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衡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因此,教師應重視作文教學,解決教師難教、學生難寫的問題。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作文中注入真情實感,還要培養(yǎng)他們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應重視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由此可見,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避免將教授寫作技巧、范文背誦當成教學的全部。關注學生的思維,促進其學習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使其具有自主思考、積累素材的意識,構建豐富的“素材庫”,讓他們更加熱愛自然、關心生活,進而享受寫作、快樂寫作。
1.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師教學方式單調
語文新課標倡導學生要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但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堅持一言堂、知識傳遞式教學。單調的教學模式使師生間的互動較少,教師對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不了解,導致教學效果欠佳。一提到寫作,師生雙方都深感“頭痛”。
1.2學生缺乏寫作興趣
新課改強調,教師要為學生構建生動而富有活力的課堂。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要關注學生顯性學力的提升,也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但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認為上課時只要把難點和重點知識講授完畢,教學任務便完成了,缺乏對學生學習的引導和興趣的激發(fā)。
1.3寫作問題頻現(xiàn)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便是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及文字的運用能力”。這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也體現(xiàn)了其作文水平。因不善觀察、缺少寫作素材,學生只能機械地背誦范文,導致作文千篇一律、文字堆砌、結構松散等問題頻現(xiàn)。究其原因,是學生未能有效掌握寫作方法,缺少作文素材。
2.積累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
2.1在日常教學中積累作文素材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具有創(chuàng)新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向學生滲透積累素材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觀察、思考及寫作能力,使其具有感受美、欣賞美及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學部編三年級《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教師可運用微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作者的寫作手法和寫作特點,并結合自己出游的經歷,回顧、分享,嘗試寫作微作文。教師用生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增強素材積累意識。
2.2在活動中積累作文素材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形成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單靠教材與課堂教學遠遠不夠。為此,教師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帶來更新鮮的學習體驗,使其在做中學、樂中學。例如,教學部編四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時,為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的近現(xiàn)代史,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抗日英雄紀念館,或組織學生觀看描述抗日歷史的影片,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進而展開“我熱愛這片土地”的練筆,然后讓學生互評自改,使其具有提煉寫作素材、自主學習的能力。
2.3在課外閱讀中積累作文素材
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最不能忽視的環(huán)節(jié)便是閱讀。閱讀與作文有著如同吸收與釋放般的奇妙關系,學生的閱讀視野越寬廣,文學素養(yǎng)便會越高,寫作時用詞會更精準、表述便更恰當。閱讀能使學生的“素材庫”變得充盈,讓寫作成為信手拈來的事情。為此,教師應讓學生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以便在課外閱讀中積累作文素材。例如,教學部編《蟋蟀的住宅》時,教師可以向意猶未盡的學生推薦《昆蟲記》《西頓動物記》等;教學《少年閏土》時,可以向對友情題材感興趣的學生推薦《夏洛的網》《小王子》等。還可以讓學生交流閱讀感受,探討“最喜愛的人物”。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多鼓勵學生,使其更廣泛地閱讀、寫讀書筆記,積累作文素材。
綜上所述,構建小學作文高效課堂,加強學生的素材積累意識,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一方面,教師應不斷革新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施教模式,為學生構建妙趣橫生的作文課堂;另一方面,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其掌握寫作技巧、具有觀察能力,在生活見聞及閱讀中廣泛積累作文素材,從而實現(xiàn)作文教學的提質增效,讓學生將寫作當成記錄生活、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不斷提高寫作水平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