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飛
精準教學指的是教師基于課程標準、教材和學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課堂教學規(guī)律,設計精準、高效的課程內容,科學構建教學結構,使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相互滲透,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果的完美結合。
把握教材內涵,實施精準教學的具體實施步驟分為:基于教材和學情,制訂精準的教學目標;精準的任務驅動分解;精準的教學設計;精準的課堂評價。如果評價的結果偏離預期的目標,必須進行反思,調整教學設計,反復教學驗證,直到達到精準實現(xiàn)教學目標為止,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具體操作流程如圖1。
精準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確立精準的目標至關重要。
探究“溶解”相關內容時,原定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常見的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認識到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但經過幾次試教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會有不同于教材預設的結論,有人認為紅糖在水中是不溶解的,有人認為石頭放入水中變化了。原來,低年級學生發(fā)現(xiàn)紅糖放入水中經過攪拌以后,杯子底部有雜質,所以認為紅糖是不會溶解的;石頭放入水中攪拌時,石頭之間的碰撞使得杯子底部有碎渣掉落,于是認為石頭應該是有變化的,最終導致學生的想法和教材目標不一致。
在明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了解學生學情的情況下,筆者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調整如下:運用縱向對比,即同一個物體放入水中,前后對比的觀察;運用橫向對比,即對不同物體放入水中后的變化情況進行對比觀察;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漸變后完全混合;能感受、解釋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并學以致用。
精準的任務分解
任務驅動指的是以學生完成一個個任務為前提,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藏在各個任務中,讓學生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來達到精準教學的目的。本節(jié)課,筆者設計的精準任務驅動環(huán)節(jié)如下:
學生分小組一起觀察,對材料有整體的認知,達到交流與合作學習的目的。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些困難,所以用熟悉的圖畫方法記錄,更能夠直觀地表達他們的想法,節(jié)約課堂記錄的時間。每個組完成觀察后,全班匯報交流,會發(fā)現(xiàn)每個組的匯報有相同或者不同之處,如果有不同的結論導致再次探究,就會影響正常教學,所以精準的教學任務分解是很重要的。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可以通過精準的任務分解而精準地完成,學生在逐級地完成一個個小任務之后,就順其自然地對本節(jié)課研究的對象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如圖2)。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高效地完成探究任務,教師有必要將整體教學任務分解,讓學生逐級完成小任務,以達到完成探究教學任務的目的。教師高效利用課堂時間,根據精準目標將教學任務準確地合理分配,是完成教學目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精準的教學設計
筆者在執(zhí)教“溶解”相關內容時,有兩次不同的教學設計,由此更深切地體會到精準教學設計的重要性。
1.第一次教學流程設計及分析
(1)教學流程簡述及反饋
筆者先讓學生用放大鏡觀察食鹽、紅糖、小石子的特征,并記錄在表中。接下來,將這三種材料分別放入裝水量相同的杯子里,讓學生靜靜地觀察15秒內的變化,并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學生完成這兩個步驟以后,到材料區(qū)領取攪拌棒,先攪拌5圈,仔細觀察,之后再攪拌15圈,繼續(xù)觀察,把攪拌以后的現(xiàn)象畫在記錄表中。此時,筆者提示學生,如果觀察到沒有變化也要記錄下來,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沒有變化和有變化是同等重要的發(fā)現(xiàn)。
(2)信息分析和反思
從學生記錄表上的數(shù)據看,選取的材料存在干擾因素。大部分學生的前概念認為食鹽加到水中以后是會溶解的,也就是經過攪拌以后水杯里是看不見食鹽的。但是反饋顯示,有少部分小組攪拌以后還能看見食鹽顆粒。原來,本次實驗選取的食鹽顆粒太大了。還有學生放入食鹽的量也不同,有的放少了,沒有觀察到食鹽慢慢變小的過程就已經完全溶解了;有的放多了,導致攪拌很久后還有顆粒殘留在杯子底部,成了飽和溶液。食鹽顆粒的大小、食鹽的量的多少,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實驗結果。所以,實驗選取的食鹽必須適合本次觀察的需要,才能到達預設的目標。
另外,筆者選用了有顏色的紅糖,預設結果是讓學生認識到紅糖是可以溶解的。但反饋顯示,部分學生在紅糖杯子底部也看見了小的顆粒,這樣,學生誤以為紅糖在水中不能溶解。經過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紅糖里面存在一些雜質,所以即使攪拌后,杯子底部還是會有一些雜質存在,這樣教師必須要向學生做出解釋說明:雜質是紅糖里的東西,并不屬于紅糖。但這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太容易理解。
根據預設的教學目標,石頭不會溶解,大部分的學生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如果小石子沒有淘洗干凈或者不同材質的小石子,在攪拌和碰撞的過程中可能會有碎屑和碎渣掉下來,這樣有些學生會產生疑惑:到底入水前和入水后小石子有沒有變化呢?另一方面,選取的石頭形狀和大小也不太一樣,很難和原來的石頭做一個清晰的對比,這就導致觀察的結果出現(xiàn)了偏差。所以,本課材料的選取對于學生構建溶解的概念有很大的影響。
2.第二次教學設計改進
根據第一次的教學反饋與分析,這次筆者選取了泡騰片和玻璃彈珠來代替紅糖、小石子,同時將大顆粒的食鹽換成中等顆粒的食鹽并規(guī)定用量。學生把泡騰片放到水中以后,泡騰片會浮在水的表面,并且產生了一些氣泡,激發(fā)了大家的探究興趣,同時能很明顯地看出它由大變小的過程,直到最后消失,水的顏色發(fā)生變化,但是杯子底部沒有顆粒存在;把形狀、大小不太一樣的小石子換成了形狀、大小都一樣的玻璃彈珠后,它在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攪拌以后幾乎沒有什么變化,水仍然是透明的;選用了顆粒中等的食鹽顆粒后,其放入水中前和放入水中后就有了清晰的對比,先是顆粒慢慢變小,攪拌以后食鹽顆粒不見了,水是透明的。
精準的教學設計避免了觀察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各種干擾因素,并且能夠準確完成我們預設的教學目標。本節(jié)課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同一個物體放入水中,前后對比的觀察;二是對不同物體放入水中橫向的對比觀察。學生可以根據反饋記錄表中的畫圖得出準確的結論,能夠清晰地分析出實驗結果,避免第一次觀察過程中出現(xiàn)的干擾現(xiàn)象,實現(xiàn)了精準教學。
精準的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關注的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它是指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活動中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來改進學習。具體來說,教師實施的考試、測驗、作業(yè)批改、課堂提問,甚至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觀察能都包含在課堂評價之中。
本課實施精準的課堂評價,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貫穿于課堂。比如學生自評環(huán)節(jié),評價自己是否能配合組內的同學完成教師布置的觀察和探究任務,是否能自覺遵守課堂的紀律等。小組互評環(huán)節(jié),評價組員是否會正確使用放大鏡、攪拌棒等常見工具,評價是否愿意和同伴合作學習等。教師評價環(huán)節(jié),評價組內分工合作是否明確,學生是否積極大膽匯報探究的發(fā)現(xiàn)等。過程性評價,評價學生能否根據教師發(fā)出的指令,有序活動,每個探究的環(huán)節(jié)是否有序參與。結果性評價,評價學生是否能正確分析哪種物質可以溶解,哪種物質不可以溶解,并說說各自分析物質溶解的標準是什么。
教師要把握教材內涵,根據課堂呈現(xiàn)出的反饋分析,達到預設的精準目標。如果反饋有偏差,那么就需要診斷教學,必要時重新對課程進行設計。在每個教學任務實施的過程中,評價貫穿始終,科學素養(yǎng)的提升滲透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這樣,教師不僅完成了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的難點,而且實現(xiàn)了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