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馬嫦英,朱曉琴,全英萍
(1.核工業(yè)衛(wèi)生學校,湖南 衡陽 421000;2.南華大學附屬南華醫(yī)院,湖南 衡陽 421002)
職業(yè)素質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yè)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xiàn),其主要表現(xiàn)在職業(yè)興趣、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個性及職業(yè)情況等方面。醫(yī)學是一門具有“科學”和“人文”雙重屬性的學科。然而,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并沒有使“醫(yī)鬧”事件的發(fā)生率下降[1]。林珍等[2]認為患者最不滿意的是護士的職業(yè)素養(yǎng)、交流溝通能力和人性關懷,而非專業(yè)技術問題。因此,醫(yī)學界發(fā)出了人文關懷回歸的呼聲,醫(yī)學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逐漸被社會所關注,人文關懷能力培養(yǎng)成為我國面臨的醫(yī)學教育問題。作為醫(yī)學人文精神重要組成部分的共情,是醫(yī)務人員必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本研究以某校中職護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改革,以共情能力量化評價和護生對臨床見習的評價為觀察指標,取得了一定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以某校2018級全日制中職護理二年一期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整群完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兩個成建制班級作為實驗組,兩個成建制班級作為對照組。研究對象年齡14~19歲,平均(16.18±0.84)歲;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以馬嫦英[3]主編的《護士人文修養(yǎng)》為教材,全校統(tǒng)一教學課件、教學視頻、教學案例、教學進度,主講教師均為有多年臨床護理、護理教學和護理管理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法,即通過教師講授、案例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組織教學。實驗組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臨床真實的醫(yī)療環(huán)境為體驗基地,在實踐中查看、在互動中引導、在體驗后感悟觸動。課程教學具體實施如下。
(1)為期一個學期,每周六上午到醫(yī)院進行為期半天的臨床見習,兩人一組,每次固定在同一間病房。主要任務是學習觀察病區(qū)的人際關系,深入了解患者的需求,當患者或其家屬有生活不便時,在保證患者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幫助患者,但與治療有關的活動只觀看不動手。見習目標:第一個月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學會自我介紹;第二個月了解護理工作流程及工作內容;第三個月關注患者心身特點及治療護理情況;第四個月能較自如地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適時地給予患者生活上的幫助。
(2)每個月書寫反思日記或人文關懷敘事,教師逐一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感受患者的痛苦和家屬的壓力,理解患者,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給予人文關懷。
(3)學期末以班為單位進行人文關懷故事分享,講述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既可以是醫(yī)務人員對患者及其家屬的關懷故事,也包括老師對自己的關懷和自己對患者及其家屬的關懷故事,其他人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見。
1.3.1 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調查:包括學生的年齡、性別、是否為獨生子女、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家庭居住地。(2)共情量表測量:本研究采用李霞[4]等對杰斐遜共情量表(護生版)編譯的中文版對護生進行測量,量表共20個條目,包括觀點采擇、情感護理和換位思考3個維度,采用Likert 7點計分制,總分20~140分,得分越高說明共情能力越強。對220份有效問卷進行因子分析后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Cronbach′s α值為0.847,折半信度為0.828。信度和效度良好。(3)實驗組臨床見習評價調查。
1.3.2 評價方法 學期結束,完成護士人文修養(yǎng)教學,并且實驗組完成了為期4個月每周一次的臨床見習后,研究者向護生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和填寫注意事項,強調保密和知情同意原則,通過問卷星進行調查。
表1 兩組護生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共情能力及各維度得分情況比較(±s,分)
組別 觀點采擇55.96±5.19 51.47±4.34 6.953 0.000實驗組對照組113 107 t值P值n 共情能力總分115.12±7.94 97.04±8.83 15.988 0.000情感護理47.85±3.36 35.80±6.50 17.131 0.000換位思考11.58±1.33 10.64±1.51 4.948 0.000
表2 實驗組對臨床見習的評價(%)
醫(yī)學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和關注情感體驗為特點,強調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和意愿,遵循整體觀念,遵照仁術信條,強調臨床感受[3]。中職護生正處于可塑性最強的年齡階段,他們精力充沛、思想活躍、接受新生事物快,是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獲得知識和技能的關鍵時期,也是形成人文關懷品質的關鍵時期。我國護理人文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教育方式落后,教學模式單一。護生普遍認為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枯燥,難以激發(fā)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加之護生缺乏足夠的社會、生活閱歷,很難將人文知識與臨床護理實踐相結合。進入臨床實習后,帶教教師多注重護理實踐技能的教授和培訓,系統(tǒng)性的人文知識培訓相對有限,也容易導致護理人文理論與實踐分離[5]。Gelazis認為“關懷不是靠講授的,而是被感染的”,人文關懷的學習不能僅靠上人文大課、聽人文講座、看人文書籍獲取[6],更需要在臨床實踐中逐漸滲透、潛移默化并終身踐行[7]。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無論是共情能力總分還是3個維度的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顯著性,達到了預期效果。
課堂教學只是幫助學生掌握人文關懷相關知識,而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把掌握的人文關懷知識內化成關懷能力,加深學生對人文關懷知識的理解。學生深入臨床一線,接觸患者、觀察患者、了解患者,體驗患者在病痛中的情感情緒變化、心理活動歷程,從內心深處對患者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動產生共鳴。在此基礎上,將課堂上學到的溝通知識與技能應用于實際的護患溝通中,收獲了成功,也收獲了快樂。雖然犧牲了休息時間進行臨床見習,但90%的護生認為有必要開展臨床見習,通過見習,65.65%的護生表示更熱愛護士這個職業(yè)。
有研究表明[8],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共情能力得分呈正相關。此外,也與教育體制、教學環(huán)境、文化背景等有關。共情得分與被測者參加護理學習前的學歷層次呈正相關。中職生,絕大部分來自未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yè)生,年齡小,本研究組護生年齡14~19歲,平均(16.18±0.84)歲,他們生活閱歷淺,學業(yè)成績差,學習興趣不高。如果不加以引導和督促,可能會在短暫的興奮過后歸于平淡。本研究中,研究者和臨床護士長密切配合,隨時掌握護生見習的動態(tài),通過線上線下引導,特別是對反思日記的點評和人文關懷故事的分享,極大地調動了護生的參與熱情,表2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
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護士人文關懷能力培養(yǎng)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營造良好的職業(yè)文化和氛圍,不論是人文課教師、專業(yè)課教師還是臨床帶教教師,都肩負著護生職業(yè)素養(yǎng)培育的重任,多學科教師之間相互配合是職業(yè)素養(yǎng)培育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