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教學中應該如何進行情感性藝術處理,以達到豐富情感體驗,落實核心素養(yǎng)之目的,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結合小學音樂教學實際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期拋磚引玉。
一、以審美感知素養(yǎng)為核心,細品歌詞,孕育情感
第一、在朗誦中體驗歌詞情感。朗誦是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孕育情感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可以借鑒語文教師的方法,引領學生朗誦歌詞。優(yōu)秀的歌詞,大都有著詩一般的節(jié)奏、韻律和意蘊,朗誦是對歌詞所蘊含的真情的最真切的體驗。在朗誦時,要求學生清晰準確地咬準每個字音,用心感受字里行間的情感搏動。有的歌本身就是經(jīng)典詩詞,情感和內(nèi)涵都十分豐富,更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如教學《花非花》這首歌曲。此歌是根據(jù)白居易的詩譜寫的,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唐詩的風味,從歌詞中體驗那種朦朧美的情感,從而更好地把握歌詞博喻妙用,一語雙關的特點。歌唱前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配樂有情感地朗誦這首唐詩,讓學生為接下來的歌唱孕育豐富的情感。
第二、借助背景知識詮釋歌詞情感。由于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學生往往對有些歌詞情感的體驗不深刻。這時我們需要借助有關歌詞的背景知識來幫助學生詮釋情感。我們可以引領學生去搜集歌詞作者的生平、歌詞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和與歌詞相關的背后故事。如教唱《但愿人長久》,其歌詞是蘇軾所作的《水調歌頭》一詞。歌詞中所傳遞的情感非常復雜。表面上看,有一種希望逃離現(xiàn)實世界的思想情感,但在字里行間又無不透露著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積極追求,對人生的樂觀態(tài)度。小學生對于這樣的歌詞的情感是很難把握的。我們可以簡單介紹一下蘇軾的生平和本詞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蘇軾因為政見的不同,自請流放到遠離京城的密州,本想是可以離胞弟蘇澈近一點,以便能夠經(jīng)常相聚??傻搅嗣苤莺笫聞绽p身,兄弟相見這一點小小的愿望也無法實現(xiàn)。待到中秋之夜,皓月當空,蘇軾想到與弟弟蘇澈一別已有七年之久,又想到自己的政治抱負認同者寥寥,不禁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首傳頌千古的詞。在此基礎上學生再來體會歌詞的情感就會容易多了。
二、以藝術表現(xiàn)素養(yǎng)為核心,體驗旋律,把握情感
藝術表現(xiàn)素養(yǎng)是音樂素養(yǎng)的基本要素,而旋律是音樂藝術表現(xiàn)最重要的特質,也是音樂中對情感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因素。能夠通過歌曲的旋律,正確的把握歌曲的情感特點,這是一個人音樂藝術的最重要表現(xiàn)。學習歌唱要從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素養(yǎng)為核心,引領學生在歌詞情感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進行感受、體驗、理解和把握。對于歌曲旋律的情感把握,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從歌詞與旋律對應點入手。歌曲的歌詞和旋律是相輔相成的,對歌詞情感的把握是基礎,對旋律情感的把握是實踐。要準確地把握歌曲的旋律,就要從旋律與歌詞的對應點去理解。在讓學生練習歌唱時,教師可以按照每句歌詞,找到相應的旋律,幫助學生分析這一句歌詞所對應的旋律應該怎樣來理解和處理情感。一首歌曲優(yōu)美的旋律是很難用詞語表達的,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還是可以大致地概括為輕重緩急平直強弱的不同表現(xiàn)。我們可以引領學生依據(jù)對歌詞情感的體驗和理解,展開想象翅膀,在歌唱時主動地去處理每段旋律的唱法。使歌唱時能夠真正體現(xiàn)旋律的情感變化,或輕或重,或濃或淡,或舒緩,或激越,或高亢,或低沉,使得歌唱隨著情感的變化顯得起伏變化,波浪曲折。如教唱《采一束鮮花》。這是一首旋律非常優(yōu)美的兒童歌曲,我們可以對照歌詞,引導學生情感性處理旋律。(1)第一句歌曲處理上要注意抒情、優(yōu)美,唱出原野的美麗、遼闊和深遠之感。(2)歌曲中的三處休止是對媽媽滿懷深情的一種抒發(fā),歌唱時要調整好呼吸,表現(xiàn)得舒緩。(3)要把握節(jié)奏,如在附點節(jié)奏和七分節(jié)奏處,既要保持氣息連貫,又要表現(xiàn)出力度和明快的情感。這樣讓學生以情帶聲,唱好每一句,不僅能很好地把握歌曲旋律所表達的情感,歌唱的技巧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
三、以文化理解素養(yǎng)為核心,藝術處理,升華情感
文化理解作為音樂的核心素養(yǎng)長期被我們忽視。其實文化理解對于歌唱中的情感性藝術處理關系是最為密切的。情感性藝術處理是一種藝術化了的審美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歸根到底是受制于對音樂的文化理解。我們對歌唱中的情感性藝術處理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文化理解的過程,是一種經(jīng)過藝術夸張?zhí)幚淼那楦?,因而它更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歌唱中的情感表達在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再創(chuàng)造。在歌唱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也包括這種對歌曲的情感性藝術處理。
歌唱的情感性藝術處理,要對歌曲情感進行綜合的音樂化處理。就是要在對歌詞和旋律情感把握的基礎上確定歌曲整體的情感基調。如這首歌是熱情奔放的,還是輕盈歡快的,抑或是傷感滄桑的等,開始就要定下情感基調。我們要帶著文化理解去把握不同風格的歌曲的情感基調。如陜北民歌一般都具有黃土高坡上的那種粗獷、奔放的風格,而蘇杭一帶的民間小調大多輕快、柔美。有些歌曲的情感基調并不是一種情感一貫到底的,而是多種情感起伏變化。對于這樣的歌曲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曲式結構的分析明確歌曲各段落之間的情感變化。如,為了紀念“九?一八事變”,我教唱了教材外的歌曲《松花江上》。這首歌除了它的歷史教育意義外,從藝術表現(xiàn)上也非常出色。從曲式分析來看,整首歌曲呈現(xiàn)三個層次的變化,歌曲的情感變化也隨之發(fā)生很大的變化。第一部分旋律比較舒緩,以敘事和抒情相結合表達了對故鄉(xiāng)的深切懷戀之情;第二部分旋律跌宕起伏,表達了流亡者的悲涼和憤怒之情;最后激情噴發(fā),歌曲進入高潮,以激蕩的深情發(fā)出吶喊。學生深入地把握好這樣的情感變化才能唱好這首歌。
浙江省蘭溪市實驗小學城西校區(qū) 祝寶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