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家晗
黔西南入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共有6大類20項21處,其中包含了普安縣的布依族土布制作技藝,普安縣和晴隆縣的布依族服飾、普安縣的布依族銀飾鍛造技藝[1]。這些技藝以及物品都是黔西南人民智慧的結晶,將其融入地方教育體系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锻晟浦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是教育部為了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豐富教育體系而制定的文件。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學內容不能夠過于單一,要體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務必實現(xiàn)三個“全覆蓋”:首先,傳統(tǒng)文化要覆蓋不同的學科門類,要滿足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需求;其次,傳統(tǒng)文化教學環(huán)節(jié)不能夠僅僅局限于課堂,還要覆蓋課間、課下以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最后,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不能夠僅僅針對于某一階段的學生,而且要體現(xiàn)出持續(xù)性的特點。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教育體系,進而促進其傳承是必然要求,然而在落實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形式主義等問題。
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是指自古以來普安、貞豐、晴隆等地居民的日常穿搭服飾,具有很明顯的民族特色。對于一些用于特殊場合的服裝,其設計、材料、圖案等非常精美。黔西南布依族以農耕生活為主,紋飾圖案主要是和他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動、植物題材,如牛紋、魚紋稻谷、梅花等,還有一些幾何紋飾。衣服布料以樸素的青、藍色為主要顏色,用植物染料藍靛處理,經過多次洗、染,形成深淺不一的藍、灰、青、白等多種色彩,這種工藝極大地增強了色彩的豐富性。
高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幫助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1.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是該民族的文化瑰寶,是其智慧的結晶,將這一文化瑰寶融入教學,可以有效解決學生發(fā)展不全面的問題,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首先,布依族服飾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它實質上可以作為一種藝術作品融入美術、手工等藝術課程,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了解,還能夠提高自身對藝術作品的認知能力,鍛煉動手能力。其次,布依族服飾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其中的知識點涵蓋文化、手工、美術、制造等多個學科領域,能夠豐富教學的內容形式,提高課堂的趣味性,進而激發(fā)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
2.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個性形成的因素中,社會因素是其中重要的影響因素,學校、社團是重要的社會環(huán)境。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是布依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其所代表的文化具有鮮明特色。將其融入高校教育中要結合文化特點和高校特點,做到因地制宜。例如:以刺繡工藝為基礎,可以開展選修課,還可以成立以布依族文化為主題的社團,定期開展相關文化活動,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布依族服飾的精美以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動手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青年時期是決定個性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民族文化濃郁的社團環(huán)境,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理想有重要影響,對個性發(fā)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2]。
1.社會交往功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明顯的文化特色,其背后的深刻內涵值得發(fā)掘,對于民族融合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學生與教師在針對黔西南布依族服飾進行學習探討的過程中,不僅是思想的碰撞,更是情感的交流。教師傳遞知識中實現(xiàn)了自身價值,學生也習得了相關知識。
2.社會調適功能
在正確的引導下,在地方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會對學生的社會心理以及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促使學生身心向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如果將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藝術加入地方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認知和把握地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內涵,將有利于生活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中的個人、組織等的生存和發(fā)展。服飾文化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理念會影響學生的工作學習,進一步影響整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與安定團結。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它不僅包含著各種思想、觀念,也蘊涵著豐富的心理調適功能。
1.歷史傳承價值
在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體系中,歷史傳承價值是最為核心的。當今社會,現(xiàn)代化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問題越來越嚴重,迫切需要我們通過有效的方式將這些傳統(tǒng)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作為一種口傳心授的民間活態(tài)文化,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及其制作方法承載著當?shù)氐奈幕瘍群渚邆浔菊嫘?、活態(tài)性、創(chuàng)造性,將其加入地方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能夠很好地使學生群體更真實地了解并認識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同時能讓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這個現(xiàn)代化社會中更好地發(fā)展。
2.審美藝術價值
地方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大學生審美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藝術對大學生的審美觀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學習和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學生能夠了解其中的美學知識以及其精妙的手工,還能感受到當?shù)厝藗兩a活動、待人處事方面體現(xiàn)的民風民俗,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以陶冶,思想情感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大量創(chuàng)作原型和素材,如圖案設計、色彩搭配以及銀飾制作等,這些都存在于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藝術中,可以為布依族服飾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提供新的思路。
3.社會和諧價值
非物質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和諧思想。例如黔西南布依族服飾中蘊含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人際關系的和諧思想、神形合一的思想,對我們當前構建和諧社會都起到積極有益的推動作用。
4.經濟開發(fā)價值
在地方高校專業(yè)課程教學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能更好地開發(fā)經濟。首先,地方政府會更加關注,也就會增加資金投入,從而改善更多傳承人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其次,學生通過學習非物質文化,對文化的具體內容更加好奇,經過他們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會因為地方文化而去當?shù)芈糜?,想要探尋其中的精彩之處,這樣一來既弘揚和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促進了當?shù)氐慕洕l(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還處于初始探索階段。我國專門從事非遺研究的專家比較少,學科背景各不相同,不能從整體宏觀層面研究,這就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基礎比較薄弱。提高研究水平,加強理論基礎研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建設的基礎。在地方高校開發(fā)非遺藝術的校本課程,根據(jù)地方的實際情況加以整合,從黔西南布依族服飾中整理相關的素材,編寫到校本課程中,把課堂作為學習非遺的良好平臺。
以黔西南布依族為例,將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地方高校的校本教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發(fā):(1)黔西南布依族民間傳統(tǒng)制作工藝,比如黔西南布依族土布、蠟染、刺繡、銀飾制作等。(2)黔西南布依族傳統(tǒng)文學藝術表達,比如黔西南布依族摩經、神話、歌謠等口頭文學形式以及傳統(tǒng)的舞蹈、曲藝等。(3)黔西南布依族建筑,比如黔西南布依族吊腳樓、橋梁、寺廟等。(4)黔西南布依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比如“三月三”“采花節(jié)”等節(jié)日慶典以及祭祀、游藝等活動。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課程,是通過需求分析來確定課程目標,根據(jù)目標選擇多門學科或者一個學科,對教學內容、教學活動進行總體的規(guī)劃、組織,實施后還要進行評價和修訂。
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本課程設計,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附加式課程,就是在不改變原有課程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其中的一個單元或者課程的一個階段,將黔西南布依族非遺的內容貫穿到當中。(2)穿插式課程,就是在不改變課程基本結構的情況下,將黔西南布依族非遺內容穿插進去。(3)滲透式課程,就是將現(xiàn)有的課程同非遺內容進行重新整合和設計[3]。
(1)加強對在崗教師的培訓,增進他們對非遺藝術的了解。地方高校要實現(xiàn)非遺藝術的傳承,體現(xiàn)其價值,人是關鍵。因此,學校要對教師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對當?shù)氐姆沁z藝術進行了解和調查,并將非遺藝術融進課程中。學校要定期開展研究討論會,集思廣益;或者增設有關培訓課,拓寬教師的視野,同時增強其教學能力。(2)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學校兼職任教。通過非遺傳承人,將民間瀕臨失傳的技藝、絕活帶進校園,使學生在課堂中近距離接觸和了解非遺知識與技能。(3)促進教師自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化其對非遺的認識,進而提升其保護非遺的技能。地方學校能匯聚精英人才,傳承發(fā)揚地方性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動探求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新方法。
教師可以帶領大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實踐活動,比如在黔西南布依族當?shù)毓?jié)慶活動時進行下鄉(xiāng)采風,增進其對當?shù)孛耖g美術、民間技藝的了解,在活動中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比方說,在地方性學校中引入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學生可以真實體會黔西南布依族的風俗習慣,進而引起他們對布依族服飾文化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自發(fā)探究。放假期間,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到黔西南地域,鍛煉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經過實踐鍛煉,撰寫調查報告也能讓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有助于學生全方位發(f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后,可以加強宣傳,舉辦文化活動。比如:把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簡介與優(yōu)秀照片張貼在宣傳欄里,舉辦與非遺相關的知識競賽與社團活動等,開設印染與刺繡等低成本社團。
(1)構建特色館藏。收集和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館藏,對外展示具有鮮明特色的館藏,不但能夠讓學生產生自豪感,還會讓他們對創(chuàng)作產生熱情。再者說來,特色館藏的構建,也能夠為教師提供素材以供研究教學,形成專業(yè)特色。(2)形成學科博客的特色?,F(xiàn)如今互聯(lián)網盛行,我們能夠借勢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學科博客,借助博客,教師和學生可以用文字與圖片等展現(xiàn)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把優(yōu)秀作品上傳到網絡上,在同學與朋友分享博客的同時,讓資源在社會上共同享用,讓黔西南布依族服飾文化繼續(xù)傳播并發(fā)揚光大下去。
漢 千秋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