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華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一門課程,它本質上是一種學習方式,但又不是唯一方式;研究性學習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學習,但必須有教師指導;研究性學習是對問題的探究,是過程化的學習,不一定強求結果。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探索;策略
研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實踐性、自主性、過程性的特點,學校、家庭、社會共同配合,發(fā)揮各自的積極作用, 才能促成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和諧發(fā)展。
新課程實施以來,研究性學習的影響范圍越來越大,影響程度越來越深,同學們也普遍反映,通過研究性學習,體會到了研究的樂趣,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提高了,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了。但根據筆者的實踐與思考,目前縣鎮(zhèn)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起色不大,除了前兩篇文章提到的課程資源單一、教師的指導缺失等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怎么選擇提材,沒有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以及圖書館等資源。
1.充分利用農村家鄉(xiāng)的資源,豐盈實踐活動內容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難點之一就是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缎抡n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fā)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充分利用農村家鄉(xiāng)的資源,就有利于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時空向自然環(huán)境、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拓展。家鄉(xiāng)的歷史人文、社會自然、科技園區(qū)等等,內涵豐富,課程資源取之不絕,用之不盡,教學的價值不可估量。
2.立足課堂,把教材直接作為硏究對象
學校是個主戰(zhàn)場,課堂是個主陣地,既有空間保障又有時間保證。把教材直接作為研究對象,是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如語文的閱讀教學,可以對關鍵詞句進行探究; 可以對人物形象進行探究;可以對主題進行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還可以嘗試由教材引申出研究課題,如學習了《廉頗藺相如列傳》,可以探究“《史記》精彩對白欣賞” “先秦的人才觀” “從毛遂、燭之武、藺相如到諸葛亮”。學了《歸去來兮辭》后,結合初中學過的《桃花源記》,可以探究 “我看陶淵明隱居” “古代幾種理想社會比較” “構想現(xiàn)代的陶淵明”。這些課外課題是課堂研究的自然延伸,是研究意識和能力的具體運用和升華,目的是引發(fā)興趣,激發(fā)思維,學會探究和發(fā)現(xiàn),并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綜合看問題和深入分析的思維習慣,不一定每篇都寫成論文。
3.充分利用圖書館資源
利用圖書館資源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的、常用的手段。資料查閱是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指對照一定課題找尋相關材料進行深入的研究,或將一定的成果事件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進行成敗得失分析,以認識其經驗和教訓,為現(xiàn)實服務。我校圖書室的藏書不算豐富,但是要進一步提高其利用率;閱覽室每年訂購100多種報紙雜志,搜集信息比較方便。如果說課堂教學過程更多的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過程,那么圖書館的閱讀活動,更多的是一種思想的熏陶過程,它對研究性學習的影響細致入微,這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達到的境界。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特別是資料查閱式研究性學習活動中,作為學校書刊情報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圖書館,是學生采集信息的主要基地。
4.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爭取家長的支持
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讓家長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研究性學習,并且以學習者、參與者的姿態(tài)介入孩子的研究性學習,最起碼做到在情感上予以支持,建立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h鎮(zhèn)域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的指導力量和教學設施相對不足,學生家長是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課程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得到他們的支持,對學校順利開展研究性學習非常重要。
5.指導教師要更多地與家長溝通、交流、傾聽、合作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成長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教育的結果,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要求家長理解、支持和幫助,承擔不可推卸的義務,只有這樣,研究性學習課程才能在縣鎮(zhèn)域普通高中順利實施。
6.淡化結果,不要急功近利
這是涉及研究性學習初衷的問題。我認為,指導學生做課題,重點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研究過程,學會研究方法,培養(yǎng)研究意識及相應的合作能力,因此千萬不能急功近利,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決不否認課堂教學以外的、以課題研究形式進行的實踐活動和研究活動。在貧困地區(qū)縣鎮(zhèn)域的普通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還是要以學校為主要空間,以學科教學為依托,以教師為主要引領,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成果轉化為課堂教學資源的實踐探索[J].蔡明忠.地理教育. 2015(05) .
[2]還課堂真實面目——地理研究性學習活動開展的總結和反思[J].方平.地理教學.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