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祥,高映東
(1.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鳳儀分院麻醉科,云南 大理 671000;2. 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云南 保山 678000)
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有研究指出,接受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肺功能下降的風險較高[1-2]。有研究指出,與進行單純的全身麻醉相比,對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所用麻醉藥的用量較少,術后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本文對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鳳儀分院接受胃癌根治術的60 例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選取2017 年4 月至2019 年5 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鳳儀分院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麻醉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Compound 組和Ordinary組(30 例/ 組)。Compound 組30 例患者中有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其年齡為53 ~65 歲,平均年齡(57.7±2.9)歲;其體質(zhì)量為50 ~62 kg,平均體質(zhì)量(56.7±5.7)kg。Ordinary 組30 例患者中有男性20 例、女性10 例;其年齡為51 ~69 歲,平均年齡(58.2±3.2)歲;其體質(zhì)量為53 ~66 kg,平均體質(zhì)量(57.3±6.0)kg。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 >0.05。本研究經(jīng)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鳳儀分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在術前30 min,為兩組患者肌內(nèi)注射0.5 mg 的阿托品和0.1 g 的苯巴比妥鈉,并為其開放靜脈通道。在此基礎上,對Ordinary 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方法是:為患者靜脈輸注0.1 ~0.15 mg/kg 的維庫溴銨、1 ~1.5 mg/kg 的丙泊酚、2 μg/kg 的芬太尼和0.1 mg/kg 的咪達唑侖,并對其進行機械通氣。在術中,為患者持續(xù)靜脈輸注2.5 ~4 mg/(kg·h)的異丙酚、3~4 mg/h的維庫溴銨,同時讓其吸入0.6~1.3 MAC的安氟醚。對Compound 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方法是:對患者進行腰椎穿刺,將硬膜外導管置入其硬膜外腔內(nèi)。經(jīng)硬膜外導管向其硬膜外腔內(nèi)注入3 ~5 ml 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然后為其靜脈輸注0.1 ~0.15 mg/kg 的維庫溴銨、1 ~1.5 mg/kg 的丙泊酚、2 μg/kg 的芬太尼和0.1 mg/kg 的咪達唑侖,并對其進行機械通氣。在開始進行手術操作前,經(jīng)硬膜外導管為患者輸注6 ml 濃度為0.375%的羅哌卡因。在術中,為其持續(xù)靜脈輸注1 ~2.5 mg/(kg·h)的異丙酚、2 ~3 mg/h 的維庫溴銨,同時讓其吸入0.4 ~0.6 MAC 的安氟醚。
1)比較術后第3 d 兩組患者的最大自主通氣量(MVV)、每分鐘靜息通氣量(VE)、第1 秒用力呼氣量(FEV1)、殘氣量(RV)、肺容量(TLC)等肺功能指標;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和術后拔管的時間;3)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
選用SPSS 19.0 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 術 后 第3 d,Compound 組 患 者 的(MVV-VE)/FEV1、MVV/FEV1均高于Ordinary 組患者,其RV/TLC 低于Ordinary 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術后第3 d 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的對比(%,±s)
表1 術后第3 d 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的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MVV-VE)/FEV1 MVV/FEV1 RV/TLC Compound 組 30 84.13±5.23 78.93±8.86 33.05±5.11 Ordinary 組 30 73.25±5.10 72.50±6.19 38.77±5.25 t 值 8.1577 3.2585 4.2763 P 值 0.0000 0.0019 0.0001
Compound 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和術后拔管的時間均短于Ordinary 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和術后拔管的時間(min,±s)
表2 兩組患者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和術后拔管的時間(min,±s)
組別 例數(shù) 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術后拔管的時間Compound 組 30 6.39±2.10 9.75±2.10 13.89±4.12 Ordinary 組 30 10.59±4.13 16.33±6.36 17.10±5.10 t 值 4.9650 5.3809 2.6817 P 值 0.0000 0.0000 0.0095
Compound 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為6.67%(2/30),Ordinary 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為23.33%(7/30)。Compound 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低于Ordinary 組患者,χ2=10.8845,P=0.0009。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肺功能下降的風險較高。據(jù)統(tǒng)計,接受胃癌根治術后的患者其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約為20%[3]。有研究表明,對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能夠獲得良好的鎮(zhèn)痛及肌松效果,并可有效地降低其麻醉藥的用量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本研究的結果顯示,Compound組患者術后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低于Ordinary 組患者,其術后自主呼吸恢復的時間、術后睜眼的時間和術后拔管的時間均短于Ordinary 組患者,P <0.05 ;在術后第3 d,Compound 組 患 者 的(MVV-VE)/FEV1、MVV/FEV1均高于Ordinary 組患者,其RV/TLC 低于Ordinary 組患者,P <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胃癌根治術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復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較好,對其肺功能的影響較小,并可降低其肺部感染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