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文
1 緒論
對外漢語教育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正在迅速發(fā)展,但相較于傳統(tǒng)學科而言,對外漢語教育學科仍需不斷總結經驗和豐富教學方法,使之能更好地承擔起傳播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重任。因此,對外漢語教育工作者應充分了解各種教學理論和方法,對其進行科學加工,合理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當中。其中,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可供我們思考和探索。
2 信息加工學習理論簡述
在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中,主要包含三個基本觀點。1.學習層級分類:加涅認為學習是很復雜的,人類通常先掌握基礎的低級學習,進而掌握復雜的高級學習;2.學習結果分類:加涅認為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能力或傾向的改變,會得到不同的學習結果;3.學習過程分類:加涅認為,學習和信息加工過程是高度相似的,信息加工模式也能展現(xiàn)學習內部加工階段,各階段可以與教學事件相聯(lián)系。本文主要探討學習過程理論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
3 學習過程中各階段的教學指導
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教師的教學過程,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學習階段,教師應該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
3.1 動機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整個學習過程有極大的影響,形成動機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準備階段。所以教師要在準確分析教學目的和學習動機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生端正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
3.2 領會階段:在建立學習動機以后,當學生接觸到一系列外部刺激,就會把其所注意到的刺激和其他刺激區(qū)分開來,這些刺激的特征就會進行編碼并儲存在短時記憶中,這個過程就是選擇性知覺。為了促使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選擇性知覺,此階段教師應通過改變說話的語氣或聲調、合理使用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引起學生注意。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所給出的這些刺激本身必須是可辨別的。學生只有對可分化或辨別的外部刺激的特征做出選擇性知覺后,才能進入接下來的學習階段。
3.3 習得階段:習得階段是學生對儲存在短時記憶中的新刺激進行知覺編碼后,再進一步把它們編碼加工并轉入長時記憶中,這種轉化過程也被稱為編碼過程。在此過程中,如果用某些方式對這些刺激進行組織、簡化或分類,會有助于信息的保持。教師可以教授給學生一些處理信息的策略,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編碼方式。
3.4 保持階段:當學生把獲得的信息儲存在記憶系統(tǒng)中,有一些記憶可能會受到其他信息干擾而變得模糊,使得信息難以被準確提取。在此階段,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安排,當出現(xiàn)相似的信息時,要引導學生對相似信息進行對比分析,以減小它們間的相互干擾,使學生能達到更好的保持效果。
3.5 回憶階段:信息的提取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特定的方式給予學生一些提取信息的線索,但更應該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會如何為自己提供提索。學生只有掌握為自己提供線索的方法與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提取過程。
3.6 概括階段:學習過程中的概括階段也就是學習遷移的問題。教師希望學生能將新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更多類似的情境中,以實現(xiàn)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為了促進學習的遷移,教師要給予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去運用新知識和提取信息的機會,要引導學生概括并掌握其中的規(guī)則和原理。
3.7 作業(yè)階段:作業(yè)是學生檢測自己是否達到學習目標以及老師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完成作業(yè),學生可以實現(xiàn)一種學習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也能檢測出在所學知識中還存在的問題。而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yè)情況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合理地調整教學,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
3.8 反饋階段:當學生完成作業(yè)后,教師應及時地給予學生反饋,讓學生能了解自己的作業(yè)情況,從而強化其學習動機。教師在提供反饋時,不要局限于使用簡單的正誤標準進行反饋,可以更多地使用一些贊許、鼓勵或者提示性的語言反饋。與此同時,教師也應加強對學生自我檢查、自我強化能力的培養(yǎng)。
4 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各階段的教學指導
從第二語言教學特點出發(fā),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也可分為四個基本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鞏固階段和運用階段。這四個基本階段恰好可以與加涅的學習過程八階段相對應,因此加涅的學習理論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具備一定的指導作用。
4.1 感知階段:感知階段的特點是,感性的語言材料通過視、聽、讀等途徑被學生感知,進入大腦形成表象。這一感知過程是通過展示語言材料和進行初級操練實現(xiàn)的。感知階段就與加涅的學習過程中的動機階段、領會階段相對應。在此階段,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準確分析教學對象的特點,明確教學目標,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學習動機。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對外漢語教師應該明確所教授的知識點,充分利用實物道具、多媒體、聲音、肢體語言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盡可能多地使用漢語進行教學,增強目的語對學生的刺激強度,營造出生動、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之產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4.2 理解階段:理解階段的特點是,從感知的表象中進一步去探索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內在聯(lián)系。這一階段是感性認識發(fā)展到理性認識的階段,是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理解階段就與加涅的學習過程中的習得階段、保持階段相對應。在此階段,對外漢語教師應該仔細分析所教授的知識點,將新知識進行簡化、組織和分類,讓新知識與學生已習得的舊知識產生良性關聯(lián),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識。同時,對外漢語教師也應該帶領學生準確區(qū)分相似的知識點,以減少相似知識點對學生產生的混淆。此外,對外漢語教師更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一些有效的學習策略與方法,鼓勵學生使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習得新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3 鞏固階段:鞏固階段的特點是,從記憶、理解的大量語言材料中歸納出漢語的規(guī)則和用法,完善漢語的知識結構,并通過各種練習去內化這些規(guī)則從而形成言語技能,使其長期儲存于大腦中。鞏固階段就與加涅的學習過程中的回憶階段、概括階段相對應。在此階段,對外漢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新知識進行理解與總結,概括出新知識的規(guī)則和用法,通過大量有意義的操練,如問答、造句、教學游戲、情景演繹等方式,讓學生完全消化新知識,并通過反復使用達到自由運用的程度,從而使新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
4.4 運用階段:運用階段的特點是,經過感知、理解和鞏固的語言知識和言語技能,只有成功地運用于交際中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運用階段就與加涅的學習過程中的作業(yè)階段、反饋階段相對應。在此階段,對外漢語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練和運用的機會,包括課堂上的練習和課后的作業(yè),也包括學習過程中的運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實踐。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語言學習而言,書面作業(yè)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還是實際運用方面的操練。因此,作業(yè)的類型應該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的語言規(guī)則方面的書面作業(yè),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訓練,如一對一的對話練習和小組式的情景演繹,或者直接進行問路、點菜、買東西等真實的交際活動。同時,對外漢語教師應及時地對學生的練習和作業(yè)做出反饋。在反饋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良好表現(xiàn)應給予贊許與鼓勵,以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感;而對于學生所犯的錯誤,不要一味嚴厲地指正,有時候可以采用重復、反問和引導等方式來啟發(fā)學生,讓學生自行發(fā)現(xiàn)錯誤并改正錯誤。此外,單次或少量的作業(yè)和練習并不足以全面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外漢語教師切忌隨意判定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應該多角度、多維度地了解學生,從而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有效的反饋和指導。
5 結語
對外漢語教學是一個向世界傳播漢語以及傳遞中國文化的重要契機,而對外漢語教師就是肩負這個神圣使命的和平使者。對外漢語教師既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又是中國文化的代言人,所以對外漢語教師應該積極地了解不同的學習理論和方法,對其進行總結與加工,合理地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當中,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方法,更好地將漢語以及中國文化對外發(fā)揚與傳播。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