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沙棘集薪炭經濟功能于一身,是廣大山區(qū)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鄉(xiāng)土、先鋒樹種之一,開發(fā)利用西藏沙棘資源也是廣大群眾增加經濟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筆者主要對互助縣自然概況,沙棘資源種類與分布,以及病蟲害、鳥獸害與氣象災害等現狀進行調查,通過分析沙棘整體產量與利用價值,為沙棘產業(yè)提供更好的發(fā)展構想,同時推進集約經營,提整體經濟效益。
關鍵詞:西藏沙棘;資源;現狀;產量;調查
李永梅. 青海省互助縣西藏沙棘資源現狀調查[J]. 農業(yè)工程技術,2019,40(05):95.
西藏沙棘,當地名雞爪柳,胡頹子科沙棘屬小灌木,自然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等地,青海省互助縣西藏沙棘資源面積122 hm2,年平均產果量20.5噸。屬矮小灌木,高5-50 cm;花期5-6月,果期9月;產黃南、玉樹、海北、互助、大通等地區(qū)。生于海拔3000-4500 m的高原草地、河漫灘及岸邊;多見于干燥寒冷、風大的高原性氣候地帶,生境嚴酷,一般植株矮小。果實較大,多汁,微酸而甜香,含維生素A和C,可生食,藏北群眾用于治肝炎[1]。另外還是廣大山區(qū)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先鋒樹種。
一、自然概況
互助土族自治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隸屬海東行署,全縣土地總面積3360 km2,地處祁連山南麓,為黃土高原的鑲嵌地帶,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地形起伏,溝壑縱橫,據統(tǒng)計,1 km以上的大小侵蝕溝有2500多條,侵占土地2867 km2?;ブh1月份氣溫最低平均﹣10.6℃,7月份最高,平均14.8℃,極端最高氣溫29℃,極端最低氣溫﹣31℃,地面平均氣溫6.7℃。霜期自9月下旬開始到次年5月下旬或6月下旬終止,年平均霜期122天,最長為l33天,最短103天, 4-8月份日照時數長,9-12月份日照時數短。降水多集中在7、8、9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風以春季最多,出現在5月,風向多為東南和西北。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資源概況
全縣沙棘資源種類有中國沙棘和西藏沙棘,權屬上有國營、集休和個人;起源上有人工林和天然林;林分類型上有純林、喬灌混交林和灌木混交林等。沙棘資源在全縣19個鄉(xiāng)鎮(zhèn)均有分布,但西藏沙棘僅在腦山9個鄉(xiāng)(鎮(zhèn))集中有分布,且大都為天然林,最大地塊面積66 hm2(臺子鄉(xiāng)格隆村陰山臺);北山2個鄉(xiāng)(鎮(zhèn))西藏沙棘呈散生分布,多為人工林,最小地塊面積0.2 hm2;按地域劃分詳見表1。
2、優(yōu)良單株選取
雌株數量是決定果實產量和豐產林的主要植株,直接關系到產量的多少和經濟收入的的高低。選擇結果多、著刺少的33株優(yōu)良雌株,其單株產量最高達3.05 kg和2.4 kg;刺少的沙棘有利于果實的采集;西藏沙棘百粒重一般為50 g,最高可達55.2 g,出果汁率65.9%以上。
3、不良影響
(1)病蟲害
枝干病害本縣部分鄉(xiāng)村比較嚴重,如臺子鄉(xiāng)河東村河灘的青楊沙棘混交林成片枯死,面積約9 hm2以上,死亡的原因是由病蟲害造成的。其它地方均有程度不同的蚜蟲危害,蚜蟲布滿沙棘l-3年生的枝條和葉面,影響枝葉的正常功能,枝葉無法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造成沙棘生長不良,降低果實產量。
(2)鳥獸害
食用西藏沙棘果實的主要有馬雞、野雞、灰喜鵲和松雞,它們冬季的主要食物就是沙棘果實,至11月底果實基本吃完。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播種前,得不到管護的大牲畜和豬羊等在沙棘林內吃草踐踏,影響了西藏沙棘的正常分蘗生長。
(3)氣象災害
霜凍是導致凍傷幼芽或花,當年果實產量下降的一個原因?;ブh的雹災頻繁,將林木葉子打落,枝條受到雹傷,大量的果實被打落,無法收集。
4、種子采集和果實利用
西藏沙棘的果實一般都著生在3-4年生枝條上,果實采集后,用木榔頭打扁,加少量白土和草木灰,進行操搓,曬干后除去碎枝、果皮和雜物,就可以得出干凈的種子。
將西藏沙棘果實采集后裝入玻璃瓶內,加入50%的白糖,然后將瓶口密封(不密封果汁會變質發(fā)霉),過l0天后就可食用。
5、產量測算
據測算,全縣每年可產西藏沙棘果實l8.37噸,詳見表2。西藏沙棘全縣總面積l22 hm2(不包括零星面積)。全縣4個標準地平均產量推算所得20.5噸,林區(qū)類型和立地條件類型不同,果實產量也不盡相同,西藏沙棘全縣產量幅度在18.3-23.12噸之間,與結果大小年和降水量有關。
6、利用價值
根據西藏沙棘林分特征和立地條件的好壞,分為利用價值大、較大、不大三種,利用價值大的38.92 hm2,利用價值較大的58.19 hm2,利用價值不大的24.89 hm2,各占西藏沙棘總面積的31.9%,47.7%、20.4%。
三、開發(fā)利用現狀及設想
推進集約經營,充分利用其現有資源,對西藏沙棘實行有果就采、有林就護的原則,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逐步建立西藏沙棘種子園和改造現有低產林分,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向社會宣傳西藏沙棘廣泛的用途和經濟效益[2]。西藏沙棘抗逆性強,水土保持作用好,其根系發(fā)達,根上著生大量根瘤菌,有固氮肥土作用;枝葉繁茂,枯落物豐富,截持雨水能力強;枯枝落葉的腐爛分解,大量根系和微生物的活動,既增加了土壤腐殖質,又改善了土壤結構,從而提高了土壤的透水性和持水量,為減少徑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是荒山荒坡造林的先鋒樹種。
參考文獻
[1] 青海木本植物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478 -479 .
[2] 王海東.青海沙棘資源建設與開發(fā)利用[J].青海農林科技,2002,53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