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
研學活動的背景與意義
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好補充,創(chuàng)造了一個令學生的個性能夠充分發(fā)展的空間;面向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引領學生們去體驗生活,最終達到學以致用;強化學生對自我、對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fā)展的認識。
研學旅行是一種新興的教育形態(tài),能夠與學科知識、技能充分融合與銜接,同時彌補了學科教學知識分割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不利的缺陷,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未來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通過對集體旅行項目化的研究規(guī)劃與實施,使學生完成研學準備、探究任務、體驗實踐等一系列研學內容,使學生用更為客觀、理性的視角來觀察世界,并能挖掘研學旅行背后有意義的人、事、景、物及其背后的意義。
此次研學實踐活動的參與者為我校八年級學生,這次活動有助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提高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并達到在游中學,在學中悟,在悟中樂的良好效果;讓學生力求成為一名睿智、具有自己獨到的判斷力、善于思考的中學生,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
除此之外,江南研學是一場修練,它使八年級100多名學生離開父母同吃同住,真誠互動,共歷風雨,洗滌心靈,這無疑是培養(yǎng)他們團結協(xié)作的最佳場景;江南研學也是集體活動,讓學生們在研學過程中去學會分享、學會關心他人,這對于獨生子女來說,培養(yǎng)了良好的修養(yǎng)。研學更是一種體驗,它使學生融入到社會大課堂,這對久居都市的學生來說是一次很好的提升自己能力的活動,同學們從中能學到很多從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增長見聞。可見研學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通過它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前期準備
1.教師研學活動前的準備
(1)對于研學旅行地點的相關資料進行查閱。包括研學地理位置以及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初步構建游學資源與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來確定本次活動的主題。
(2)對于學生的認知能力進行評估。八年級的學生頗為活躍、獨立性較強,有自己獨到的判斷力,邏輯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可見,學生渴望也有能力進行自主設計游學行程,因而,實踐活動設計方案鼓勵學生參與。然后結合學生、旅行社的方案,并根據(jù)我校的校情,不斷斟酌完善,最終敲定活動方案。
(3)對于研學課程進行設定。制定學生學習任務單,初步擬定課程方案等。
(4)與家長進行溝通。安全是學校開展研學的第一要務,針對學生身體素質情況與家長進行溝通,確定參與游學的人數(shù),并簽署相關安全協(xié)議,發(fā)放《給家長的一封信》。
(5)準備行前課。教師在行前進行學科知識講座、安全教育講座。從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角度,讓學生了解研學活動的相關內容,并叮囑學生在研學過程中應注意的相關事項。
2.學生研學活動前的準備
(1)自行進行分組(6人/組),選定組長,做好組員分工。
(2)按照分組,自主設計江南研學方案。通過網(wǎng)絡、書籍、咨詢等方式,提交全程4天的研學最佳設計方案,這不僅鍛煉學生組織活動的能力,也讓學生有成就感,并以此了解學生的想法。
(3)參加與研學相關學科的知識、安全知識講座。并做好相應的筆記記錄,對于課堂上以及研學中的問題提出質疑,帶著問題去進行游學,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
研學活動具體實施
1.行前學科講座
各學科老師結合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設置了豐富多彩的任務單。作為語文老師,我把八年級新聞單元的活動探究主題和詩詞的相關知識與研學實踐活動地的文化資源相結合,開展了行前課堂講座。與學生一起學習了以《楓橋夜泊》為代表的描寫江南人文歷史的古詩詞,布置了寫新聞消息的采訪及錄制視頻等任務,并強調研學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及禮儀,發(fā)放任務單,為研學活動做鋪墊。
2.賞蘇州園林美景,品江南特色文化
(1)拙政園。拙政園是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來此地前一天講了葉圣陶老先生的《蘇州園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睍械拿枋鲆灰徽宫F(xiàn)在孩子們眼前,如在圖畫中。教師在參觀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拍攝、小組合作探究等。學生可依據(jù)任務單記錄相關信息等。
(2)蘇州博物館和古運河。在這里深切感受到“蘇式彩繪”等太平天國時期重要的遺存和藝術珍品帶給我們心靈與精神上的沖擊。學生們發(fā)出了對古代巧奪天工的手工業(yè)技術的驚嘆與贊美。晚上大家乘船游覽了蘇州護城河,在游覽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欣賞到了美麗的風景和精彩的評彈,還了解到當?shù)氐臍v史文化。
(3)寒山寺。同學們在這里學習了關于《楓橋夜泊》的相關知識,學習了一些蘇州話版本常用語,體會了當?shù)氐恼Z言文化。
3.槳聲燈影秦淮月,虎踞龍蟠金陵城
(1)南京總統(tǒng)府。它是中國近代建筑遺存中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南京民國建筑的主要代表之一及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遺址,現(xiàn)已辟為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學生們在這里學習了關于太平天國的歷史知識,對于課本上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也堅定了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
(2)雨花臺烈士紀念館。雨花臺作為全國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有許許多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我校學生代表登上烈士紀念碑基座,為革命烈士紀念碑擺放花圈,并細心整理挽聯(lián)。全體學生和老師肅穆站立,默哀1分鐘,對犧牲的革命英烈表示深切的哀悼。英雄們雖然走了,但他們堅定的信念,執(zhí)著的追求,為祖國解放事業(yè)而獻身的民族精神,仍然激勵著子孫后代去開拓更加美好的未來。同學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期的青年學生,更應該自強自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超越自我,為祖國的繁榮發(fā)展貢獻力量。
(3)南京博物院。南博館的館藏文物豐富多樣,融知識性、觀賞性、趣味性為一體。同學們邊參觀邊欣賞,不時記錄拍照,深深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所驚嘆。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一件件真實的革命文物,讓同學們感受到了源遠流長、波瀾壯闊的中國歷史和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晚上學生分組活動,夜游烏衣巷和秦淮河,學生們不僅品嘗了南京當?shù)靥厣〕?,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回憶,還能學習千年古都歷史和文化,感受中華歷史興替。
4.行后深入總結
江南研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本次實踐活動的預期計劃進行總結概述,評價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點評學生在參觀過程中的表現(xiàn),對于本次活動的優(yōu)點和成功之處予以肯定,對于實踐活動中值得研究的問題、具有啟發(fā)意義的事件或實際實施過程中的缺陷加以總結,暢談感想與收獲,專門開展行后課進行總結表彰。
研學旅行的價值和意義在于能夠在實際活動中通過一次次親身體驗、實踐、反思把自己的經(jīng)驗、能力和他人的經(jīng)驗、能力有機結合,將自己的現(xiàn)實能力與未來發(fā)展?jié)撡|有機結合,通過在特定情境中的觀察、體驗、實踐、合作、溝通、創(chuàng)造的過程,將個體與個體、個人與團隊的能力像串珠式地聯(lián)系起來,從而幫助學生自己與同伴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真實”的學習,完成能力的綜合運用、提升,促進思維向廣度、深度發(fā)展,幫助學生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世界,客觀、辯證地看待這個世界,感受現(xiàn)實生活的真、善、美。
實踐活動后的反思
通過本次研學活動,學生們了解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自己能力,增長了見聞,同時實現(xiàn)了增強團結協(xié)作精神、學會分享、學會關心他人的初衷,并做到了能真正在游中學,在學中悟,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蘇霍姆林斯基說:“使你的學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讓他們面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成功了一半。”可見,強烈的“問題意識”是探究式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在本次活動中,個別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對材料、結論及論證方式的概括與提煉等信息處理能力有待提高,對于未知的事物或課本所學缺乏一定的質疑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多采取合作探究形式,在探究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歸納概括史料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的習慣和在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之旅結束了,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僅幾天時間是不可能學完學透的,它需要的是我們終生的學習和踐行。
作者單位: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附屬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