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瓊
很多讀者留意到,今年《保育與教育》的封面跟去年比有不小的變化。我們會結合當期文章內(nèi)容或者節(jié)氣、節(jié)日等做一些特別的設計。4月有清明節(jié),因此“繪本觀察”欄目策劃了一期“死亡”主題的繪本賞析。同時,2020年4月4日,舉國都在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哀悼。于是我們決定本期封面以“失去與追念”為主題。
我們選取了《我還有好多好多話要對你說》這本書的插頁圖,做了裁剪設計。書里有一只叫巴杰的獾四處尋找他去世的好友,他把想說的話寫成了信,溪流中的紙船寄托著滿滿的愛與思念……
在封面出來之前,我就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除了審美,關于死亡,我們希望傳遞給讀者些什么?
我們的文化中,死亡在孩子那里仿佛是一種忌諱,現(xiàn)在仍有老人覺得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死”字。在成人世界里,人們對死亡也小心翼翼,避免談論過多。就算提起,也會用其他詞替代—— “老了”“走了”“離開了”等。然而死亡并不會因為我們的避諱而不存在。
我常聽到很多成人提起面對家人死亡時的感受:痛哭,悲愴,黑色,窒息,甚至是恐懼。這樣的感受多與他幼年時的經(jīng)歷有關??墒撬劳鲋皇沁@些嗎?如果生命的離去代表著失去,那什么才是永恒?我回憶了親歷的幾次親近的人的死亡,雖然早就忘了孩提時是怎么想的,但慶幸的是,死亡在我的心里并不是黑色的?;蛟S,我應該感激家鄉(xiāng)那些葬禮上的繁文縟節(jié)(比如請“先生”寫祭文回顧逝者一生,然后從配偶、親戚、子女等角度抒發(fā)跟逝者之間的感情并用一定的曲調(diào)唱出來)和清明、中元等節(jié)日上墳祭奠先人的風俗。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民俗沖淡了一個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反而讓她多了一點對人情的了解。現(xiàn)在想想,長大后關于生命、親情和文化的看法,很難說跟這些見聞無關。
然而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死亡離他們很遙遠——如果有熟人死去,醫(yī)院和殯儀館會承擔大部分需要直接面對死亡的任務,追悼會也很少有孩子參加。不少孩子只通過電視、電影里的死亡場面和新聞中的事故、自然災害等了解死亡。這種與死亡的距離容易造成孩子對死亡的不安感,加重了死亡帶來的惶恐。
相比之下,繪本中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更值得我們學習。上一期“生態(tài)式美育”欄目中,教師用繪本《天堂的問候》引發(fā)了開放、真誠的討論,幫助小女孩從外婆意外離世帶來的心理問題中慢慢走出來。這一期的“繪本賞析”中,作者提到的那幾本書無一不在告訴我們:死亡不是生命最后的終結,只是另一種形式的存在。當我們想念逝去的人的時候,他就活在我們的記憶里。能夠好好面對死亡,意味著我們學會了更好地生活下去。很多關于死亡的繪本不會去渲染冰冷的恐懼,而是落腳于愛和懷念——雖然也有對分別的惋惜和傷感,但整體是溫暖的、指向未來的。
周翔老師審閱了這期的主題后,這樣回復:
當我們跟孩子提起死亡時,不能止步于追悼或是對死亡的概念化表現(xiàn),更要向生命的活潑、繼往開來的熱烈去做。就算是清明節(jié),也要知道它不僅意味著祭奠,更是一種愛的表達,更何況清明還是踏青聚會的日子。
于是,這一期的封面,就變成了你所看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