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摘要:刑釋人員的權益是容易被我們忽視的一個領域,刑釋人員因為受過刑事處罰往往被貼上“犯罪分子”、“社會敗類”等具有歧視性的標簽。使得他們經(jīng)過刑罰回歸社會以后,就業(yè)、戶籍等問題得不到切實解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就業(yè)問題!而我國刑法第100條又規(guī)定了刑滿釋放人員的前科報告義務,使得該問題更加雪上加霜。本文立足于分析現(xiàn)存立法中有關刑釋人員權益的法律條文,找到保障刑釋人員權益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刑釋人員;前科報告;就業(yè)歧視
一、問題的提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0條規(guī)定了刑滿釋放人員在就業(yè)前需要向用人單位報告自己曾經(jīng)的犯罪記錄。此條命令性條款無疑是將刑釋人員推上了火坑!而將目光再投向其他部門法律中來看,又顯得矛盾重重。比如在《就業(yè)促進法》中就規(guī)定了我國公民享有平等就業(yè)的權利。對于此處的“公民”應當包括刑滿釋放人員。對刑釋人員權益保護略為細致的《監(jiān)獄法》第38條就指出刑滿釋放人員享有與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該法律條文特地針對刑釋人員權益作出說明,立法者的初衷也是鼓勵我們社會接納刑釋人員,不應該排斥他們。但是,縱觀我國現(xiàn)行法律條文及其相關司法解釋,都沒有將刑滿釋放人員合法權益作出一個細致的說明。上述法律條文既然要保護刑釋人員的權益,那么刑法100條的前科報告制度的存在是否是讓該矛盾日益凸顯?我們到底應該從哪方面去保障刑滿釋放人員的權益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二、對相關問題的梳理
要想解決刑釋人員權益問題,那么我們首要的任務不是去著急找到解決方案,而是應該真正的去了解,認清問題的癥結所在。萬事萬物都處在矛盾之中,解決矛盾就是要學會先去分析矛盾。本文將從兩個大的方面分析該問題。
(一)從社會層面分析問題
人和人之間的相知相熟靠的是時間的積累,沒有一定的時間是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一個人的本質的。那么對于素未相識或者了解不深的人,我們自然只能憑第一印象或者是個人履歷。用人單位也是如出一轍,他們在選擇勞動者時往往就是憑著勞動者的履歷和他們對勞動者的第一印象而決定是否將其錄用。
我國沒有前科記錄封存制度,只是在《刑法修正案》(八)中規(guī)定了免除符合相關條件后的未成年人的前科報告制度。成年刑釋人員的權益在這種社會背景中更加難以得到保障。幾乎很少有用人單位在得知你是刑滿釋放人員以后仍然將其錄用的。一方面是對刑釋人員對人格品質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對刑釋人員技術層面的考慮,畢竟在監(jiān)獄中接受刑罰時間的長久,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到應有的技術。所以,在這樣的社會層面,高精尖的社會工作往往與刑釋人員就挨不著邊了,他們往往只能去找一些重復性的體力勞動來進行生活。
(二)從立法層面分析問題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法律體系不斷的完善,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法律條文及其司法解釋。那么就自然存在法律條文之間的矛盾。
不同位階的法律條文之間存在矛盾。比如,國務院頒布的《專利代理條例》中第15條關于代理人資格取得的條件是年滿18周歲、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高等院校工科專業(yè),熟悉專利法等法律知識、從事過兩年以上的科學技術或者法律工作。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制定的《專利代理人資格考試實施辦法》中關于專利代理人資格有一條提出“受到刑事處罰人員”是要被予以限制的。很明顯代理人考試實施辦法突破了代理條例中有關代理人資格的條件限制,屬于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读⒎ǚā访鞔_規(guī)定了,下位法不得違背上位法、不得在沒有上位法的依據(jù)下,設定損害他人權利或者增加他人義務的條文。
法律條文之間尚且沒有完全理清對于刑釋人員權益的限制問題,怎么能更好的完善、保障刑釋人員的合法權益呢?
三、解決問題的舉措
國外的立法不一定都是適合我國的法律體系的,但是有一些法律思想、研究方向和立法目的確實值得我們去借鑒。只要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和法律發(fā)展方向,相信可以從中得到益處。
(一)借鑒國外前科消滅制度
我國法律體系雖然已經(jīng)走向成熟,但是仍然有些美中不足的地方。眾所周知,在我國的目前的形式下,前科記錄是會伴隨著刑釋人員一生的。這種帶有灰色色彩的標簽讓刑釋人員很難正常的回歸社會。
日本在1984年頒布的《刑法》中就明確提出:犯罪人在刑滿釋放以后,對于犯罪人的未來來說,應當視為沒有受過刑法處分。法國的《刑事訴訟法》對于犯罪分子尤其是未成年犯罪分子,會消除他們的前科記錄。韓國《刑法典》81條以及瑞士的《瑞士聯(lián)邦法典》第80條都明確提出了前科記錄消除制度。我過刑八修正案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取消報告義務的立法初衷也有了建立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的苗頭。
(二)區(qū)分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程度
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雖然都屬于犯罪行為,但它們其實存在的天壤之別。故意犯罪的主觀惡性比過失犯罪的主觀惡性大的多,對于社會危害性來說自然也就很大。而過失犯罪則與其相反。故意犯罪是明知犯罪危害性仍然去犯罪的一種模式,過失犯罪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應該能夠預見危險結果而沒有預見從而觸犯法律。
由于兩者在社會危害性大小層面不同,就不應該將所有犯罪人一概而論之。對于故意犯罪的犯罪人可以對他們在刑滿釋放以后一段時間繼續(xù)限制。而對于過失犯則不應一概適用。他們對于社會的危害性不大,如果嚴格適用前科報告等相關的限制制度,只會限制了他們自身應有的權益,讓他們難以就業(yè)。
總結
對于刑滿釋放人員,我們應該從社會背景、立法層面、犯罪人的主觀惡性等多方面去考量他們,不能只是一味的進行限制。保障他們能夠正常的就業(yè),不受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歧視,這需要我們的社會一步一步的努力??傊龊脤π虧M釋放人員對保障工作,要深入了解刑滿釋放人員的主觀惡性層面,做到合理的、分別的去進行限制。要在立法層面積極的、大膽的去嘗試并實行前科消滅制度。只有切實保障好刑滿釋放人員的基本權益,才能更好的穩(wěn)定社會治安,才能更好的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
參考文獻:
[1]徐久生,莊敬華》德國刑法典[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2.
[2]楊冀華.以前科限制就業(yè)制度之檢討[J].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008.
[3]何梅.國外前科消滅制度及檔案處理辦法簡介[J].北京檔案,2004.
[4]陳云蘭.淺論對有前科者的從業(yè)禁止[J].當代法學論壇,2006.
[5]趙仁偉.關注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改革[J].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
[6]童保華.社會法原[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