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士海 史菲 田素萍 管穗麗 謝曼英 張薇薇
2019 年12 月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爆發(fā),嚴重 威 脅 人 類 健 康[1]。2020 年2 月11 日,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COVID-19 與SARS-CoV、MERSCoV 相比,傳染性更強,早期癥狀主要為發(fā)熱、咳嗽等癥狀。截止2020 年3 月6 日中國大陸地區(qū)共確診病例80718例,其中死亡3045 例(3.78%),治愈53842 例(66.70%)[2]。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是大型三級甲等教學醫(yī)院,日急診量900人次左右,在COVID-19 流行期間,急診科承擔著全院發(fā)熱患者的救治工作。預檢分診主要由護士承擔,是急危重癥患者救治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3],是早期識別疑似COVID-19 患者,進行隔離、治療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疫情期間,急診科分診護士承受巨大壓力,急需關注,其經驗體會對護理對策的制定有重要價值。本研究對COVID-19 流行期間,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從事分診工作的10 名護士進行深度訪談,挖掘其在疫情期間的工作體會,為完善護理對策,提升分診護士疫情應對能力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20.02.15-2020.02.29,通過目的抽樣法,選取2019.12.31-2020.2.14 COVID-19 流行期間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工作的10 名預檢分診護士作為訪談對象。入選標準:(1)預檢分診護士;(2)急診工作經驗≥3 年;(3)語言表達或溝通能力良好;(4)疫情爆發(fā)期間工作時間≥4周。排除標準:(1)非注冊護士;(2)疫情期間休假≥2 周。本研究最終選取10 名護士進行訪談,所有自愿參加。10名參與研究護士的基本資料見表1。
1.2 研究方法 資料收集方法 通過文獻回顧,與1 名博士生導師、1 名碩士生導師,2 名急診科護士長共同討論、設計訪談提綱,包括4 個方面:在疫情流行期間,您分診發(fā)熱、咳嗽等患者時有什么體會?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經歷?哪些事情讓您感到擔憂?您覺得科室或醫(yī)院在此次疫情中有哪些需要改進?實施訪談者為3 名急診科主管護師(工作年限≥5 年),訪談前邀請專家對3 名訪談者進行為期2 天的質性研究方法和訪談技巧系統(tǒng)培訓。本次研究中訪談者與受訪護士均在本院急診科工作3 年以上,雙方信任度高。訪談前所有參與人員已了解到本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簽訂《保密性協(xié)議》,訪談地點在獨立辦公室。在取得知情同意后訪談者同步錄音,采取一對一、半結構式的訪談形式,訪談時間控制在30-45 分鐘之間。
表1 參與研究護士的基本資料
1.3 資料分析及質量控制 每次訪談結束后,由訪談者仔細聆聽錄音材料并將其錄入word 保存。采用Colaizzi 七步分析法[4]對之前獲得的word 文字材料進行分析。4 名研究者同時分析資料,摒除個人判斷及主觀因素,確保研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1 感染風險的擔憂 多數受訪護士均表示分診時擔憂被感染,尤其是在接診來自武漢等疫源地患者時。護士1:“COVID-19 經飛沫、接觸及氣溶膠等途徑傳播,比SARS傳播性強,防不勝防(嘆氣)”;護士7:“非常擔心被感染,急診發(fā)熱患者多,分診感染風險高”。隨著疫情得到逐步控制,護士恐懼感逐漸減弱,護士1:“每日接診大量發(fā)熱患者,不那么擔心了”;護士10:“經歷過H7N9,目前遇到幾個武漢回來的患者,放松就好”。
所有受訪護士均認為難于適應個人防護物品,護士1:“戴上防護口罩,感覺缺氧,聲音小,聽力下降,真難受(無奈)”;護士9:“隔離衣不透氣,全身都是汗,護目鏡,容易起霧,看不清”。個人防護用品影響活動靈敏性,降低工作效率,護士2:“戴上防護口罩,聲音小,需要反復說話,影響分診效率”;個人防護物品提高護士安全感,護士3:“雖然不舒適但是還是非常需要防護物品,讓我感覺放心”。
2.2 分診工作強度高、壓力大 COVID-19 流行期間,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此類患者的救治。急診分診受到多方的監(jiān)督,護士擔心分診失誤造成疫情傳播等過失,壓力非常大,護士2:“各級部門對COVID-19 非常重視,工作壓力非常大,擔心出錯”;護士5:“擔心分診錯誤被領導責備,受到醫(yī)院或政府部門處分”;護士8:“如果分診失誤導致交叉感染,肯定會被責罰的”。
COVID-19 爆發(fā)后,急診發(fā)熱患者及呼吸道相關疾病患者增加明顯,預檢分診對護士要求高,人手不足。護士6:“人力不足,有2 位護士發(fā)燒請假,其他人得頂班,太累了”。疫情期間,為加快患者的分流,分診護士常常延遲下班,護士4:“發(fā)熱、咳嗽患者太多了,如果不能與其他急診患者快速分流,可能會交叉感染”。護士6:“連續(xù)一個多月每周只休息一天,時常不能按時下班”。
2.3 感激感恩 準確檢出疑似患者,得到同事認可,分診價值得以體現。護士3:“搭班醫(yī)師,走到分診臺,對我豎起大拇指,你真棒,那個患者確實高度疑似COVID-19 感染!那一刻,感到非常開心,滿滿的成就感,體驗到預檢分診的重要性”。參與COVID-19 救治,分診護士得到很好地鍛煉,能快速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護士5:“全國的白衣天使都在抗擊COVID-19 疫情,為能在一線參加戰(zhàn)斗感到自豪”;護士7:“此次抗擊疫情是人生的特殊經歷,能提高我的應變能力、專業(yè)知識”。
盡管近些年來傳染病時有流行,但本次疫情讓預檢分診護士更能感受團隊良好的協(xié)作和管理者的關心。護士3:“相比H7N9 的時候,同事們更加友善,能互相配合,we are a team”;護士6:“分診護理小組是一個團隊,我們就像五個手指,互有長短,互相彌補”;護士8:“有個護士沒有問出患者疫區(qū)史,領導沒有斥責她并鼓勵好好工作,感覺溫暖”;護士9:“疫情期間,護士被醉酒者打傷,領導全程跟進,肇事者被拘留,我們有強力的靠山”。
2.4 對管理者的期望
疫情期間,急診科分診工作風險高、壓力大、勞動強度高,希望醫(yī)院能提供支持和關懷,護士4:“希望醫(yī)院在績效分配、職稱晉升方面多考慮分診護士,給予優(yōu)先,體現疫情期間分診護士的價值”;護士6:“希望各級領導在關注疫情的同時,關心分診護士的需求,讓他們安心工作”。
10 名受訪者均表示疫情期間分診護士人手不足,希望提供支持。護士5:“發(fā)熱病人增多,還要詳細登記患者疫源地等信息,大量患者擁擠在分診臺,如果能有人幫忙就好了”;護士6:“疫情期間,除了發(fā)熱患者,還要接診普通急診患者,病人太多了,護士人手不足,希望醫(yī)院補充人力”。
疫情期間,多數預檢分診護士在工作中感到恐懼,擔心被傳染及傳播病毒給家人、朋友。研究表明,經呼吸道及密切接觸是COVID-19 的主要傳播途徑[5],若分診護士在工作時稍有疏漏,就可能感染。調查顯示,曾參與SARS或H7N9 分診工作的護士,擔憂下降顯著,提示疫情期間管理者應挑選有SARS 或H7N9 救治經驗的護士,參與分診工作;此外,醫(yī)院應考慮免費向分診護士及其家人提供流感疫苗、抗病毒藥物,出現發(fā)熱、咳嗽等癥狀可免費篩查等措施,減輕護士的心理負擔,讓其全身心地投入預檢分診工作。
COVID-19 疫情受到全球關注,護士在分診時面臨著諸多壓力。疫情爆發(fā)以來,高強度的工作對分診護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凌賓芳[6]等研究發(fā)現43.04%醫(yī)生和57.28%護士救治重大傳染病后,出現創(chuàng)傷后應應急綜合征,其中護士得分最高。本研究中,受訪者表示,疫情期間經常出現焦慮,失眠等一系列反?,F象。所以,建議護理管理者應綜合考量,通過心里支持,情緒疏導等方式持續(xù)改進醫(yī)院各項支持系統(tǒng),在疫情期間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舒緩分診護士的心理壓力。
訪談中,所有護士認為疫情期間,能夠親自參與一線“抗疫”工作,是急診護士的使命,能真切感受到崇高的護理職業(yè)感和使命感。Spaulding 等[7]研究表明在傳染病流行期間,領導的關愛與支持至關重要,能提高一線人員的士氣,幫助取得疫情的主動權。本研究中8 名受訪護士表示在COVID-19 疫情期間能感受到護理團隊的支持及領導的關懷。
COVID-19 為新發(fā)傳染病,防護要求高,流程復雜,分診護士原有的知識和技能無法滿足疫情的需求,應通過網絡授課等形式加強分診護士傳染病相關知識培訓。訪談中,低年資、無SARS 或H7N9 救治經驗的護士表示傳染病護理知識貯備欠缺,心理素質偏低,需要進一步提升傳染病預檢分診能力。在COVID-19 流行期間,急診科預檢分診護士的工作體驗主要表現在感染的擔憂,分診工作強度高、壓力大,團隊協(xié)作性較好,能得到管理者的關懷。建議下一步管理者應通過合理人力資源調配,充分保證傳染病流行期間急診科預檢分診充足的人力配置,增加培訓力度,加強應急演練,制訂更加完善急診護理對策,提高預檢分診護士應對重大傳染病的能力。
[致謝]感謝史菲主任、田素萍護士長對研究方法的指導與建議,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