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華華 蔡慶和 周華東 封彥青 張林菲 王恒 程彩濤 魏剛
腹壁切口疝是一種醫(yī)源性疾病,多發(fā)生在腹部手術后。有研究表明,開腹手術術后切口疝發(fā)病率為9%~20%,腹腔鏡手術術后發(fā)病率0.7%[1-2]。手術是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我們對腹壁切口疝病人分別行腹腔鏡修補和Onlay修補術治療,探討腹腔鏡修補術在腹壁切口疝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一、對象
我院肝膽外科2012年8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腹壁疝病人52例。腹腔鏡組24例,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齡(36.65±8.37)歲,體質指數(shù)(BMI)18~44 kg/m2,平均(24.24±5.39)kg/m2。切口疝位于臍上8例、右下腹部6例、臍下6例、臍周4例。疝環(huán)缺損直徑 12~18 cm,平均(13.2±2.3)cm。Onlay組28例,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齡(42.25±10.46)歲,BMI19~46 Kg/m2,平均(26.54±4.76)Kg/m2。切口疝位于臍上6例、右下腹部8例、臍下9例、臍周5例。疝環(huán)缺損直徑 12~20 cm,平均(15.3±2.2)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二、方法
1手術方法:Onlay組采用開放式肌鞘前的修補。取原切口修補,以疝環(huán)為中心做梭形切開,充分游離疝囊,游離范圍至少超過疝環(huán)缺損周邊5 cm。將補片材料修剪合適后平鋪于筋膜前,覆蓋缺損超過5 cm,在無張力狀態(tài)下以1-0 prolene線內外雙圈縫合固定補片。皮下常規(guī)放置1根皮下引流管(圖1)。腹腔鏡組:麻醉成功后,選臍旁5 cm處置入10 cm戳卡及腹腔鏡,連接充氣導管,直視下于右側腋前線置入5 mm、10 mm戳卡作為操作孔。腹腔鏡下探查發(fā)現(xiàn)腸管及網(wǎng)膜與腹壁粘連,通過電凝、腔鏡剪刀交替分離粘連,分離時注意保護腸管的完整性,還納疝內容物。用疝氣鉗將PDS-2線從腹腔內沿疝環(huán)腱膜邊緣1 cm處做U形間斷縫合。再將氣腹壓力降至6 mmHg后皮下打結關閉缺損。將補片放置腹腔內,聚丙烯面貼合腹壁,防粘連面朝向腹腔內,完整覆蓋關閉缺損處,并用固定器固定滿意,確保補片覆蓋疝環(huán)邊緣5 cm(圖2)。
2.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術中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中腸管損傷),術后切口疼痛評分、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血清腫、切口感染、腸漏、腸梗阻)、術后恢復情況(住院時間、排氣恢復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費用、血清炎癥因子指標。術后切口疼痛評分按照術后疼痛語言描述評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AS):1分:無痛;2分:輕微疼痛;3分:中度疼痛;4分:劇烈疼痛。病人術后12、24、48小時評估。 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包括 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介素(IL)-6)、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分別于術后 24、48小時檢測。術后均進行隨訪,每 6個月采用門診復診、微信、電話等方式對病人進行隨訪。隨訪開始時間為病人出院時間,切口疝復發(fā)為隨訪終點。術后生活質量評分評估工具為SF-36健康狀況調查量表,量表分為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單項分值最低0分,最高100分,病人生活質量越好,則其得分越高[3]。于術后6個月隨訪時評估。
三、統(tǒng)計學方法
1.術中指標比較見表1。結果表明,腹腔鏡組手術時間比Onlay組長,術中失血量少于Onlay修補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術中腸管損傷2例,Onlay組術中腸管損傷4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腸管損傷病人,當即行縫合修補術,未形成腹腔感染。
表1 兩組腹壁疝病人術中指標比較
注:與腹腔鏡組比較,aP<0.05
2.兩組術后炎癥指標比較見表2。結果表明,術后12、24、48小時,兩組血清炎癥因子指標(CRP、IL-6、PCT)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腹壁疝病人術后炎癥指標比較
注:與腹腔鏡組比較,aP<0.05
3.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見表3。結果表明,腹腔鏡組術后切口感染2例,不全性腸梗阻1例,共3例(12.50%)。Onlay組術后血腫1例,切口感染4例,不全性腸梗阻各3例,共8例(28.57%)。兩組病人術后均未出現(xiàn)腸漏。腹腔鏡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 Onlay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術后并發(fā)癥經(jīng)積極治療后均治愈。
表3 兩組腹壁疝病人術后并發(fā)癥比較(例,%)
注:與腹腔鏡組比較,aP<0.05
4.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見表4。結果表明,按照VAS疼痛評分法在術后24、48 小時進行評分,腹腔鏡組評分均低于Onlay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兩組腹壁疝病人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注:與腹腔鏡組比較,aP<0.05
5.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見表5。結果表明,腹腔鏡組術后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短于Onlay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住院費用高于Onlay修補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兩組病人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注:與腹腔鏡組比較,aP<0.05
6.術后隨訪:所有病人均進行術后隨訪,隨訪時間為6~48個月,其中腹腔鏡組術后腹壁出現(xiàn)慢性疼痛不適感4例(16.67%);1 例(4.17%)在術后24個月復發(fā);Onlay組術后腹壁出現(xiàn)慢性疼痛不適感6例(21.42%);2例(7.14%)在術后18、26個月復發(fā)。復發(fā)率兩者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兩者復發(fā)率上腹腔鏡組(4.17%)略低于Onlay組(7.14%)。
7.術后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見表6。結果表明,術后隨訪6個月時,觀察組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等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手術切口的筋膜或肌層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內壓力的作用下而形成的疝,完整或不完整的腹膜上皮成為疝囊的一部分。腹壁切口疝是醫(yī)源性疾病,不能自愈,需積極手術治療。目前手術方式有無張力修補和單純修補,現(xiàn)階段無張力修補術較為流行,主要有肌鞘前的修補法(Onlay)、肌后和腹膜前修補法(Sublay)、腹腔內補片植入修補方法(IPOM)等。目前,國內在應用補片修補復發(fā)性腹壁切口疝中Onlay修補和腹腔鏡修補兩種術式比較流行[4]。
表6 兩組病人術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注:與Onlay組比較,aP<0.05
肌鞘前Onlay法是在肌鞘與皮下脂肪間放置補片進行切口疝修補[5-6]。此手術方式需游離足夠的肌鞘前間隙,至少達疝環(huán)缺損邊緣5 cm以上。因補片位于腹直肌前鞘和皮下脂肪之間,在持續(xù)的腹腔內壓力作用下容易導致復發(fā)。因此,結合本研究,我們認為補片覆蓋足夠的范圍以及1-0的單股Prolene線間斷雙圈縫合固定補片,是Onlay術式預防再次復發(fā)的關鍵。Onlay法易掌握,對腹腔組織器官損傷較小,特別適用于不能耐受全麻或伴有心肺等基礎疾病的病人。但該術式的手術切口較大,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切口疼痛感較強烈,術后感染幾率高,不利于病人術后恢復。本組研究發(fā)現(xiàn),Onlay組術后疼痛評分、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差于腹腔鏡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隨著腹腔鏡技術及生物材料的發(fā)展,腹腔鏡下腹腔內補片植入術(IPOM)逐漸應用于臨床。IPOM術式優(yōu)勢在于避開了原粘連嚴重、結構復雜的腹壁薄弱區(qū)域,不需要對腹壁進行廣泛游離,降低對腹壁薄弱區(qū)的損傷;其次,IPOM術式在腹腔鏡放大效應下操作,減少術中對腸管等腹腔臟器的損傷,減輕術后血清腫、腸漏、腹腔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本研究發(fā)現(xiàn),腹腔鏡修補組術后發(fā)生血清腫、切口感染、腸梗阻等并發(fā)癥幾率低于Onlay組。在腹腔鏡直視下,可以保證補片與缺損有足夠的覆蓋面積,應用疝釘或縫線固定補片,固定牢固,補片在腹內壓的作用下充分與腹膜貼服,術后復發(fā)幾率較低。本研究術后隨訪6~48個月,Onlay組修補術后復發(fā)率為7.14%,腹腔鏡修補術后復發(fā)率為4.17%,與文獻報道一致[7]。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組病人術后24小時、48小時炎癥因子指標(CRP、IL-6、PCT)均低于Onlay組,表明腹腔鏡手術具有減輕術后炎癥反應、加速術后康復速度等作用。術后隨訪6個月發(fā)現(xiàn),腹腔鏡組術后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IPOM術可明顯改善病人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兩種手術方式治療腹壁切口疝均安全、有效。腹腔鏡修補術具有出血少、住院時間短、術后下床早、疼痛輕、復發(fā)率低、并發(fā)癥低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