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一、交際能力的提出及其意義
(一)交際能力的提出及定義
交際能力是由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海姆斯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提出的。交際能力是指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外語進行聽、說、讀、寫,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既包括語言能力,還包括社會語言能力,也就是在社會交往中運用語言的能力。海姆斯的這一理論對外語教學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由此語言學家提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若一個人獲得了交際能力,那就獲得了關于語言規(guī)則的知識,而且還具有在社會中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
(二)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
語言具有社會交際功能,是一種交際工具。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在打好扎實語言功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隨著我國政治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各國在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不斷加強。因而,交際能力在社會交往中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事各種活動的,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獲得大量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又促進人體心理的成熟和發(fā)展。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師應當為學生將來適應新時代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影響交際能力的因素
(一)文化因素
作為交際工具之一的語言,它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使用,并且受到文化的制約,需要對文化知識和風俗習慣、傳統(tǒng)有所了解。比如在通常的交際場合,外國人在受到表揚或感謝時,正常地反應是高興。例如:“Youaregoodatswimming.”當聽到這樣的贊揚時,外國人通常說“Thankyouverymuch.”。而中國的文化以謙虛為美德,因此在受到表揚或感謝時,中國人心里高興。例如,當一個外國朋友說:“Youswimverywellindeed.”,按照我們的習慣,通常我們回答說:“Oh,no.Iswimverybadly.”。這樣的反應,在英美人看來,的確是很虛偽,因此他們不會再想與你交談下去,顯然這樣就阻礙了對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又如,在朋友見面打招呼時,中國人愛說:“吃飯了沒有?”“您去什么地方呀?”這些話變成英語就是“Haveyoueatenyet.”“Whereareyougoing?”這對于見面只說“Hi”、“Hello!”的英語國家的人來說,前句可能會讓別人覺得你是想請他吃飯,而當你說完這一句話就走開了時,他就會認為自己被愚弄了,因而以后也不再愿與你交往;而后句話很顯然觸犯了他們的隱私權(quán),即使他們勉強給你一個答復,心里也會嘀咕,并且不希望再與你交談下去,從而也就影響了你交際的成功。所以說,有時對同一個詞匯、同一個稱呼、同一個手勢、同一句話,英美人的理解與中國人的理解就不一樣。這種文化差異,為學習與正確使用外語帶來了很多困難。因此,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教學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未予以足夠的重視,外語教學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聽說教學一直被忽視,致使許多學生掌握不少語法知識和詞匯,卻只會寫不會說,只會學不會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現(xiàn)象與一直沿用的傳統(tǒng)教學法,即分析—翻譯法有很大的關系。這種方法以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傳授語法知識的過程,忽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因此,教學方法對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三、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重視文化知識的導入
1、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導入
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做好講課準備工作,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文化背景知識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從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拓展他們對于不同文化的認識,增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對比意識,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和知識的運用。
2、引導學生自覺探討文化背景知識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手去收集相關文化素材,并以各種形式,比如以辯論賽的形式每周布置一個主題,如穿戴習俗、飲食習俗、節(jié)假日習俗、日常交際等各方面作為切入點,在熱烈的討論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動性。同時,教師也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面,要求學生盡量閱讀英文原著、英文摘要、英文報刊、雜志等,以打開學生眼界、開拓文化背景、豐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時,還應多鼓勵學生在課外多看一些優(yōu)秀的英美原版電影,因為大部分電影的內(nèi)容本身就映射了一種文化。
(二)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因素
英語學習的情感因素就其本身而言都具有積極的和消極的一面,只有教學者和學習者合理地化解其消極的一面,充分發(fā)揮其積極的一面,這些情感因素的積極一面會對英語學習效果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師生情感交流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
1、利用教師自身的情感感染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具有人格魅力的優(yōu)秀教師對學生有一種無形的感召力,教師要以自身的情感去點燃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渴求之火。教師如以充沛的精力、嫻熟的技巧、滿腔的熱情授課,能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起到溝通師生感情的作用,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由此教師的敬業(yè)精神、教學水平和授課藝術,以及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愛護和尊重,會使學生從內(nèi)心產(chǎn)生對教師的好感、信賴和敬愛,其自尊感、自信心和學習熱情也油然而生,從而大大激發(fā)學生努力學習的動機。
2、積極引導,重視課堂教學評價。課堂教學評價是激勵學生的一種手段,是聯(lián)系和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課堂上教師給予學生積極性評價是激發(fā)學生積極情感的最好的激勵詞,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表揚鼓勵,對不足進行正確歸因,讓學生感到努力就有希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產(chǎn)生學習動力。同時在教學評價中,我們還應發(fā)揮主體性評價的功能,通過學生的互評和自評,讓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參與課堂教學評價,提高其自我評價的能力和主體意識,增強其學習的興趣和主動精神。
四、結(jié)束語
外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外語教學的終極目的,也是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變的迫切需求。我們要牢記“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交際服務”的原則,在外語教學中,以聽說為主;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交際情境;演好教師的角色,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交際化,使學生在有聲有色有形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語言才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才能真正做到培養(yǎng)和提高我國外語學習者的外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