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平
參與式家長會與傳統(tǒng)家長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打破了傳統(tǒng)家長會中教師“一言堂”的窘境。參與式家長會通過話題討論、視頻觀看、小組研討、游戲體驗等多種形式的綜合運用,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和積極性,為真正實現(xiàn)家園融合共育助力。然而,很多教師在實踐參與式家長會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顧此失彼、只重視家長會形式,忽視了家長會的內涵與效果等問題。
參與式家長會在教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對家長的調查不深入,游戲選擇不適宜
案例一:某小班開學,教師為了讓家長之間互相熟悉,設計了破冰游戲“家長自我介紹接龍”。游戲規(guī)則為:請家長分組接龍講一講:您的孩子最喜歡做什么事情,或者當他心情不好時,什么事情可以讓他的心情變好。格式是:第一位家長說:我是xxx的爸爸或媽媽,我的孩子最喜歡xxx; 第二位家長說:前一位孩子喜歡做的事情+我是xxx的家長,我的孩子最喜歡xxx。第三位家長以此類推。
從游戲設計上來看,這是一個適合年輕人參與的破冰游戲。但由于前期的調查中,教師在沒有了解參與家長會的父母和祖父母各有多少人的情況下,貿(mào)然開展了這個游戲,導致在游戲過程中祖父母覺得尷尬的場面,影響了游戲的效果。因此,家長會前期的調查不僅要調查家長的困惑、需求等,還需要更加具體地了解參會人員的構成、學歷水平、教育觀念等因素,減少家長自身情況對活動效果的影響。
單純追求活動形式,忽視形式要服務于目標的達成
案例二:某教師設計了家長會游戲“互相認識——傳紙條”,希望通過游戲的形式,使大家互相認識。游戲玩法是:請家長在紙條上寫出幼兒所在班級、幼兒姓名及家長特長,并回答家長對幼兒園的認識是什么或者家長期待孩子在幼兒園應該做些什么。寫好后聽鼓聲、傳紙條;鼓聲停止時,邀請這位家長念出自己手里拿到的紙條上的文字,被念到的家長需起立與大家打招呼。之后游戲繼續(xù)進行,直到第5位家長站起與大家打招呼為止。
教師設計上述游戲的目標是讓家長之間通過游戲互相認識,起到“破冰”和熱場的作用。但想要達成家長之間“互相認識”的目標,可直接邀請家長進行自我介紹,或通過游戲性較強的擊鼓傳花形式進行自我介紹,以減少家長寫紙條、交換紙條、讀紙條所耗費的冗長時間,使家長會過程更加緊湊。因此這個案例設計存在為追求活動形式多樣而忽視活動目標,將簡單活動復雜化的問題。
教師提問不聚焦,家長參與度低
參與式家長會中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有些提問能夠引發(fā)家長的深度思考,促進不同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分享,達成家長間的情感共鳴;而有些提問拋出以后,家長會默不作聲,不愿回答,不知道怎么回答,導致冷場。
案例三:幼小銜接是每一個大班家長都關注的問題。某大班家長會中,教師播放了學前教育宣傳月公益視頻“幼小協(xié)同,科學銜接”,讓家長在觀看視頻以后能對幼小銜接有一個初步概念。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問:請結合視頻談談你看完以后的感受,說說你是怎么想的。聽完后家長都低著頭,沒有人愿意主動回答問題。
幼小銜接是每一個大班家長都關注的問題,但是為什么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問后一片寂靜無聲呢?主要原因是教師提問隨意化,不聚焦。教師心中有目標,認為該視頻是幫助家長了解幼小銜接過程中應該準備什么,但是在提問中并未體現(xiàn),導致家長無從說起。如果教師將提問改為:“請各位家長結合視頻和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談談幼小銜接應該準備什么?怎樣準備?”會讓家長更加聚焦和明確問題,同時也更加貼近家長心中的困惑與問題,家長自然就會更加愿意參與思考,參與交流。
教師對互動環(huán)節(jié)的總結提升不到位
案例四:某小班教師在與家長溝通中發(fā)現(xiàn)有些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問題,他們認為孩子來幼兒園是學習學科知識的。于是,在第一次新生家長會中,教師為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播放了學前教育宣傳月的公益視頻《變形記》。該視頻通過呈現(xiàn)孩子只有課外班、沒有游戲的沮喪狀態(tài)與有游戲時的活力四射狀態(tài)進行鮮明對比,向觀眾傳遞游戲是幼兒的基本學習方式。視頻播放結束,教師通過組織家長討論,進一步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最后教師總結提升指出:①小班幼兒的活動特點是游戲化的一日生活;②教師在幼兒游戲過程中專業(yè)化的指導是促進幼兒學習的關鍵。
該案例中教師選擇播放的視頻比較適宜,視頻的時間短,表達的主題非常鮮明,并且能很好地折射出一部分家長對幼兒在幼兒園學習發(fā)展的不合理期待。通過組織家長討論,在不同家長的互相交流和觀點碰撞中能引發(fā)家長的思考,比傳統(tǒng)的家長會效果會更好。
視頻“變形記”向觀眾傳達的主要觀點是:游戲是學前兒童的重要學習方式,機械的訓練只會讓孩子的童年失去色彩,枯燥乏味。而該案例中教師最后的總結提升落腳于“小班游戲化的一日生活”與“教師專業(yè)化指導”,偏離了視頻原本傳達的主題,總結的內容家長無法直觀感受到;也偏離了現(xiàn)場家長討論主題,無法達成情感共鳴。
參與式家長會改進的對策建議
全面深入調查,提高家長會內容的適宜性和針對性
家長會前期的調查分析是決定參與式家長會是否成功的第一步。如果教師前期調查分析準確,那么選擇的家長會內容就會更加適宜和有針對性;如果調查分析不準確,效果則相反。具體來說,家長會調查分析的內容應該包括:①家長當下的困惑、需求以及感興趣的話題;②家長會當天參與者的年齡、文化水平、教育觀念等;③家長會參與者與幼兒之間的關系,是否是實際養(yǎng)育者。在對家長情況進行細致調查與分析后,從問題和目標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選擇家長會的內容與形式,從而真正提高家長會的針對性和效果。
案例五:一位小班教師在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他們都非常關注孩子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教師非常疑惑,不知道是否應該組織一次專門的家長活動討論孩子學習品質的問題。因為“學習品質培養(yǎng)”是一個較為專業(yè)的內容,是教師教研的主題,家長真的能進行討論嗎?最終,教師從家長的需求出發(fā),在群中邀請了對此話題感興趣的家長參與“學習品質培養(yǎng)”的沙龍活動,并且活動效果非常好?;顒咏Y束后,教師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原來這些家長都是高學歷、高素質家長群體,經(jīng)常會閱讀和研究教育資料,在幼兒教育問題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即使是非常專業(yè)的研討話題,家長的參與度和熱情都非常高。
明確家長會的目標,圍繞目標設計活動內容
參與式家長會應該保持形式、內容與目標的統(tǒng)一,形式的設計、內容的選擇始終要圍繞和服務于家長會目標的達成。參與式的形式設計主要是為了幫助家長更加深刻地理解一些抽象的教育理念,在設計形成的認知沖突中構建家長的新經(jīng)驗。
案例六:某中班教師為了讓家長理解中班幼兒活動設計的特點——“目標化的活動區(qū)”,以及學習在孩子游戲過程中如何指導孩子、提升孩子的經(jīng)驗,因此在家長會中設計了家長體驗區(qū)域游戲全過程的活動?;顒娱_始,教師邀請家長分組選擇玩具材料,在教師規(guī)定好的時間內,自由游戲,教師在過程中進行指導,游戲結束后進行分享。最后教師根據(jù)整個活動過程進行總結提升。
上述案例中,“目標化的活動區(qū)”對家長來說是一個全新、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師為了幫助家長理解孩子的學習特點,并能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提供適宜的指導和幫助,設計了家長體驗游戲區(qū)的活動。在此次體驗活動中,家長扮演孩子,教師通過指導家長游戲和游戲結束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幫助家長理解不同玩具材料背后滲透著的幼兒核心發(fā)展經(jīng)驗,以及教師是如何通過在游戲中與孩子互動和游戲后的分享環(huán)節(jié),幫助孩子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fā)展的。
提問從家長關注的問題出發(fā),聚焦核心問題
為了讓家長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家長會的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的提問應該更加具體明確,貼近生活。當教師的提問拋出去以后,家長沒有反應,教師可以進一步解釋說明,或者從家長感興趣的話題談起,逐步調動家長參與進去。
案例七:某小班教師在家長觀看完學前教育宣傳月的公益視頻《變形記》后提問:您認為在學前教育階段,孩子哪方面的發(fā)展最重要?孩子在幼兒園應該學習什么?教師提問后,沒有一個家長愿意第一個發(fā)言。于是教師改變方法,從家長最熟悉的話題談起:有多少家長給孩子報了課外班?你們報課外班的時候是怎么選擇的?待家長慢慢愿意從熟悉的話題開始表達時,教師再回到自己原來設計的目標軌道上:剛剛家長對補習班表達了很多想法,可以看出大家看重孩子發(fā)展的能力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現(xiàn)在請大家說說,您認為學前教育階段孩子哪方面能力發(fā)展最重要?
該案例中教師的第一個提問抓住了問題的本質,但可能由于家長之間不太熟悉或者緊張,家長不愿意主動討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從家長身邊最熟悉的話題“課外班”談起,由課外班的選擇折射出家長的教育觀念,再重新回到學前兒童發(fā)展目標適宜性上。因此,教師通過巧妙設計提問,既避免了冷場,又逐步調動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和思考的主動性。
家長會總結抓住重點,簡明扼要
家長會的每一個互動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都會有一個簡短的總結。這個總結環(huán)節(jié)直接決定著整個活動是否成功、家長會活動目標是否達成。教師在完成總結環(huán)節(jié)時應具體做到以下幾點:①總結的觀點要與互動環(huán)節(jié)的主題、互動游戲的過程相符合,抓住重點;②總結提升要觀點明確,條理清晰;③總結提升要適當回應家長的觀念和想法,引起家長情感共鳴;④總結提升要結合案例進行分析說明,簡潔易懂,深入淺出。
案例八:某小班教師在與家長討論完視頻《變形記》后,總結如下: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高強度的機械訓練會讓孩子產(chǎn)生厭學情緒;②游戲是孩子的學習方式,是幼兒園基本的活動形式。
教師根據(jù)視頻前后的強烈對比,以及家長研討過程中提到的案例總結出上述兩點,效果較好。
注:本文是西城區(qū)2018年度教師專項課題《以園本培訓為載體,提高幼兒園教師家園溝通勝任力的行動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