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玉
第八屆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深圳)展覽主題為“城市交互(Urban Interactions)”,由建筑師、麻省理工學院“可感知城市實驗室”負責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著名策展人與藝術評論家法比奧·卡瓦盧奇( Fabio Cavallucci)三人擔任總策展人。展覽包含兩個板塊,即“城市之眼(Eyes of the City)”和“城市升維( Ascending City)”,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城市空間與科技創(chuàng)新之間不斷發(fā)展的關系。展覽于2019年12月在主展場深圳福田高鐵站及周邊區(qū)域開幕,深圳各區(qū)的9個分展與主展場聯動,形成遍布全城的有機交互網絡。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所有城市必須面對的緊急課題,2019深雙鹽田分展也已暫停開放。
城市的“傷痕”會刻在每個人心中,而愈合后的“傷疤”將對未來城市規(guī)劃、建設、管理,以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具有借鑒意義。圍繞此次展覽,我們對UABB鹽田分展聯合策展人、朗圖創(chuàng)意體創(chuàng)始人馮志鋒進行了專訪,他和我們聊了聊此次展覽一路走來的所思所感。
《設計》 馮志鋒
《設計》:請您以一個設計者/參與者的身份為讀者們介紹—下此次展覽。
馮志鋒:2019深雙鹽田分展選址于沙頭角保稅區(qū),這片空間可能是第—次聚集了這么多建筑師、藝術家及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去呈現我們本次展覽的主題一一“對流城市”。在這里我引用—下握手302團隊的作品《岸線與邊緣:水生金》里的一段話,“對中原地區(qū)而言,海洋是國家的邊緣,因此嶺南沿岸在明清兩朝的真統(tǒng)學說中被描述為中原東南邊界,然而對于生活在嶺南的民眾而言,海岸是社會的中心,內地山區(qū)才是邊緣之地”;鹽田的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既是全球化的生產和生活資料的“對流”的關鍵節(jié)點,同樣也是深圳這座城市多樣性的地理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構成;我們本次策展主題“對流城市”,也希望通過思想能量的對流與交流對鹽田帶來更多元的思考和探討,展覽呈現了歷史與現代科技的交匯沖擊,保稅區(qū)的邊界也被打開并與城市空間融合。鹽田分展由三個策展團隊聯合策展:寶拉,維嘉諾帶領的策展團隊提出“城市的多孔性與水平性”的理論,即當城市有了孔洞與水平的基底,才能創(chuàng)造對流;朗圖建筑RUA團隊,我們借由跨領域的策展,以建筑與城市領域為起點向外延伸,對鹽田作為水岸城市獨有的社會與生態(tài)課題進行探索;藝術版塊由深圳客廳薛峰、林仰霖、朱春杭策展團隊與眾多藝術家進行大量的現場創(chuàng)作,展現鹽田在地化的藝術實踐。
《設計》::策展這件事與您平時的工作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著怎樣的不同r
馮志鋒:在日常工作里,我們?yōu)榭蛻艚鉀Q問題,提供非常清晰明確的結果性導向方案,并具有可行性;而策展工作,我們的角色是問題的共同提出者,通過對公共設施、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規(guī)劃的鉆研探索,結合專業(yè)人士的思考與大眾市民的看法,對城市的未來發(fā)展構建無數可能性。同時引用相同命題的國內外案例,對鹽田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進行梳理,我們共同提出的方案未必能夠執(zhí)行出來,也許它僅存于未來,“對流城市”的存在,就是無數方案發(fā)起的源頭。
《設計》:您曾說很害怕客戶的訴求是所謂“設計感”,作為一名設計師,您怎樣理解“設計感”?
馮志鋒:“設計感”是在客戶心目中已經存在的具有形式化和外在的構想,未必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對于設計師來說,我們擅長的是發(fā)現和解決問題,用最合適的方案去適應體系,而非某一種特定的風格。
《設計》:在此次策展中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困難,您是怎么克服的,或者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歷與我們分享?
馮志鋒:此次策展由三方策展團隊組成,結合了國際策展團隊與本地策展團隊,首先,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在跨建筑、設計和藝術三大領域中,使得三方策展團隊能夠在本次展覽的內容構造上達到一致性;其次,在同一個展場框架內,三方策展團隊需要針對“對流城市”的主題構成,通過專業(yè)間的對話,表達對在地性地理及文化上的深刻認知。盡管表達手段不一樣,思考的維度也不盡相同,但都圍繞著鹽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歷史、地理規(guī)劃,各方從而集思的方式,去為大眾呈現出了這一場“對流”。
《設計》:作為策展人,同時也是設計師,您認為此次展覽有著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馮志鋒:從建筑策展人寶拉.維嘉諾提出“城市的多孔性與水平性”的理論,到我們聯合策展團隊對鹽田作為水岸城市獨有的社會與生態(tài)議題進行初步探索,另有藝術策展團隊與藝術家們進行大量的現場創(chuàng)作,展現鹽田本地的原生美感與人文關懷?!皩α鞒鞘小币越换サ男问絼?chuàng)造了一種對話,它通過“全球經驗”與“在地對話”兩個思考維度,作為未來城市發(fā)展的參考。期望通過“對流城市”,讓我們乃至更多人發(fā)現鹽田的更多可能性,共同期望鹽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