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在“破墨”山水的詩性點染間營造了一個極具時空表現力的藝術至境。畫家在對“自然時令”與“地理空間”的關注中展現了其自然性時空;在審美表現上尤其注重對“遠”和“重深”感的藝術追求以此來營造審美性時空;同時在自然與審美之外又書寫天地胸懷,以詩意之心溝通“心—象”,祈求瞬間超越時空來觸摸內心最深刻及神秘的心性,彰顯了“心融物外,道契玄微”的道性時空。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展現了“無往不復,天地際也”的中國古典繪畫時空觀,在對時空層次的探索中也別具新意,它在自然時空之外更突出地表現文人理想的心靈世界,詩意時空的開拓,開啟了我國傳統(tǒng)水墨山水畫意象對時空境界的追求之路。
【關鍵詞】 水墨山水畫意象;自然性時空;審美性時空;道性時空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識碼]A
唐代中后期是山水畫的一個轉型期,以“水墨”代替“青綠”著色,在時空處理上也別具新意。近年來有諸多學者將山水畫意象的研究引向時空的領域,體現了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和可開拓性。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展開,也呈現出一些問題,那就是對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時空缺乏一種整體性、系統(tǒng)性的分析和判斷,這一理論現狀使得筆者不得不對這一問題產生了好奇和深入探究的必要。因此,重新認識這一詩情的時代中對水墨山水畫意象的深情熔鑄和對時空的審美追求是本文章的意旨所在。本文擬從時空的視角切入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預設以自然性、審美性、道性這三重維度來對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的多層次進行深度探究,以重識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時空境界。
一、“時令——區(qū)域”的自然性時空
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將時間因素引入到繪畫意象空間之中由此改變了山水畫意象的內在結構,形成了動、靜的二元結構,即時空的合一體。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與后代山水畫意象相比,大體還處于“度物象而取其真”[1]3的境界,自然性時空是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根基所在。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的自然性主要可以表現為對自然時令的密切關注以及對區(qū)域地理空間的巧妙呈現。
(一)對自然時令的密切關注
唐代水墨山水畫對自然的時間尤為關注,這體現于對山水畫中季節(jié)和時間的把握,往往能夠別出新意,塑造出令人身臨其境的時間觀感。水墨山水畫意象要體現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和宇宙情懷,必然離不開對春夏秋冬、陰晴雨雪等自然性時間的描繪。唐代著名水墨山水畫家王維在《山水論》中說:“春景則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青。夏景則古木蔽天,綠水無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則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鴻秋水,蘆島沙汀。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2]2,從這則材料可以了解到畫家已經準確把握了四季景致的神韻,并在遵循自然時間的基礎上表現更深層次的時空之美。唐代著名畫家王宰著有四時屏風,若移造化,風候云物,八節(jié)四時于一座之內,在有唐一代為人稱尚。自然季節(jié)的象征性是主體情緒與感觀的誘因,山水的時令性質導致了創(chuàng)構主體心靈狀態(tài)的多層次與復雜性,所以在具體的水墨畫作中就會展現不同的自然時空景色。和宮廷畫相比,文人畫獨愛秋冬之景,就比如王維的水墨畫中畫家獨愛雪景,那雪溪景色、溪邊村落還有一望無際的廣闊視野都暗含了主體的一種心境,這些茫茫雪色反映了畫家對自然時令的關注,與此同時雪的純凈與文人的虛靜精神相互契合,共同彰顯出主體心中“與時皆空”的時空理念。
此外,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對自然時令的關注還體現在朝、暮上。如王維的《山水論》中所說:“早景則千山欲曉,霧靄微微,朦朧殘月,氣色昏迷。晚景則山銜紅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2]2,朝、暮之景最能打動畫家的心靈,也是水墨山水意象不能缺失的時間性描寫。王維是兼具詩性與畫心的大文人,他筆下的朝、暮等自然時令都具有一種自然的美感,在時間與空間的巧妙營構間極具詩情畫意。以王維為代表的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別開生面,在水墨渲染間點綴出時間境象,唐代的張璪、王默、顧況等水墨山水畫家也都繼承了王維的水墨山水畫法,表現真實的自然之美。譬如唐代張洵作品《三時山》將山的早、中、晚等情態(tài)繪盡,真可謂妙悟自然,將自然山水之時表現得淋漓盡致。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這種對自然時令的關注使得水墨山水呈現出自然、真實、細膩的觀感。唐代水墨山水畫家們將眼之所見的自然時空景象進行綜合、布局,并以詩意的心境對自然山水的時空性進行感知、體悟并傳達。亦如張璪的水墨山水畫意象注重師法自然,他筆下的松石圖真切地描寫了自然的時間與空間,讓人一看便覺如臨其境。水墨氤氳的氛圍、山水意蘊的構色以及綿延不絕的時空觀感都呈現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自然性時空感受。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反映了我國古人對時空的獨到理解和感知,它將人和自然融為一體,在此意義上的繪畫時空源自自然,同時又超越了自然,是人與自然的詩意結合體。以王維為代表的我國古典文人畫結合了時、空意象和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水墨山水意象質有而趣靈,具有永恒的魅力。
(二)對地理空間的巧妙呈現
與深入地表現自然季節(jié)時令相對的是,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對地理空間也十分關注,畫家們將自然地理性的空間嵌入到山水意象中,表現他們對自然山水的細膩感悟以及對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的綜合認知。地理空間的不同直接影響了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表現方式和呈現特點,北方山水多以展現雄偉氣象、大氣磅礴的自然時空為主,而南方山水則追求平淡天真、小橋流水等寫意化的自然時空表現。位置空間性深度影響了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的風格特征,粗獷雄渾的北方山水展現了一種崇高的自然時空觀感,在風格上是開闊雄渾的;而煙雨江南則將細膩的湖光山色融進水墨山水意象時空,在風格上則是靈動詩情的。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地理空間性直接影響了五代時期“荊關”與“董巨”所代表的的南北水墨山水畫風格差異,山水畫家擅于運用這些地理空間來融入水墨山水中,將這些空間情境化、審美化、生命化,建構了一個具備地緣特征的文化空間。
(二)“重深”的空間感
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自隋、初唐開始追求平遠山水,到了盛唐以后又發(fā)展了“景深”的概念,水墨絹紙之中創(chuàng)造出三度空間的幻覺,呈現出“咫尺重深”的視覺空間感。唐代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五記載:“玄宗時,王維特妙山水,幽深之致,近古未有?!盵8]47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曾說:“凡畫全景者,山重疊覆壓,咫尺重深,以近次遠?!盵9]608這里對王維的“重深”筆法進行了深入闡釋,這同樣是時空上的一種意象化審美處理。如他筆下水墨山水畫作典型代表《輞川圖》,該圖描繪出了一幅群山環(huán)繞、樹林掩映間古剎隱現其中,別墅之外云水流動,近處漁舟幾只,一派悠然超塵的審美境象。且看畫面中遠山與古剎遠近相宜,樹木與流水在動與靜間交相呼應,我們可以從畫面中體驗到山、水之間的重深、次第與美感。在這里,輞川的時空由自然地理時空轉向了時間延續(xù)、空間廣延的審美時空境界,山與山之間的環(huán)抱與綿延增加了審美的深度,輞水淙淙地環(huán)繞其間,在云水流動之中不覺使人感受到置身于其中的審美體驗。
這種對“重深”空間的塑造已然成為整個唐代水墨山水矢志不渝的追求。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山水樹石》中評價唐代諸畫家的水墨山水畫意象創(chuàng)構時如是說:“又若王右丞之重深,楊仆射之奇贍,朱審之濃秀,王宰之巧密,劉商之取象,其余作者非一,皆不過之?!盵4]16朱景玄評價朱審壁畫山水圖有“咫尺之地,溪谷幽邃”之感,評張璪:“其山水之狀,則高低秀麗,咫尺重深,石尖欲落,泉噴如吼。其近也若逼人而寒,其遠也若極天之盡?!盵10]11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對重深感的塑造增加了審美空間的深度和廣度,山水不僅是自然的描摹,還是心靈最深處的物化。我們從唐代石窟寺壁畫和美術考古中也可以發(fā)現,自盛唐之后對山水意象空間的塑造已經在平遠之上追求高與深,不斷拓展水墨意象空間。例如前幾年在陜西發(fā)現的唐代韓休夫婦合葬墓,其中發(fā)現了一幅大的獨屏山水繪畫,引起了美術界的廣泛關注。畫面中山兩岸都有草亭,隨著視線推移會發(fā)現遠處以勾線塑造的流云繚繞于兩山之間,而在畫面最遠處升起一輪紅日,由近及遠、由淺入深,錯落有致,水墨山水畫意象的審美性空間便由此打開。這反映了時代變遷對于水墨山水的影響,直至北宋時期這種時空表現被發(fā)揮到極致。
綜上所述,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審美性時空是人與自然“神契”之后,經由“師造化”和“得心源”的二度創(chuàng)構在主體心中所形成的意象化時空。山水于此靈動和詩意化了,體現了生生不息的中國古典美學精神。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以筆墨點染詩意的意象化審美性時空,墨韻文心的渲染,再加以靈動詩意的情思,在主、客體深度契合中營造出一幅山水審美的時空境界,直接影響了后代山水畫意象時空的經營布局。筆墨流轉,移步換景,走進唐代水墨山水世界,自是一種欣喜,在審美性時空中進入了一個悠然渺遠的忘我境界。
三、“畫意——禪心”的道性時空
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在更深層次上是“道”的展現,這是從思想文化根源對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層次的深入探究。唐代水墨山水繪畫意象引領了后世文人畫的潮流,畫家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于水墨山水意象中傳遞著詩意道心。老莊寄情山水的詩意情懷、禪宗物我兩忘的心性體驗,都給予了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對心靈的透視和道性時空的哲理展現。何謂道性時空?唐代水墨山水畫的時空在自然性與審美性時空的基礎上更加追求畫意——禪心,在時空上超越物、我之間的藩籬,打破了有限的視域而直抵無限的境界,以展現意象豐富的心靈時空為旨歸,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蘊。山水畫家超越物象之表,將自身的個性、情感以及審美的理想投入那虛靈的時空中,使得畫境精神化、生命化。在這其中所彰顯的時空是主體體道的精神時空,超越了形式與審美的二元,直接與人的內在精神、宇宙大化相連接。在此種意義上的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時空塑造突破了自然與審美視覺時空的層面,極力表現宇宙生機和天地造化為其終極的美學追求。
(一)“破墨而出,直入天地胸懷”的時空表現
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始創(chuàng)“破墨”之法,水墨黑白巧用,濃淡得體,與道家所提倡的“樸素”和“自然”相互合。玄之為黑,始為混沌,墨色與水色相生相克,相得益彰,化為“陰陽”,所謂一陰一陽之為“道”。而“陰陽”是我國古典美學中關于時空的重要范疇,以陰陽為核心的時空圖式是我國古典美學時空的意旨所在,水、墨畫而為陰陽之勢,以“圖”展現山水的情狀,進一步到畫中之“境”的傳達,這其中又內隱著深刻的時空觀念?!袄锨f所建立的以‘道為核心的哲學體系,決定了悟‘道的過程是對感性表象的超越和對空間的無限以及時間無始的思索?!盵11]56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破墨而出,以其富于變化的筆墨線條來表現與時空、天地一體的節(jié)奏韻律,彰顯出畫家向往無限的體道之心,具有深刻的形而上性。換言之,水墨山水畫意象通過這種“破墨”筆法使得“道”的時空變得具體可感,而作為“道”表征的水墨山水畫意象以其曠遠、幽深的意境容納了個體生命在經驗世界中的局促與沉淪,投身于山水之間,文人可以忘卻煩惱和焦慮,全身心投入于自然宇宙之中,獲得超然物外的時空感受。如王維之水墨山水畫作就頗具道境和禪意,明代董其昌論王維之畫曾說:“云峰石跡,迥出天機;筆思縱橫,參乎造化。”[12]37王維的水墨山水畫意象正是憑借參乎造化、“破墨”點染而臻于體道境界,表現出“玄化無言”的道性時空感悟。如他筆下水墨山水畫中的村落、溪流和遠山等意象都具有一種淡泊、超然的思想旨趣,山水林壑、云煙縹緲間所展現的是幽遠、混茫、沖漠的宇宙精神,與道的境界相契合。
道家講究“心有天游”“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在這樣的理想境界之下,畫家以自然為伴,深入其中,把自身置于天地之中,以天地作為溝通心、象的尺度,從宇宙的詩性智慧中獲得頓悟。道的時空是一種宇宙情懷,是莊周情懷在畫家心中的體現,是靈心妙悟、感而遂通的頓悟與開顯。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正是這樣一種展開的、綿延的、無限的道的時空性呈現。在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藝術至境中,畫家由對山川河流的生命觀照到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感悟,由對自然和審美時空的美學欣賞到對哲理時空的靈魂徹悟,這里面表現了一種生命哲學,一種氣韻生動的藝術精神,一種物與我深度契合的無限境界。在這種“物我合一”的思維模式下重新去探索繪畫的時空境界,就會發(fā)現此山此水已經升華,由審美性時空而步入道性時空。亦如受老莊和禪宗思想深刻影響的王維把“虛靜”“適意”與“逍遙”看作人生中的至高理想境界,這與他的水墨山水畫中體現出的那種天人一體、空靈澄明的道性時空觀念是相互契合的。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道性時空是主客合一、超塵絕俗的深度體現。山水畫家超越物象之表,將自身的個性、情感以及審美的理想投入那虛靈的時空中,使得畫境精神化、生命化。也就是說,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是主體思慮萬千,最終體道悟神并將主體之“意”滲透到山水之“象”的結果,由此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所畫之景、境、時與空也必然凝結著主體的思慮,體現出神圣的體道意味。
(二)“心融物外,道契玄微”的時空超越
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所展現的道的時間與空間是無限的、超越的,只有將心靈融入到這有限的藝術對象中,使得心靈的時空同那無限的宇宙自然時空相統(tǒng)一,以此才能實現從有限向無限的超越。觀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猶如身在云端,俯瞰山水,主體的精神解放于這形、神相融的山水中,超越了有限的束縛而直抵無限的境界。就比如王維著名的水墨山水畫作《雪溪圖》,畫作墨色濃重,渲染渾厚,溪水與天際相接,似有“幽深之極”之境。所畫江邊雪景,遠處船夫正在前行,近處寥寥枯樹與樸素民舍,畫面中大幅積雪寒江,一片凄冷、孤寂、空蕩的氣氛籠罩整篇畫作,使觀者頓生空茫、入道之感,時間與空間都似乎超越了這雪溪景色中,進入無限、寬廣的宇宙大化中去,這種時空觀感與禪宗在內在精神上講求“空”“無”不謀而合。作為詩畫家,王維喜愛徜徉在山水之間的塵外世界中,以禪者的思維與內在氣質體味自然與人生,然后再以筆墨點染意象,以情懷表現色彩,把自然中的剎那融進水墨山水畫意象中去,營構出了充滿禪理與韻味的道性時空。
唐代蜀人符載看到張璪的松石圖,評價道:“觀夫張公之藝,非畫也,真道也。當其有事,已知夫遺去機巧,意冥玄化,而物在靈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應于手,孤姿絕狀,觸毫而出,氣交沖漠,與神為徒?!盵13]張璪的山水之畫妙在“師造化”與“得心源”間的柔韌自如,這是掌握了畫中之道的體現,其筆下松石、草木都含有幽深之極的道境,超越了審美意義而步入體道悟神之境域。又如北宋黃庭堅在《摩詰畫》中曾評王維的山水畫時說到:“丹青王右丞,詩句妙九州。物外場獨往,人間何所求。袖手南山雨,輞川桑柘秋。胸中有佳處,涇渭看同流。”[14]903王維的山水畫作有一種超塵脫俗的禪境和詩情,在“無我之境”的摹寫中深切體道,超越了現世時空,書寫性靈,透出一片畫意——禪心,代表了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最高成就。
由此看來,山水是人內在精神的外化,山水畫是這種外化的意象表達,在這其中所彰顯的時空是主體體道的精神時空,超越了形式與審美的二元,直接與人的內在精神、宇宙大化相連接,內隱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意蘊。老莊、禪宗的思想是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的精髓,在莊、禪影響下的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獨具匠心、以情寫境,所以說畫即是道的顯現,畫意時空即是道性時空。以王維為代表的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以佛理和禪趣入畫,把畫意與禪心結合在一起,表現了瞬間永恒的時間哲理和禪意詩心的空間精神。這里以王維《袁安臥雪圖》為例說明,這幅畫作表面上是四時的打破帶來了審美意義上的時空效果,細細品味就會感悟到畫中的一片禪機,它承載著時代的文化精神并積淀著“有意味的形式”。畫家通過打破時空、祈求瞬間超越時空來觸摸內心中最深刻及神秘的心性,直達空靈、孤絕的澄明之境,在時空錯位中感受宇宙與生命的玄機。雪中芭蕉體現了禪悟超越時空的觀念,這是唐代禪宗思想對水墨山水畫意象深入影響的結果。此外,唐末以后儒道釋思想逐步呈現出合流的趨勢,超越自然的空靈之美和廣闊無窮的象外之意成為了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創(chuàng)構矢志不渝的審美追求,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增加了時空的廣度和寬度,更深層次上拓展畫境和熔鑄哲思,使得對時空的無窮無盡追求在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中成為可能。
總之,在唐代水墨山水畫家的世界中,自然山水是他們詩意棲居的靈魂場所,是心靈與詩意的時空統(tǒng)一體,水墨山水畫意象所體現的畫意時空是他們對整個宇宙的澄凈觀照,是哲學與思想文化對自然山水的深情投射,象征著人們心中神圣的情感。所以說,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不僅僅是自然性的摹寫,也不僅僅是文人們心中意象化的審美性表達,而更是富有哲理和禪味的道性時空。關于古典繪畫意象,明人張?zhí)╇A在《寶繪錄》中說:“唐人尚巧,北宋尚法,南宋尚體,元人尚意。”可以說,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就是這樣巧奪天工、含蓄蘊藉、體道悟神的時空彰顯,極深刻地契合了唐代“象外之意”和“象外之境”的美學追求。一言以蔽之,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在“師造化”與“得心源”間完美勾勒出了一個融自然、審美與哲思為一體的詩意天地。
注釋:
(1)《雪溪圖》傳為王維所作,有宋徽宗題簽,可知在宋代曾入藏內府并定為真跡。該畫渾厚古雅,即使不是王維所作,也與其風格接近,在這里并不影響對唐代水墨山水畫意象時空的探討。
(2)《輞川圖》是由唐代畫家詩人王維所作,原作于清源寺之壁上,但隨著寺廟坍塌,原作已經失傳。我們從后代人的摹本以及當時的文獻記錄,如朱景玄對此圖的評價:“山谷郁盤,云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也可以了解到此圖的水墨氤氳的氛圍以及對時間和空間的一種描述。
參考文獻:
[1]荊浩.筆法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2]王維.山水訣山水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
[3]王伯敏.山水畫縱橫談[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1.
[4]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5]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6]岳仁.宣和畫譜[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7]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封演.封氏聞見記[M].趙貞信,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9]韓拙.山水純全集[G]//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10]朱景玄.唐朝名畫錄[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5.
[11]程明震.心靈之維:中國藝術時空意識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12]董其昌.畫旨[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8.
[13]符載.觀張員外畫松石序[M]//御定佩文齋書畫譜·卷十五.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黃庭堅.山谷外集詩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初嬌嬌,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美學、中國古代文論、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