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治平
內容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學生在年齡、性格、閱歷、學習經歷、語文基礎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造成在在語文學習中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對同一文本的解讀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故而課堂教學中時常有“雜音”的出現。“雜音”折射的是課堂的真實和學生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盡管它有時可能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打斷原先的教學節(jié)奏,妨礙教學的順利實施;但只要教師巧于利用,它也會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生成教學的亮點。
關鍵詞:善待 語文 閱讀教學 雜音
所謂語文閱讀教學中“雜音”,是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那些不同于教師準備的“標準答案”的回答,或學生提的那些教師事先沒有想到或想好的問題?!半s音”折射的是課堂的真實和學生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盡管它有時可能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秩序、打斷原先的教學節(jié)奏,妨礙教學的順利實施,使課堂難以駕馭;但只要教師巧于利用,它也會激活學生思維,誘發(fā)學生奇想,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萌發(fā),形成教學的高潮,生成教學的亮點。因此,“雜音”是我們不應該忽視、模糊、回避,而應洞察、善待、接納的重要的教學資源。
一.認真傾聽,捕捉天籟
學生在年齡、性格、閱歷、學習經歷、語文基礎等諸多方面存在著差異,造成在在語文學習中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對同一文本的解讀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故而課堂教學中時常有“雜音”的出現?!半s音”,往往閃耀著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體現著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教師應給予注意,認真地傾聽。傾聽是一種真誠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深深的人文關懷。教師要學會傾聽課堂上的“雜音”,能迅速分辨出對與錯,分清認識水平的高與低;還要學會過濾,科學甄別,捕捉到有價值點東西,從中捕捉心靈的天籟,覺察出學生見解的獨特與新穎,并做出適合的評價。對發(fā)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激勵;對其他學生,也是個學習的榜樣。如寧鴻彬老師在執(zhí)教《皇帝的新裝》時,要求學生思考這篇童話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情節(jié)的,寧老師預先設置的是“騙”字(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官員助騙,百姓傳騙,小孩揭騙),而課堂上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的說用一個“裝”字(做新裝、穿新裝、揭新裝),有的說用一個“欺”字(大人們互相欺騙,小孩結束欺騙),有的說用一個“虛”字(大臣、皇帝、騙子、成年人都是心虛的)……通過大家的發(fā)言,再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大家認識到用“騙”字更好,悄無聲息地引導到教師的預設上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經常出現多元化的觀點,在教學時,不要機械地按自己設定的教學步驟走,我們應該善于聆聽從學生嘴里蹦出的“雜音”,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成果,同時及時糾正解讀中的偏差,捕捉到雜音中的天籟。
二.因勢利導,相機點撥
課堂教學不是一個機械執(zhí)行教案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教師面對的是一群經歷各異、內蘊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學生觸景生情、突發(fā)奇想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可以說時常會有“旁逸斜出”、“節(jié)外生枝”,出現各種各樣的“雜音”。面對學生的“雜音”,我們可以巧妙地運用教育機智,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相機點撥,推進教學進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琦君的《春酒》時,在備課的時候,教師決定從“家鄉(xiāng)味”這一文眼切入,通過認識春酒的“家鄉(xiāng)味”、品析細節(jié)、品味意蘊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來讀懂琦君所釀的這杯醇厚的春酒。于是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提問:琦君筆下的春酒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你品嘗到了嗎?請大家快速跳讀課文,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回答。本來教師是希望學生回答“家鄉(xiāng)味”的,但學生七嘴八舌的回答中,“甜味”占了優(yōu)勢,于是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設計,順勢引導,相機點撥,從淺層的春酒的“甜味”讀到記憶的“甜味”,從記憶的“甜味”品析出其背后的“淡淡酸楚、絲絲遺憾、縷縷苦澀”,實現了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的深讀,完成對文章思想內容的深化,難點“家鄉(xiāng)味”也得到水到渠成的解決?!墩Z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對于課堂上產生的一些“雜音”、教師要迅速關注,正確判斷,因勢利導,進而有效推進教學過程。
三.組織討論,見智見仁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面對出乎意料的“雜音”,作為教師,必須靜思雜音的成因,把握住雜音的內涵,掌控好雜音的走向,并理智地組織學生對這樣的“雜音”開展討論,通過爭論、辨析,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感受不同的聲音,理解不同的思維過程,形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局面,并最終基于教學的要求,使問題解決達到求同存異的目的。如筆者教學“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兩句時,在引導學生品味“生”字的妙處時,我按照教參上的答案,給學生這樣講析:“生”字寫出明月從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有動態(tài)感。大家于是都忙著記筆記。突然一個學生在下面說了一句:“那作者為什么不用‘升起來的‘升,而用這個‘生命的‘生呢?”應該說,學生的這個“雜音”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我說道:“對呀!,那我們就討論討論,比較一下,用“生”字與用“升”字的異同?”于是學生結合詩句內容和作者的情感表達,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理由,頻頻撞擊出思想的火花,形成課堂的高潮。通過討論,大家達成了共識:原來這“生”字,既有“升”字的含義,又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顯得更為形象生動而又更為貼切新鮮。不僅給人以動態(tài)感,還給人以新鮮感。用“生”字,讓人仿佛看到一輪剛誕生的月亮升了起來,充滿活力,給人以新的希望,作者懷念遠方的“情人”,一下子找到了可寄托之物,因此用“生”比用“升”好。這個教學片段,以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合情合理的思辨,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經驗積累去感悟理解,從而巧妙地化解了學生的“雜音”。
四.對癥下藥,化險為夷
葉瀾教授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闭n堂因為充滿未知而具有獨特的美麗,“雜音”折射的是課堂的真實和學生本真的生命狀態(tài),面對學生的“雜音”,我們可以巧妙地運用教育機智,對癥下藥,從而化解課堂的危機。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老王》時,當講到這句:“有人說,這老光棍大約年輕時候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瞎掉一只眼。”不知從哪里冒出來一句:“是不是得了性病???”全班學生哄堂大笑。這位老師臉色鐵青,怒目圓睜,全班同學迅速安靜下來?!翱磥硎谴蠹覍Α焕蠈嵉睦斫庥衅?,”老師一字一頓地說,“我們一般怎樣理解“不老實”呢?”學生陷入了思考。老師接著說:“比如,有人有小偷小摸的行為,我們會說這個人不老實;有人愛撒謊,我們也會說這個人不老實。你們說說,老王的‘不老實,可能指哪方面的問題?”接著引導學生注意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光棍”,你說光棍不老實會干什么“壞事”呢?還有一個是“年輕”。年輕時候不老實,年輕的光棍不老實,會干什么“壞事”呢?盡管同學們還不是成年人,但從閱讀的角度還是應該能理解的。這個“不老實”的說法是否可靠,我們不敢斷定,但我們可以由此看出老王在他那個群體中是被人嘲笑的對象,是被人當做笑料的,而這恰恰使我們看到他的“老實”。而且,我以為,一個年輕光棍,有些不老實的事,也不一定是什么壞事;應該是正常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我們剛才是從“不老實”中看出他的“老實”。他還有哪些老實的表現,引導到對下文的分析,巧妙化解了危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面對出乎意料的課堂“雜音”,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包容、接納、理解,于無痕處化被動為主動,化雜音為精彩,語文閱讀教學才能充滿勃勃生機。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jié)梁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