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英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和才干來自他們的指尖...孩子們的手越巧,就越聰明。”三年中,我嘗試以彩泥為媒介,輔以“團、搓、揉、捏”等精細動作,讓孩子在與彩泥的親密接觸中,鍛煉了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力,稚嫩充滿童趣的一件件作品,流露出孩子們對生活的感悟。在指導幼兒玩泥的過程中,我們都彼此收獲滿滿。
1 堅持探索在前,教師指導在后
1.1 玩中體驗,感受彩泥的特點
學前期兒童學習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玩中學”是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所以,彩泥活動,就從了解認識“超輕粘土”入手,輔以游戲的口吻激發(fā)幼兒動手感知的積極性,如“彩泥團會變……捏捏看,感覺一下?!痹谌?、搓、抓、團、捏的充分體驗下,各種形狀應運而生,從中孩子們充分感受到超輕粘土的特點:柔軟性和可塑性。隨著體驗加深,幼兒隨意的搓捏,各種形狀造型的呈現(xiàn),教師再適時的進行引導觀察,想象及表達,我欣喜的看到幼兒們相互交流們著:“我的變成了大餅!",“我的泥變成了小蘿卜!”,“我的變成了小球球!”...就這樣,老師再抓住機會進一步引導,幼兒們學習的積極性就很高,并對泥塑活動有了初步的概念。在玩中學習,玩中收獲,漸進提升了對泥塑活動的興趣,為下一步的探索學習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1.2 玩中創(chuàng)造,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享受玩泥的樂趣
當對泥塑活動有了興趣之后,就要給他們的興趣助力,訓練基本的技巧,發(fā)展鍛煉手部動作,為學習、創(chuàng)作打好基礎。團、搓的動作,從單手在桌子上團搓,到雙手配合離開桌子進行團搓動作。造型塑造我們從幼兒生活中最熟悉的簡單的物體入手,遵循從簡單的單個形象到復雜的組合造型學習及創(chuàng)作。如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先后開展了“團湯圓、皮球、雞蛋”等活動,讓幼兒熟悉球體的制作方法和練習揉圓的技能。對于揉圓的技能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我們又開展了制作“餅干、太陽、月餅”的活動,讓幼兒學習在團圓的基礎上加入按、壓的動作,使幼兒學會了揉圓后再壓扁的方法。在熟練掌握了團、壓的技能之后,就開始讓幼兒了解“條狀物體”的制作方法和練習,學習把彩泥搓成條狀的技能。開展了搓“毛毛蟲、小蛇、面條”的活動,在熟悉了搓的技巧后,讓幼兒制作“棒棒糖”先將超輕粘土搓成細的“面條”,再拿起“面條”的一頭,將“面條”放在桌子上盤成圓形,下面再插上一根塑科棒,棒棒糖就做出來了,然后可以再團些細小的圓點粘在棒棒糖上做裝飾。當幼兒能夠獨立制作些簡單的造型后,可以增加些輔助材料如:塑料小棒、塑料叉子、小紙杯等物,增加難度讓幼兒完成復雜點的造型。就這樣,層層推進中,棒棒糖、叉子娃娃、玫瑰花等造型創(chuàng)作也應運而生,孩子們也在小手與彩泥的親密接觸中,獲得了自信與能力的雙豐收。
2 巧用輔助材料,引導幼兒借形創(chuàng)作
2.1 從平面造型到立體造型過渡
升入中班后,玩泥的基本技能:團、揉、搓、壓、卷動作嫻熟,簡單的造型已經(jīng)不能滿足幼兒的制作需求,為此,我又借助輔助材料“干樹枝”讓幼兒學習用超輕黏土把樹枝裹起來,引導動兒從平面造型到立體造型過度。在幫樹枝穿外衣的過程中,幼兒們不但鍛煉了小手,也激發(fā)了幼兒積極動腦想辦法的熱情。有的幼兒把粘土先搓成條狀,再繞到樹枝上,最后抓住樹枝再用手使勁捏一下,使粘土能與樹枝緊密的貼合;有的幼兒把粘土壓成片,像包餃子一樣把樹枝包起來, 當幼兒看到自己小組的干枯樹枝大變樣了之后,都很興奮、有滿足感。有了漂亮的樹枝,自然而然,就開始學習做花朵。幼兒們已經(jīng)有了基礎的團、搓,按、壓的技能,學習制作花朵就很簡單了。花的造型從花心、花瓣都是圓形的,到花瓣的形狀有了各種不同的變化:橢圓形、一頭尖的瓜子形、兩頭尖的棗核形,再到借助小工具做分叉的花瓣等等,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也隨之提高。
隨著幼兒制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又添加了輔助材料:紙盤。就從幼兒們最熟悉的花朵做起。在紙盤的中央做一朵大花,紙盤周圍用線條裝飾。重點放在學習用簡單的線條來做裝飾。通過讓幼兒觀察粗細不同的線條裝飾的紙盤,幼兒們自己就會發(fā)現(xiàn)細些的線條裝飾出來的紙盤會更好看。隨著幼兒手部動作的精細,又開始學習用各種不同形態(tài)的線條裝飾紙盤的邊框:波浪線、弧線、折線、鋸齒線、蝸牛線。當幼兒熟悉這些線條的形狀之后,就鼓勵幼兒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線條進行裝飾,幼兒們在制作的過程中相互交談、相互模仿、又是一個相互學習過程。
由于有了前面的平面造型的基礎,幼兒在捏立體造型時會容易許多。到了大班之后就要提高對幼兒的制作要求,造型上不僅要形似,還要細節(jié)精細。比如,捏的小貓要有胡須,還要搓的細,眼睛不只用黑色粘土捏成圓形的還可以是黑白兩色,也可以是其他形狀,表現(xiàn)出小動物的情緒。蝴蝶不僅要捏出翅膀,上面還要裝飾花紋。大班的幼兒不僅只是使用手捏,還會借助彩泥里面配的工具進行細節(jié)方面的雕琢。
2.2 及時添加不同的輔助材料保持幼兒對捏泥活動的興趣
在玩粘土的過程中每當幼兒們學會一種新的方法或添加了新的輔助材料后,幼兒的興趣就會高漲,但當他們學會、熟悉了這些玩法或者材料之后,興趣度又會下降。想要幼兒對此活動保持一定的興趣,就要不斷地添加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操作材料。我們從幼兒小班開始陸續(xù)添加了,塑料叉子、塑料小棒、紙盤、雞蛋殼、相片、酒瓶、罐頭瓶等材料。不斷增加制作難度,保持幼兒玩粘土的興趣。
2.3 從獨立造型裝飾過渡到線條裝飾、組合裝飾
經(jīng)過這樣有計劃地培養(yǎng),幼兒們升到大班后,花、鳥,各種小動物的造型不管是平面的還是立體的基本上都能隨手捏來。活動中,不斷添加新的刺激和挑戰(zhàn),以保證孩子活動中適度的興奮感,激發(fā)泥工活動的持久興趣,我們又更換了材料,把“超輕枯土”換成了“珍珠泥”,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珍珠泥這種材料能夠更好地附著在玻璃、紙盤、塑料制品上。開始我們添加了紅酒瓶這種輔助材料。先把酒瓶的表面覆蓋上珍珠泥,晾干之后采用了線條裝飾和隨意裝飾相結(jié)合。在酒瓶上部和下半部分用線條裝飾,中間部分留下來幼兒們可以隨意在上面進行裝飾,既有統(tǒng)一的裝飾要求又給幼兒留下了自由創(chuàng)作的余地。在線條裝飾部分,結(jié)合數(shù)學活動中的有規(guī)律的排序,提醒幼兒的線條可以與點相結(jié)合。這樣的要求又增加了難度,大大激發(fā)了幼兒的制作興趣。幼兒們在裝飾中,點也由最初的圓點變化出三角形的點、正方形的點、花朵與線條的結(jié)合、用粘土模具壓膜成型后的小動物造型、水果造型、幾何圖形等與線條結(jié)合,制作出連續(xù)的,有規(guī)律的紋樣。
3 組合已有經(jīng)驗,引導幼兒遷移創(chuàng)造
3.1 從由老師示范、比照著圖案、模型捏泥到脫離固定的范本,自由發(fā)揮想象捏泥。
在幼兒玩泥的三年里,幼兒由最初的老師教一種學種,到學會了一種制步驟就能比照著圖片、模型看著捏出來,舉一反三,再到后來的自由發(fā)揮,想怎樣捏就怎樣捏。如:在帶領(lǐng)幼兒制作珍珠泥相框時,幼兒們制作的相框造型也由最初的長方形擴展到圓形、心形、水果形、動畫造型等五花八門的形狀,上面的裝飾也是各種各樣,有用花的、有用模具的、有用動物的,也有用線條的各種方法組合在一起,最后作品呈現(xiàn)出來,非常漂亮。
3.2 總結(jié)經(jīng)驗,推陳出新
在帶領(lǐng)幼兒們玩泥的過程中,教師也是在不斷地總結(jié)經(jīng)驗。還是以制作相框為例,我們就在一次次的制作過程中和幼兒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由最初的一次完成作品,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相框太軟,照片貼上風干之后相紙會由于受潮而變形,就把制作相框的步驟改成三次,第一次先制作相框和支架,第二次粘貼相片,第三次等相片固定好后再對相框做裝飾。幼兒們看到成型后的作品,會感到滿滿的成就感、自信心。
幼兒們就這樣的在玩捏中,手部動作不斷精細,在模仿中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不斷提升,在交談中語言表達、交往能力不斷增強。一團團彩泥在孩子們的手中變化著游戲著,幼兒們用泥這種媒介,記錄對周圍生活經(jīng)驗的感受,我們欣喜地看到,彩泥在孩子們手中的絢麗展現(xiàn),靈動智趣的作品向我們徐徐述說著孩子們的成長快樂。
(作者單位:甘肅省嘉峪關(guān)市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