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論語·子罕》里有這樣一段話:“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弊迂晢柨鬃樱骸斑@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出高價的人賣掉它?”孔子迫不及待地說:“賣掉它!賣掉它!我就是在等那個出高價錢的商人呢!”子罕和孔子在這里討論的不是美玉賣不賣的事,他們是把美玉比作有才學、有抱負的人(包括他們自己)。他們討論的是,這樣的人是深藏不露呢,還是到賞識他們的統(tǒng)治者那里去做官,施展自己的抱負?
這就是成語“待價而沽”的由來。
成語“待價而沽”,按《論語》原來寫作“待賈而沽”,“賈”是“價”(“價”的簡體字)的本字?!按Z而沽”已不常用,而“待價而沽”往往被誤寫為“待價而估”。“人民網(wǎng)”“財經(jīng)”專欄有篇《中國樓市慌了手腳 大聲叫賣房子還叫賣道德》的報道,文章結尾有這樣一句:“此時,再說樓市道德的待價而估,我想到阿凡提與地主巴依老爺?shù)墓适??!蔽闹械摹按齼r而沽”誤寫為“待價而估”。
“估”是大致推算;揣測的意思,如“估計”“估算”“估價”等?!肮痢奔扔小百I”的意思,如“沽名釣譽”,又有“賣”的意思?!按齼r而沽”的“沽”就是“賣”的意思。將“待價而沽”寫成“待價而估”,顯然是錯的。
《新聞周刊》中有一篇《再富不要富孩子——中小學生高消費非典型調查》的調查報告,這個調查報告反映了部分大城市孩子高消費現(xiàn)象,暴露了當前家庭社會在功利教育下導致的一些問題,令人深思。但文中有一個成語寫錯了:“如果她當初欣然收下了學生送給自己的手機,那么想必定會在孩子心里留下一個‘錢能通神的永久記憶,而且日后‘禮上往來,進而不尊重師長……”文中的“禮上往來”應寫作“禮尚往來”。
成語“禮尚往來”,指在禮節(jié)上注重有來有往;也指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 。語出《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薄吧小保浅缟?、推崇的意思。古漢語雖然有“上”通“尚”的用法,但成語“禮尚往來”將“尚”寫成“上”之后,即使可以勉強講通,但是完全沒有了“禮尚往來”的意思。寫成“禮上往來”,顯然是同音造成的訛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