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家校共育 理路 實踐路徑
作者簡介:馮鑫,西安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輔導員,助教,政治學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學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88
培養(yǎng)人才是現(xiàn)代大學最重要的職能和使命,我國大學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育人單位,其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任何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社會個體的奮斗和貢獻,教育對個人進步和國家發(fā)展都彌足重要。個人良好的教育內容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蘇聯(lián)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最完備的社會教育就是學校-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在大學階段被弱化,既增大了學校的教育管理成本,也不利于高校育人質量的提升。新時代高校應該重視家校共育建設,完善高校治理體系,提升高校治理和育人能力。
(一)提升大學育人質量的現(xiàn)實需要
當代大學教育由于學生生源構成復雜,加之學生家庭職業(yè)差異和時空因素限制,致使大學教育體系中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缺疏,大學教育成了一種“一元化”的教育。在這種“一元化”的教育條件下,學生又面臨諸多誘惑,教育效果很難達到事半功倍效果,相反可能會事倍功半。一元化的教育條件下,學生的日常管理以輔導員為主,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在大學場域學生的成長成才主要靠自律,但學生的自律性又參差不齊,思想偏激、學業(yè)危機、突發(fā)心理問題等已成為影響大學育人效果的重要因素。大學場域缺少中學教育中的升學壓力,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因素,這無疑加大了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fā)展過程中的變數(shù)。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根本目標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在一元化的教育條件下,家庭教育的補位和協(xié)同顯得尤為重要,二者形成的教育合力對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意義重大。家庭教育的協(xié)同能夠提升大學的育人質量,也能提升高校的治理效能。
(二)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的需要
大學承擔著對各行各業(yè)輸送優(yōu)秀人才的根本任務和使命,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期望?!凹倚9灿殡S著‘終身教育和‘教育社會的產生而產生,是新形勢新階段對現(xiàn)代教育所作出的必然要求。”[2]從2018年開始,“00后”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主力登場,“00后”學生成長環(huán)境相較“90后”優(yōu)越,而且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學習、精神、物質和情感上對家庭的依賴要超過其他年齡段的學生,這也為家校共育提供了信任資本和有利條件。優(yōu)越的成長條件加之日新月異的時代環(huán)境,造就了“00后”獨特的個性,華東政法大學研究團隊對上海市近兩萬名2018級大一學生的調研顯示,“00后”大學生思想前衛(wèi)、活躍,價值取向多元且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突出,自我意識和維權意識更強,人際矛盾更難調和,對權威的服從性更弱。[3]基于“00后”的以上新特點,家校共育是一種更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家庭教育可以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起到一種相輔相成的協(xié)同作用。拿“對權威的服從性更弱”特點來說,若用以前的垂直管理辦法,有時候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既不利于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也可能使得教育效果適得其反,家庭教育的融入會增強教育管理柔性,能有效地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三)家長參與大學教育的現(xiàn)實訴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所受的第一份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性格、精神、品德、情感等方面的影響具有終身性。家庭和學校對于學生的培養(yǎng)和教育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大學時期也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作為學生個體的教學和學習榜樣,大學階段應繼續(xù)發(fā)揮其引導教育作用,致力于學生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等方面的引導教育。受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參與慣性影響,加之“00”后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對參與孩子大學階段的教育和培養(yǎng)具有強烈的興趣和愿望。日常管理中和召開新生家長會時發(fā)現(xiàn),“00后”家長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生活較為富足,對于孩子的教育極其重視。本地生源的家長雖近在眼前,但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內容不甚了解,對孩子的關注多是生活和人際關系方面的瑣事和問題,不能有效地參與到學校的育人機制中來;外地生源家長遠在千里之外,外地學生回家機會少,唯有借助通訊設備保持聯(lián)系,只能通過孩子的描述和傾訴中了解其日常,很難深入地參與到對孩子大學階段的引導和教育中來。所以大學構建家校共育機制,為家庭教育鋪路架橋助力學校教育具有迫切性。
(一)更新家校共育理念
我國對幼兒園、中小學開展家校共育有多項重要的指導性政策文件,如2012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等,但對高校該如何進行家校共育的指導性意見存在缺疏,高校對家校共育沒有重視,這也是導致高校家校共育水平不高的一個原因。對大學生家長而言,部分家長認為教育孩子考上大學就完成了家庭的任務目標,孩子成年后應該靠自己,從而減少教育和干預。應打破對家校關系是一種附屬關系的錯誤認識,充分認識到二者是一種平等互動關系,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家校共育機制才能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和家長雙方都應該統(tǒng)一認識和思想,重視家校共育實踐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理清雙方的權責和任務,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配合,齊心協(xié)力助力學生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