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婷
【摘 要】 在踐行素質教育和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及提升尤為關鍵。為了構建高效課堂,許多老師以兒童哲學為依據,分析語文課堂教學的現實條件,積極地將兩者相融合,以此來讓學生在一個更加自由且寬松的學習氛圍之下對語文這門學科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對此,本文站在宏觀的角度,以小學語文課堂為分析對象,了解兒童哲學融合的相關要求及策略,以期為構建高效課堂、促進小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 融合兒童哲學
一、引言
語文是小學教育教學階段之中的基礎性學科,這一學科的人文性和邏輯性比較明顯,許多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感覺困難重重,難以抓住語文學習的核心要點,對此,有一部分老師以兒童哲學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通過對教學大綱的分析和解讀來提煉出其中的重難點,在理解和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更好地體現兒童哲學的指導作用和價值,保障教學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關注學生語言構建,提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
語言應用能力的提升及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老師需要明確不同語文教學板塊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抓住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分析學生在這門學科學習過程之中的綜合表現,在理解和尊重學生的過程之中更好地體現學生的學習價值,讓學生能夠對語文這門學科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主動利用語文知識解決生活實踐中的相關問題,提高個人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兒童哲學主要以學生為中心,以不同的社會觀人生觀為依據,老師需要以一個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理解學生,明確不同語言構建的相關策略及要求,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采取恰當可行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之中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和收獲。老師只需要以一個引導者和組織的身份給予學生力所能及的肯定,讓學生對不同詞語的情感因素和色彩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背景和本質要求。
三、發(fā)散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老師需要明確不同教學板塊之間的相關性,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為基礎和依據,將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教給學生,讓學生既能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從而在自主學習時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前期的文章閱讀是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對文章之中的主旨有一個客觀的認知,理解其中的具體含義,老師需要先留出一部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主動思考,著眼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變化,分析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將符合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要求的語文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之中產生更多的學習意愿。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形式符合素質教育的實質要求,能夠充分體現兒童哲學的指導作用及優(yōu)勢。老師只需要注重師生角色的合理互換,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分析問題,讓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和實踐研究的過程之中對語文有一個簡單的認知,學會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規(guī)范個人的言行舉止,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綜合修養(yǎng)。
四、注重情感教育與理論教育
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之中情感教育備受關注,這種教育教學策略能夠更好地體現教育的本質要求。老師需要注重情感元素的分析以及導入,明確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真實表現,將豐富多元的教學內容融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中人文精神、自然美景的表達方法以及策略有所區(qū)別,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語文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知,盡量避免學生失去信心和興趣,老師需要將更多的激情與情感融入教學主體環(huán)節(jié),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互動,讓學生能夠更加信任和肯定老師。另外,語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非常緊密,老師可以細致分析豐富多元的教學策略,精心篩選授課內容,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讓學生能夠迅速進入到不同的情景感知之中,從而主動地抒發(fā)個人的情感和意見。老師只需要站在宏觀的角度,以一個組織者和領導者的角色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互動,幫助學生加深與學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提高個人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另外,為了實現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和共同成長,老師還需要組織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知識交流討論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充分體現兒童哲學的理論指導價值,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各抒己見,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說出個人對不同語文知識的意見和看法。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形式對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信心意義重大,加深學生對不同語文問題的理解和認知,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邏輯思維框架,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研究時提高個人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水平,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以及教師的教學壓力大有裨益。
五、結語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老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分析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真實狀態(tài),將兒童哲學融入不同的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實踐研究的過程之中產生更多自主學習的意愿,從而學會與老師進行溝通和互動,掌握不同學科學習的技巧和核心要求,利用個人所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提高個人舉一反三和學以致用的能力,這一點對踐行素質教育并以推動新課程改革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宇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兒童哲學教育的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 曾錦霞.淺談兒童哲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考試周刊(47):31-31.
[3] 戚震華,王紅霞.讓語文課有點哲學味——景華小學“語文兒童哲學”的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498(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