反家暴紀事》。宣傳欄、布告欄、標語等都曾出現(xiàn)家暴受害者救助措施的宣傳。比如百度搜索“家暴”,出現(xiàn)的第一項就是《反家暴法》和鼓勵受害者尋求幫助的婦女維權熱線號碼。公益反家暴基層講座、普法行動已在眾多居委會、村委會開展。公眾反家暴意識有所增強,敢于報警,代為報警,代為求助與實施幫助的行為增多。
三、問題:落實不足,觀念落后
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成效明顯,問題也依然存在。
首先,《反家暴法》在基層的貫徹落實方面不到位。比如處于反家暴第一線的公、檢、法、司及其他職能部門的大部分工作人員并不熟悉《反家暴法》,更沒能接受反家暴常識與實操處理技能的培訓,很難做到專業(yè)級別的家暴處理。另外,《反家暴法》的關鍵配套制度缺失,特別是兩項最重要的配套制度缺失,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該法適用的司法解釋和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辦理家暴案件的部門規(guī)章缺失,這使得在執(zhí)法、司法實踐中,《反家暴法》在基層貫徹落實中缺乏一定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最明顯的是,家暴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門檻高,保護時間短,后期執(zhí)行難等現(xiàn)實困境。有些家暴高發(fā)地區(qū)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人身安全保護令遇冷,不僅申請者寥寥,法院允許頒發(fā)的更少。比如,截止2017年3月10日,山東省濟寧市還沒有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案例,濟寧市高新區(qū)、任城區(qū)、梁山縣等基層法院從未下發(fā)過人身安全保護令。還有些基層法官對人身安全保護令缺乏正確的認識。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的執(zhí)行也是一大難題,公安部門作為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重要執(zhí)行主體,理應嚴肅對待人身安全保護令。但實際調研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家暴事件中,公安機關缺席或消極對待的情況,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面臨著淪為一紙空文的尷尬處境。
部分基層執(zhí)法者、單位工作人員仍將家暴當作家庭內部的家務事,不管不問,不加干預。有的基層法官對于受害者因家暴請求離婚的訴訟,一味調解,不判決離婚,“舊有司法慣性”仍在偏袒施暴者,使得施暴者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
對家暴受害者的社會保障不到位。部分家暴受害者缺乏經濟支持,想要逃離施暴者,開始新的生活,卻無法解決逃離初期基本的溫飽問題。畢竟離開需要錢,吃飯、租房子都需要錢。家暴受害者臨時安住所仍然稀缺,只存在于少數(shù)一線城市,絕大部分省市并沒有類似的臨時居住所,可以讓受害者先暫時躲一段時間,有安全的棲身之地。
受害者無法尋求救助的原因還有孩子。相當一部分施暴者都會威脅受害者,一旦受害者離開,施暴者就會帶走孩子,虐待孩子。而事實上確實如此,很多家暴案件中,母親借離婚擺脫家暴后,“兒童很快就成為母親替代品,淪為施暴人新的發(fā)泄對象,有些施暴人甚至把對妻子離婚的不滿發(fā)泄到子女身上?!睕]有經濟來源的受害者更擔心,一旦訴訟離婚,可能無法取得孩子的監(jiān)護權。
缺乏了解受害者心理創(chuàng)傷的專業(yè)心理救助人員。在家暴過程中,受害者經歷了施暴者的心理、情感虐待,大部分已被施暴者洗腦,以為自己愚蠢無能,以為自己沒有生存能力,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還有別的可能。而且受落后觀念影響,受害者及其親屬會覺得家暴、離婚都是家丑,說出去丟人,不可外揚。受害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專業(yè)心理輔導,只能在家暴陰影泥淖里越陷越深。
普法宣傳、輿論引導不到位。許多公民并未意識到家暴是違法行為,還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認為家暴只是不能被外人管的家務事。根據(jù)全國婦聯(lián)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4128位調查對象中,57.51%的受訪者認為家暴只是家務事。社會輿論甚至漠視受害者,偏袒施暴者,認為家暴是受害者的錯。外界的流言蜚語更是惡意針對家暴受害者和離異女性。比如蔣勁夫家暴事件中,部分公眾并沒有意識到家暴違法,反而支持家暴,惡意中傷受害者。
家暴受害者救助機制對男性受害者的關注不足。2010年,社會學教授風笑天在對第三期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數(shù)據(jù)的研究分析中發(fā)現(xiàn),24.9%與22.8%的男性都曾遭遇過家暴。但這些群體在家暴救助機制里很少被關注到,受刻板印象影響,人們普遍認為家暴受害者只是女性,并沒有意識到男性也有可能遭遇家暴,也需要社會體系的幫助。一名男性家暴受害者在訪談中講到一件事,2013年,在遭到妻子的又一次毆打后,他終于鼓起勇氣,走向派出所報警,但民警卻只有一句輕飄飄的憋著笑的回應,你一個大老爺們,人高馬大的,怎么會被老婆打?在羞恥感、無助感的裹挾下,他落荒而逃,從此再沒有求助過。
四、建議:綜合體系,嚴密保護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希望進一步完善《反家暴法》。例如針對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門檻高,保護時間短,后期執(zhí)行難的問題,可以參考借鑒美國的人身保護令制度。在美國,警察出警后,受害者當場可以申請緊急人身保護令,警察向法官打一個電話就可以簽署,當場交給施暴者即可生效。受害者之后可以去法院申請將緊急人身保護令改為正式保護令,正式保護令的時間最高可長達五年之久。而違反保護令是違反刑法的犯罪行為,會被關監(jiān)獄的。
第二,民警應當嚴肅地對待家暴,嚴格按照法律程序出警,做現(xiàn)場記錄?,F(xiàn)場的情況或許沒有嚴重到能逮捕施暴者的程度,但這份記錄本身可以作為將來法庭訴訟時的第三方證明。
第三,設立家暴受害者專項緊急救助金,解決受害者逃離初期的經濟困境。
第四,增加家暴被害者救護所比例,讓被害者可以有一個臨時保密住所躲一段時間,經濟困難的被害者可以申請免費暫住,而且救護所會幫助被害者尋找低價的住所。
第五,希望增加監(jiān)督下探視的相關制度。在美國,考慮到孩子安全,并怕施暴者間離孩子與受害者的關系,有了監(jiān)督下探視制度,即施暴者不能直接單獨與孩子相處,必須到法官指定的地方,在指定人員的監(jiān)督下探視。情節(jié)嚴重的,會指定在警察局監(jiān)督,情節(jié)輕微的,可以讓其他家庭成員在家里監(jiān)督。而如果受害者有針對施暴者的人身保護令,在施暴者探視孩子的過程中,受害者也不用看到施暴者。在美國,一般做法是受害者把孩子帶到警察局或孩子常去的某個機構,受害者離開半小時,施暴者把孩子帶走相處一段時間,再送回來。
第六,立法確定家暴施暴者應當被剝奪孩子的撫養(yǎng)權,而且判決離婚后,施暴者應當支付更高的伴侶撫養(yǎng)費與子女撫養(yǎng)費。
第七,增加公益組織里專業(yè)律師的比例。如果決定離婚的受害者雇不起離婚律師,可以申請公益組織里專業(yè)律師的免費幫助。
第八,增加對被害者的專業(yè)心理輔導,幫助被害者逐漸走出家暴傷害的心理陰影。
第九,廣泛有效地傳播受害者求助方法,并保持家暴受害者救助信息暢通。
第十,引導大眾改變對家暴、離婚的傳統(tǒng)看法,學會切身理解與安慰被害者。比如可以請有社會影響力的明星參與反家暴宣傳行動,拍攝相關影視作品等。2001年拍攝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就曾經轉變了很多觀眾對家暴的傳統(tǒng)看法。
第十一,平等重視男性受害者的困境,真正構建起專業(yè)的救助機制。
參考文獻
[1] 丁寧,呂頻.我與反家暴網絡一起成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 方剛,丁新華,李璐.和家暴創(chuàng)傷說“再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3] 李靜.未成年人遭遇家暴的司法保護[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7,36(03):114-120.
[4] 楊柯.反家暴政策制定中社會組織參與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