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丹
【摘 要】 目的:探究風險護理對血液透析室患者感染控制的作用。方法:將近期在本院血液透析室接受治療的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以常規(guī)模式實施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風險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透析中的出血發(fā)生率以及導管感染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感染控制效果更好,組間指標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同時,觀察組的護理總滿意率為96.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組間指標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在血液透析室患者的護理中實施風險護理,能夠有效提高對于感染的控制效果,同時提高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
風險護理;血液透析室;感染控制
血液透析是臨床上治療腎功能衰竭最主要的一種腎臟替代療法,而在血液透析過程中,采用彌散、對流等方式將患者體內多余的水分去除,并且對患者血液當中存在的內源性、外源性毒素進行清除,還能糾正患者酸堿失衡,保持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性,使患者的機體恢復平衡狀態(tài)[1],以免引發(fā)其他相關的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的生存時間。但是由于血液透析治療需要堅持的時間較長,患者容易出現(xiàn)導管感染等各類風險事件,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預后以及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血透治療期間,采用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降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與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作者為了深入探究風險護理對血液透析室患者感染控制的作用,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血液透析室接受治療的患者100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均于本院血液透析室接受治療,納入時間由2018年6月開始,到2019年1月結束,均分成兩組。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2~68歲,平均(43.1±4.7)歲。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3~67歲,平均(42.7±4.8)歲。此次研究已經(jīng)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且所有患者及家屬均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已簽字認可;對比兩組各項臨床資料,其結果顯示P>0.05,可深入研究。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以常規(guī)模式實施護理,項目主要包括衛(wèi)生管理、基礎健康教育、穿刺護理、導管護理以及飲食指導等。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風險護理,具體實施措施如下:1)成立風險護理小組。于科室內以自愿報名的方式讓護理人員參與小組管理,依據(jù)護理人員的護理優(yōu)勢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安排一位工程師和醫(yī)生,組長由護理經(jīng)驗比較豐富的護理人員擔任,各小組依據(jù)護理特長分別負責對應的護理內容管理。2)強化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素質。定期對小組成員進行血液透析護理專業(yè)知識培訓,項目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診療指南、營養(yǎng)狀況評估、透析充分性評估、護理風險與問題以及并發(fā)癥預防方案等。3)定期對患者的各項脈搏、血壓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檢測,適宜地抬升瘺側肢體,在運用敷料實施包扎期間,不應太緊,保障其干凈與干燥[2]。在開展血液透析期間,保障導管得到更為穩(wěn)固的固定,告訴患者不要隨時進行拔管,如果產(chǎn)生了不適感,要馬上告訴醫(yī)護人員加以處理。4)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解,通過簡單的語言告知患者透析治療的必要性,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心理,讓患者積極面對治療。5)對患者進行體位指導,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隱私。在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做好穿刺準備工作,調節(jié)患者透析體位,在穿刺過程中按照規(guī)范性的流程操作,另外對患者穿刺部位進行觀察,判斷是否存在腫脹癥狀,并且對患者體液變化進行觀察,定時記錄出入量,對患者全身癥狀進行改善,避免在患者同一部位進行穿刺,并且更換進針部位。在穿刺完成后,需要對患者穿刺部位進行密切觀察,判斷液體的出入量,對藥物進行有效控制。在透析完成后對穿刺點進行無菌操作,盡量保持穿刺部位的松緊程度,如果滲血則需要采用彈力繃帶。6)質量反饋。由各個小組組長,于每月末將本組具體的護理狀況作數(shù)據(jù)匯總,并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和總結,全面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到問題發(fā)生的原因,并討論出針對性解決對策,之后全面落實,并于每個季度結束時匯總小組的工作狀況,于科室內開展全組會議,總結出科室的整體護理質量情況,依據(jù)各小組實際的護理工作質量進行獎懲[3]。
1.3 評價標準
1)對兩組患者透析中的出血發(fā)生情況以及導管感染發(fā)生情況進行統(tǒng)計并對比。
2)應用本院門診自制的問卷對本次研究中入選患者進行調查,主要調查患者對本次護理的滿意程度,問卷總分為100分,分為高度滿意(評分≥98分),中度滿意(評分≥80分且<98分)以及不滿意(評分<80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借助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當結果為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感染控制效果
對照組50例患者中,共發(fā)生13例透析中出血(26.0%),15例導管感染(30.0%);觀察組50例患者中,共發(fā)生2例透析中出血(4.0%),2例導管感染(4.0%)。經(jīng)比較,觀察組患者的透析中出血發(fā)生率以及導管感染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感染控制效果更好,組間指標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
對照組中高度滿意、中度滿意、不滿意例數(shù)分別為24例、11例、15例,護理總滿意率為70.0%;觀察組中高度滿意、中度滿意、不滿意例數(shù)分別為38例、10例、2例,護理總滿意率為96.0%。經(jīng)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指標對比具有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血液透析在臨床治療中應用得極為廣泛,但是治療過程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容易引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嚴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至關重要[4]。風險護理管理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護理內容更全面、更具針對性,該模式要求護理人員先對血液透析患者護理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和需求進行分析,并依據(jù)分析結果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風險管理方案;再將科室護理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并依據(jù)各個小組的護理特長安排其管理對應的護理問題,明確各個小組的職責,以此確保各類護理問題都得到針對性的處理,以此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質量與安全性,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5]。
綜上所述,在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中實施風險護理,能夠有效提高對于感染的控制效果,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趙有蓮.風險護理對血液透析室患者感染控制的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03(08):156.
[2] 楊輝武.血液透析室的護理安全風險及應急預案[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8,08(02):202.
[3] 潘妍君,陳柳清,陳章幸,等.風險護理管理對血液透析患者院內感染控制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8,12(09):194-195.
[4] 孔麗.臨床護理路徑在血液透析室醫(y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7,(22):116-118.
[5] 楊鳳,溫潔冰,羅建儀.護理管理在血透室院內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1):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