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鋼
古代物質(zhì)文化中凝結(jié)著先民偉大的創(chuàng)造和質(zhì)樸的審美,其中玉器就是一種人與自然的結(jié)合,通過造型、雕刻、搭配改造自然玉石后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shù)品,為我們留下無盡的遐想?!笆勒咧^之玉”“ 君子比德于玉”,古來圣賢為我們解開了玉器通天禮地、風度翩翩的文化密碼。珍藏存世古玉為一方天地增加靈氣,其中“因物賦形”的商代玉器在浩如煙海的玉器世界中最為人稱道。
神秘的商代玉器
中國用玉的歷史相當悠久,研究玉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以《周禮》中的“六瑞”、《禮記》中的“玉德”為代表,此時玉成為等級和道德的象征。宋代金石學的興起,《考古圖》《古玉圖》等著作的問世,讓玉器研究成為顯學。到清代古玉研究更注重文獻與實物的結(jié)合,《古玉圖考》《陶齋古玉圖》《奕載堂古玉圖錄》等代表作對實物進行繪制、詳盡的考證,使得中國的古玉研究達到一定高度。進入二十世紀,考古學發(fā)展為玉器研究開辟了嶄新的天地。
在沒有完整科技、哲學、宗教形成的商代,圖騰、鬼神成為托起先民生存的信仰。在古老的商代,玉器作為一種禮器承接著神秘神靈的旨意。隨著玉器使用不斷普遍,加工逐漸嫻熟,但是其作為禮器的神秘性沒有改變。不論肅穆威嚴的玉人還是靈動形象的動物,都在那個時期寄托了人們的思想感情,成為古老的時代烙印。
商代玉器種類已十分豐富,按照用途可以分為禮器、儀仗器、裝飾品、日用器等幾個大類。禮器有璧、琮、牙璋、璜、棲形器等;儀仗器與青銅兵器中的戈、鉞、鑿等相關(guān),裝飾種類較多,有簪、環(huán)、佩形飾、蟬形飾、瑪瑙以及綠松石飾等。按照形態(tài)可以分為柄形器、有刃器、管環(huán)狀器、錐形器、容器、像生器、其他類等。商代玉器如此厚重,故從新鄉(xiāng)市博物館眾多館藏玉器中擷取幾方商代古玉,以饗讀者。
商代玉器集萃
雙孔玉彎魚(圖1),商。長7.6、寬1.2厘米,重7克。1952年于河南省輝縣市褚邱鄉(xiāng)出土。玉質(zhì)為和田白玉,油脂光澤,晶瑩溫潤。其造型呈半圓狀,魚嘴部凸起,背部飾有四個立體鰭,嘴部和尾部各飾有一圓孔,為單面鉆孔。此玉魚拋光技藝表現(xiàn)突出,商代手工利用獸皮和絲織品配合解玉砂拋光,會在器表殘留下很多交織的劃痕。這些拋光加工痕跡不規(guī)則、不平行,特別是在不平整的嘴、尾、足等轉(zhuǎn)折部位有較粗的拋光線條。
單孔玉彎魚(圖2),商。長7.6厘米。1952年輝縣褚邱出土。玉質(zhì)細膩,晶瑩溫潤,呈棕色。其造型呈半圓狀,魚嘴有穿孔,背、腹部飾有四個立體鰭,鰭上有陰線紋飾。圓形大眼。如同魚躍龍門,很有動感。
灰玉魚(圖3),商。長7.6、寬1.2厘米。輝縣褚邱出土。直條形,暗褐色沁。圓形大眼,陰刻直線表現(xiàn)鰭、尾,雙面雕,分尾平直。唇部有圓形穿孔。
黃玉觹(圖4),商。長4.9厘米。此玉觹玉料呈黃色,形似“沖牙”。扁薄片形,器身彎曲,器表以雙鉤線雕龍紋,鼓鼻、突眼,口微張,尖尾,尾上翹,兩面花紋相同。口部飾一圓孔,以便佩戴。此器下端尖銳,與沖牙的鈍角有所不同,其功能當用以解結(jié),故其名為觹。該玉觹的主體紋飾采用商代早期流行的雙鉤碾法,將兩條均勻、流暢、平行的陰線組成龍紋,給人以類似于平凸陽線的視覺感受,叫雙陰擠陽。商代的陰線刻裝飾手法已經(jīng)十分發(fā)達,種類較多,有單陰線、平行陰線和雙陰線等。其中雙陰線較為常見,能呈現(xiàn)出陽線的視覺效果。
卷尾匍臥玉虎(圖5),商。長8.3厘米,15克。1952年輝縣褚邱出土。黃白色,扁薄片形, 淺浮雕。其形做張口卷尾伏行狀,昂首,目字形眼,大耳,體肥碩,腹外突,尾上卷,足雕四爪。腹、尾部飾云紋。兩面紋飾相同。嘴部和尾部各有一圓孔。雕琢細膩、刻畫生動,將虎在行走時的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和藝術(shù)欣賞價值。
卷尾匍臥玉虎(圖6),商。長8.4厘米。形制和上一件卷尾匍臥玉虎幾乎一致,但玉料不同,應該是同一時期同一地域流行的造型,仍然采用薄片雕剪影的手段刻畫老虎形象。兩件玉器如出一轍,讓我們似乎還能看到三千年前的匠人專注于勾線、切削、浮雕、研磨、鉆孔、拋光的過程。樸實的造型、流暢的線條和玉石優(yōu)美溫潤的色調(diào)結(jié)合起來,共同締造出古代玉器傳神的藝術(shù)效果?;⒃谛率鲿r代就受到很高的尊崇,被人神話。其中仰韶文化墓葬內(nèi)發(fā)現(xiàn)用蚌殼拼成的龍、虎造型;在商代婦好墓中發(fā)現(xiàn)了八件玉虎,威猛的百獸之君展現(xiàn)出虎作為玉器加工的重要形象,主要有片狀的虎形佩和圓雕虎兩種?;⑽幕谥袊鴥?nèi)容廣博,其中不乏與之有關(guān)的成語、諺語、俗語等,如“龍生云,虎生風”“虎生猶可敬,人熟不可親”“人無傷虎意,虎有害人心”“臥虎藏龍”“龍爭虎斗”等。殷商時期人們就對虎鐘愛有加,可見虎文化根源之深。
白玉立虎飾(圖7),商。長4.9厘米。鈣化嚴重,褐色沁,扁薄片形,虎作行走狀,腰背挺直,目字形眼,大耳,尾部肥碩,尾上卷,足四爪。足部身體飾陰刻線紋。嘴部有一圓孔。雕琢細膩、刻畫生動,將虎在行走時的狀態(tài)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寬而潛的單陰線中有很多放大可以看到反復琢磨的加工痕跡,即繁密的拉絲。玉虎中的爪部三條短陰線彎曲度和加工細節(jié)是辨別年代的主要一方面。
青玉鸮(圖8),商。高4.6、寬3.3、厚3.5厘米。和田青白玉,立體圓雕,玉質(zhì)溫潤,沁色自然,造型優(yōu)美。鸮呈立狀,圓雕,勾喙,圓形大眼,眼珠稍突出,雙立耳,突胸,雙翼并攏,短尾下垂,頭頂有一斜穿圓孔。胸飾羽毛紋,雙翼、頭背部皆飾云雷紋。古人把這件玉鸮刻畫得昂首挺胸,宛如一名得勝的武士,也是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鸮,古時又叫鴟,是鴟鸮科各種類的通稱,就是我們常說的貓頭鷹,它夜間發(fā)出的哀鳴般的叫聲,常被人們視為不吉利的象征。周代以前,鴟鸮其實是受人尊敬的神鳥,被視為具有辟邪的作用。如仰韶文化有陶鸮尊,商代有銅鸮尊、鸮卣等,把祭器作成鸮的形狀,就是期望借助鸮來通達神靈。
中原商代玉器的藝術(shù)價值
商代制玉工藝在新石器時代琢玉工藝基礎上,伴隨著青銅工具的逐步發(fā)展走向新的高峰。例如,商代琢玉工具中的青銅砣具、金剛砂、管鉆得到普及,切割、鉆孔、打磨、浮雕等工藝更加自如嫻熟,為創(chuàng)造精美古樸的玉器奠定基礎。這些工藝也成為后世雕刻藝術(shù)的濫觴。
中原玉器又吸收遼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技藝,博采眾長的中原地區(qū)出土較多商代玉器,來源上有方國進貢、戰(zhàn)爭掠奪、物物交換等渠道。材質(zhì)上有藍田玉、岫巖玉、和田玉等品種。從婦好墓出土755件玉器,商代尚玉風潮可見一斑。河南新鄉(xiāng)地處安陽殷墟和鄭州二里崗兩大中原商代玉器文化點核心區(qū)間,出土或存世玉器都具有中原特點,種類豐富、造型多樣、紋飾精美,體現(xiàn)了商代玉器水準和極高的藝術(shù)成就。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商代玉器多出土于貴族墓葬中。其中商代早期玉器多為牙璋、玉璜等禮器,源自二里頭文化、大漢口海岱系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而晚商玉器增加了各種裝飾類玉器,比如玉冠飾、鐲形器、勾云形器和各種動物造型的玉器,涉及的文化屬地也更加廣泛,有來自于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凌家灘文化和龍山文化等幾個新石器時代用玉中心文化。由此可見,新鄉(xiāng)市博物館館藏的商代動物形玉器應集中于文化源更為豐富的晚商貴族。
商代玉器的造型與布局采用“因物賦形”這樣最質(zhì)樸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在像生形的玉雕動物上,都追求一種接近自然真實的美,凝結(jié)了商人的智慧、審美與想象力,寫實中表達了藝術(shù)家們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玉器所包含的原始宗教意識慢慢淡化,抽象、夸張、分解描摹的萬物靈性依舊,獨特的解構(gòu)能力讓我們嘆為觀止。崇尚自然而返璞歸真的藝術(shù)表達,成為后人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