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成
美感是人類運用感官對外在世界理解的一種帶有愉快感受的精神體驗。幼教課程主張以統(tǒng)整概念來進行,認為分科教學不適合幼兒的學習,而是應該以幼兒的興趣、需求出發(fā),讓幼兒從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個人的能力及學習態(tài)度,而非只是分科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因此,統(tǒng)整課程強調把具有相關性的學習內容連接在一起,使知識更能靈活運用,促進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任何一種學習,都包含各種的專業(yè)知識,無論在何種的統(tǒng)整活動狀態(tài)下,總是有某種學科為主導的現象,當我們不強調分科而是以統(tǒng)整概念進行時,應如何掌握統(tǒng)整與學科的關系?了解認知、感官、情境可有效地引導幼兒進入美感的學習。以下將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
一、藝術統(tǒng)整與學科之關系
藝術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表演藝術,雖這三種同屬藝術形式,但其屬性及專業(yè)性不同,一位教師要擁有這三種藝術領域的專業(yè)知能,實際上并不容易。統(tǒng)整與學科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系,學科著重專業(yè)性,側重對本領域深入的探究,統(tǒng)整則是學科之間的連接,若只顧及連接到某一學科領域,可能會失去該學科的學習本質。邱憶惠(2015)認為幼兒教育并不支持分科教學,分科教學經常造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無法讓幼兒理解,因此統(tǒng)整課程需建立在學科的基礎上。若無學科基礎,幼兒統(tǒng)整性課程可能很快退化到只是好玩卻無意義的活動或是微不足道的追求。因此要做到學科的統(tǒng)整,就需要有相當的學科基礎,才能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學習。
二、不同藝術媒介的統(tǒng)整
美感領域的學習,主張以“情意”及“媒介”來達成美感領域的目的。情意指幼兒在美感經驗中的感受,可分為創(chuàng)造性情意、表達性情意及美感情意。這些情意反應是幼兒從探索、理解到表達,把已有經驗與新經驗交織而形成的,也就是當感官接收到訊息后,幼兒對訊息依個人情感而做出的反應。媒介主要是指三種藝術媒介(視覺藝術、聽覺藝術、戲劇藝術),如視覺藝術運用繪畫、雕塑、拼貼材料。聽覺藝術運用樂器、聲音作為發(fā)聲的工具。戲劇藝術運用肢體動作或是偶戲表演作為演繹。形成不同性質的藝術表現就需要不同的媒介物,三種藝術媒介在情意表達上各自有不同的詮釋,更由于媒材的獨特性,會呈現特殊的風格。在統(tǒng)整學習上,兩種藝術形式在連接上就會依據共同主題,運用藝術形式來各自表達,同樣的概念在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表現方法,在感受上亦有不同。但回到藝術學科本身的元素來討論,不同形式的藝術元素,也許它的名詞相同,但所呈現的特色是不同的。以節(jié)奏為例,視覺藝術的節(jié)奏,通常是指線條的高低起伏變化,但在音樂上可能是音樂拍子的快慢,兩者給你的感覺不同,但彼此之間有其相似的概念。同樣是節(jié)奏,幼兒在繪畫與音樂上就有不同的理解感受。所以在不同的藝術媒介統(tǒng)整上,每種藝術媒介可以運用本身的風格依據主題給予幼兒不同的美感經驗。
三、學科中的統(tǒng)整學習
統(tǒng)整是把兩個不同概念連接在一起的學習。對于視覺藝術,個體一般會將其作為單一的學科領域性質來看,就如一般人在欣賞繪畫作品時,只看作品畫什么,畫得像不像,美不美等問題,但如仔細了解,視覺藝術結構中包含著多種內涵,并不只是純粹的藝術形式。如我們到美術館欣賞畫作時,講解員講解的重點常放在作品的故事情境及表達意念上,而作品本身的藝術形式及藝術元素則是簡略描述。但視覺藝術包含藝術形式(材料的表現)、內容、藝術元素、技巧等,這些結構內涵包含各種學科知識,這些不同的學科組合,實為一種統(tǒng)整性創(chuàng)作。統(tǒng)整課程分為單學科、多學科、跨學科、超學科等統(tǒng)整方式。以統(tǒng)整課程的觀點來分析一件視覺藝術作品,其結構涉及造型、材料、內容、藝術元素等不同的性質,如色彩的物理性,材料的結構性以及其他領域的相關學科知識,因此屬于單學科的學習統(tǒng)整。
四、認知取向的美感學習
藝術包含各種學科知識,彼此之間有一種統(tǒng)整的連帶關系,知識不僅是純粹的認知,還包含美感的范疇。美感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連接,其中取決于個人對欣賞事物的認知及情感關系的連接。認知取向的學者強調在自然美感的欣賞中,知識扮演重要的角色。美國環(huán)境美學專家Roston區(qū)分兩種美感特性:一是美感能力,指的是觀賞者的經驗能力,另一種是美感性質,指客觀存在于事物的東西,這兩種特性具有一種相互關系。美感經驗是指個體之前對美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必須要對事物有所理解,發(fā)現其本質,當知道其本質的意涵,美就隨之而產生。因此,美感經驗需依賴于欣賞對象本身的性質才能產生,若對象沒有美感性質,美感經驗不會出現,美感是主客體合作的經驗。如我們討論花朵為何是一種具有美感的植物,分析其自然結構是放射形的一層層花瓣,表面有鮮艷的色彩吸引昆蟲來采花蜜,經由昆蟲授粉而開花結果。我們從前面文字描述花朵的樣貌時,不只談到花朵的性質,還從性質中了解其放射形的結構及吸引人的鮮艷色彩,也就是說這段文字描述是從認知了解其性質,而這一美感來自性質中結構形式、大自然規(guī)律及人對自然美感的經驗得出。美感的形成涉及形式、結構、規(guī)則、色彩、調和、統(tǒng)一等美的原則。因此,美的產生基礎是個人對事物的認知,認知越深刻時個人的感受越強烈,同時會發(fā)現人類的美感源于自然規(guī)律之美。
五、組織美感的藝術元素
藝術家創(chuàng)造藝術品,觀賞者在欣賞時建構對藝術品的認知與觀點,無論是藝術家或是觀賞者,他們對作品的建構有一套共通法則,雖然每個人的美感經驗法則不同,但卻有其共通點。這些法則包括:藝術元素(線條、形狀、明暗、色彩等)與組織原則(和諧、平衡、比例、節(jié)奏等)。當藝術家把這些元素包括主題、內容、個人觀點及經驗依據組織原則完整地建構作品時,作品便大功告成,美感也因作者把這些元素完美的組織整合而產生。幼教課程主張在教學時讓幼兒體驗各種藝術元素,增加其對美的敏銳度。如何引導幼兒感受藝術元素的性質及美感,可分為以下兩種方法:
1. 材料所呈現藝術元素的性質
在創(chuàng)作上可以依據材料所能表現藝術元素的特質來提供,如在美工區(qū)中對線條的學習體驗,我們可提供材料給幼兒進行學習探索,如棉繩、線條、吸管、毛根、竹簽等,透過材料的特性讓幼兒了解線條的曲、直、粗、細,從創(chuàng)作中感受到線條的變化(節(jié)奏、快慢)、個性(視覺軟硬的感覺)所產生的美感。又如點的體驗可提供豆子、小石子、圓點貼紙、瓶蓋等,運用點的排列組合方法,表現出多少、疏密、節(jié)奏等美的組織,呈現點的美感。
2. 藝術元素的欣賞分析
對于藝術元素的理解與感受,除了在創(chuàng)作時可以引導幼兒探索藝術表現的形式外,在欣賞時也可以讓幼兒了解作品中藝術元素的構成組織。藝術品的欣賞一般我們會先從感性入手,感性是指作品傳達的內容、意念及故事。當幼兒對作品內容理解后,再與幼兒討論藝術品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如一件繪畫作品,除了使用的創(chuàng)作媒材外,如何運用點、線、面的元素來組織造型及構成畫面,這將是理解藝術構成的方法。在討論時我們會運用圖像的解構方式,引導幼兒觀察作品中造型的結構及運用了哪些元素。如欣賞日本浮世繪版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巨浪》作品,在幼兒討論畫中海浪洶涌及船只快被海浪吞食的描述后,再來提問藝術家如何表現出洶涌的海浪,畫中使用那些線條(曲線)?巨大海浪與浪花所使用的曲線有什么不同(長曲線、短曲線)?線條是往那個方向?方向給你什么感覺(海浪像在吞食船只)?你如何看出船只被吞食(比例:海浪很高大,而且比山還要高)?藝術家表現海浪只有曲線嗎(引導幼兒說出浪花是用點來繪畫)?如果你坐在畫中的船上,你會有什么感覺(搖擺的感覺)?你怎樣看出船在搖擺(看到船只傾斜)?畫中使用到那些色彩(藍色)?使用到幾種藍色(引導幼兒了解色感的細膩度)?為何使用藍色(海浪的固有色)?藍色給我們什么感覺(海水涼快感覺)?等等。這些一連串的提問,都是從作品內容帶出藝術元素是如何構成藝術家想要表現的畫面的。因此幼兒在欣賞藝術作品時,我們可以在幼兒對作品內容有足夠的認知下,引導他們以藝術元素及組織原則來分析,提升幼兒美的感知能力。
六、多樣性的感官學習
感官包括有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及動知覺等,幼兒是透過這些感官進行學習并與外在世界溝通的。因此,幼兒教育教學主張教師需提供運用感官探索的媒材與經驗,鼓勵并引導幼兒探索。在藝術領域中,視覺藝術通常是指視覺學習,音樂是指聽覺學習,戲劇則是指動知覺的學習。但每種藝術就只有一種感官學習嗎?其實并不盡然,如視覺學習包含各種感官,在媒材的使用時,黏土會引發(fā)幼兒對媒材的軟硬冰冷有觸覺感受,在撕色紙時會聽到紙張撕裂的聲音,在使用墨汁時會聞到墨汁特殊的味道。因此,教師在觀察幼兒的學習時,應隨時引導幼兒關注各種感官的現象。此外,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畫中的內容也能引起幼兒不同的感官經驗,如畫中的食物,讓幼兒聯想起曾經吃過該種食物的味道,畫中的毛毯給幼兒一種柔軟的感覺。
七、環(huán)境與美感學習
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與學習內容的連接也屬于統(tǒng)整學習的概念,美感學習除了創(chuàng)作體驗與欣賞外,環(huán)境對學習的影響在近年來備受關注。在美感領域的教學要點中,主張?zhí)峁┯變禾剿髋c創(chuàng)作的美感環(huán)境,規(guī)劃多元豐富的空間、材料與情境,使幼兒能在其中發(fā)揮想象,并回應個人的美感經驗。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并不是只通過圖片、材料及教具擺放,讓孩子看到就能產生美感學習的效果,而是需要經營安排,透過形式、色彩及視覺編排,使環(huán)境因美感而產生吸引力。如在活動室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強調如何運用美感傳達訊息,以下將討論各種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
1. 媒材教具之美感展示
媒材擺設是指如何運用收納的器皿整齊地展示出各種媒材。要達成美感功能,放置媒材的器皿就需具有高明視度效果,如美工區(qū)擺放的教具籃使用淺色來突顯教具,使用高透明度收納的瓶子讓材料更清楚。雖然媒材教具是多樣的,但由于收納器皿的形制及色彩統(tǒng)一,使得多樣的媒材能在整齊的擺設下產生統(tǒng)一美感,又由于色彩對比襯托出媒材的明視度。在美感的情境下,能吸引孩子的目光,進行媒材的選擇。在視覺原理上所說的統(tǒng)一與多樣,是指將元素整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也就是把活動室中雜亂的媒材教具,運用色彩規(guī)律的方式,產生一種協(xié)調的美感。
2. 圖片信息的展示
在活動室中,教師常張貼與幼兒學習相關的主題圖片、學習歷程、復制畫、繪本作家介紹、幼兒作品等,讓幼兒透過情境得到學習的信息。一般活動室中會布置各式各樣的圖片,若教師沒有依據審美原則來規(guī)劃,活動室就可能出現類似于張貼海報的雜亂畫面,導致幼兒不知從何觀賞?;顒邮业那榫巢贾茫ǔ譃椴煌膮^(qū)域,當中會展示特定的主題,內容包括圖片和文字,如何突顯圖文,讓幼兒在欣賞閱讀時有一順序,就需要合理的版面設計:一般在文字的安排上,大標、中標、小標以及內文依其重要性進行大小編排;而圖文之間也會有適當的間隔,使幼兒知道這是不同的內容分類,以達成既具有美感又能易于閱讀理解。另外在圖片信息的展示上,可用淺色的底紙來襯托圖文,若圖片需要特別強調時,可在圖片上加深色的細邊框來突出圖片視覺效果,使圖片信息的展示產生美感,使幼兒得到文字及圖像訊息的同時,感受設計之美。
3. 活動室整體的美感
藝術的呈現包括主題、形式、媒材。主題是指作品所表達的意涵,形式是指作者如何運用藝術元素來呈現風格,媒材是指材料所帶出來獨特外觀。在活動室的情境布置中也涉及這些部分。在進行活動室整體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教師需注意活動室的整體性,首先是選擇活動室所要呈現的美感風格,如采用大量的自然素材來表現的自然風格,運用簡單黑白色彩及簡單造型來呈現的簡約風格,使用大量的紗布營造出的溫馨風格,等等。風格的創(chuàng)設需隨班級幼兒的年齡及教師對幼兒學習內容的呈現而有所不同。此外,色彩也是活動室營造的重要選擇,一般活動室建議使用統(tǒng)一的色調,勿用太多或鮮艷的顏色,以免看起來雜亂或色彩過于豐富而引起幼兒過度興奮導致專注力不足。因此,在色彩選擇上建議使用明度較高的色彩,使活動室明亮柔和。尤其是活動室各個不同的壁面,最好都使用同一色系,使活動室整體產生獨特的美感。除了活動室的風格及整體色彩需特別注意外,教師還需要注意活動室中的空間分隔,活動室的各區(qū)基本上以教具柜來區(qū)隔,除此之外,教具柜上方形成空白的空間,若能在教具柜上方擺設懸掛半透明的屏風,并在上方展示圖片,或是裝飾性的擺設,將使活動室成為一間具有空間美感及豐富學習內容的區(qū)域。
美感是由學習個體的情感、認知、感官知覺反應以及與環(huán)境互動所建構而成的。美感領域除了保留以往的藝術創(chuàng)作體驗外,更強調個體對生活外圍美的知覺力。以統(tǒng)整的方式引導幼兒體驗美的事物,統(tǒng)整雖然不主張分科教學,但需要學科知識才能使統(tǒng)整學習具有深度。美感不只是一種感受,還需要認知了解事物的本質,因了解而產生美的感動。美雖然沒有標準,但教師需要了解藝術元素的意涵及建構美感的組織原則,才能引導幼兒發(fā)現美。除此之外,幼兒教育強調環(huán)境對美感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活動室的經營布局上,也要考慮其對幼兒美感學習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