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
【摘要】本文通過探討建立太原120家庭急救檔案的現(xiàn)實意義及具體舉措,希望通過“一人一記錄”(包含個人基本信息,既往病史,還有基礎急救培訓記錄),讓更多百姓成為“第一目擊者”。當意外降臨時,他們能夠運用所學急救知識結合專業(yè)電話指導,第一時間及時有效自救互救,為傷病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
【關鍵詞】120;急救;檔案;培訓
自然災害、意外傷害、危重疾病往往不期而至,如何在危急時刻,讓傷病員得到及時救治,直接關系到后期的繼續(xù)治療以及恢復程度。然而生命的黃金搶救時間只有4分鐘,“第一目擊者”(現(xiàn)場第一個施救者)是否具有急救知識與技能,至關重要。
在實際救援中,有很多這樣的成功案例?,F(xiàn)場有百姓掌握心肺復蘇術,在急救人員趕到之前能夠一直幫助患者心肺復蘇,待急救人員到達現(xiàn)場后,通過持續(xù)心肺復蘇加電除顫等救治,最終將猝死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生命接力。
下面以太原市為例,主要論述建立太原120家庭急救檔案的現(xiàn)實意義及具體舉措。
一、建立急救檔案的重要意義
目前有據(jù)可查的,只有濟南急救中心有120家庭急救檔案,主要圍繞個人基本信息與疾病史,在我國其他省市,這方面的檔案建立還未起步。
據(jù)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研究顯示:70%心臟驟停發(fā)生在家庭中,但生存率僅為6%。在現(xiàn)實中,搶救黃金時間段內,在現(xiàn)場的往往只有身邊親人、朋友、同事或者路人,而不是急救人員。所以讓更多百姓具有報警意識、掌握急救知識和技能,盡快幫助傷病者恢復呼吸與心跳,對于挽救生命顯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在太原,建立120家庭急救檔案,檔案內容包含個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醫(yī)保類型及卡號、緊急聯(lián)系人姓名電話、詳細地址、接車地點、行車路線),既往病史、過敏病史、醫(yī)護學習或培訓經(jīng)歷,以及基礎急救培訓記錄(心肺復蘇,創(chuàng)傷救護,意外傷害包括溺水、觸電、中毒、燒燙傷等,突發(fā)疾病包括心臟病、腦卒中等),尤其是在急救培訓記錄中明確是否2年內參加過培訓,確保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與熟練度。建立家庭急救檔案,其重要意義在于:
(一)可以客觀掌握百姓疾病史及個人基礎信息。當意外發(fā)生時,當檔案中的電話號碼撥打“120”時,接通電話同時,檔案資料會立即顯示在調度受理臺上,調度員只需簡單核對后即可派出救護車,節(jié)省了急救呼叫受理時間,提高了呼救受理的準確性,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急救綠色通道。
(二)提前展開救援。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醫(yī)務人員可以通過辨識報警人是否具有基礎急救能力,從而選擇不同程度的電話指導,能夠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提前展開有效救援。
(三)建立急救檔案,能夠起到正向積極引導作用。讓更多市民關注到急救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參加急救培訓項目,切實提升急救意識及自救互救能力。
(四)可以搜集基礎數(shù)據(jù)。可以了解百姓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并根據(jù)疾病史等信息進行針對性培訓普及,也便于開展急救培訓等方面的科研項目,更好地服務院前急救體系建設,更好地守護百姓生命健康。
二、普及培訓率低是最大難題
家庭急救檔案要落在實處,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關鍵是要提高全民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普及培訓率。
在國外,法國應急救護培訓率為40%;德國急救知識普及率為80%;美國政府要求任何公民在18歲之前,必須接受系統(tǒng)的急救知識培訓,普及率100%。而在我國急救體系起步晚,社會重視程度不足,應急安全教育普及率并不高,2010年我國民眾應急救護知識普及率只有0.9%。在實際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培訓中,還存在一系列更為嚴峻的現(xiàn)實。
(一)公眾對急救知識重要性認識不足。有太多人不知道危急時刻撥打120,一些高學歷、精英人才排斥甚至忌諱120以及醫(yī)院,更有醫(yī)學院校低年級的學生不會心肺復蘇術,在實際中,培訓普及的一部分精力,用在了讓“時間就是生命”“人人為急救,急救為人人”“來學急救吧,關鍵時刻救你一命”等急救理念宣講上。
(二)缺乏完善的急救知識普及培訓體系。在國外和香港地區(qū),急救知識普及工作由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持有教師資格的急救培訓導師擔任,他們會定期接受有關部門的再培訓、資質認證。而在內地,缺乏固定的培訓機構、統(tǒng)一的培訓模式和完善的管理機制。以太原為例,常年開展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的單位主要是急救中心以及省市紅十字會。急救中心培訓講師主要來自一線急救人員,培訓內容大多來源于急救實踐,圍繞如何撥打120、心肺復蘇和創(chuàng)傷的急救(“二次損傷”概念),內容比較單一,偶爾針對學生、社區(qū)等不同群體,會增加意外傷害如溺水、燒燙傷,突發(fā)疾病如心臟病、腦卒中識別,突發(fā)常見病預防以及急救常用藥等的培訓。紅十字會培訓人員則有急救人員也有醫(yī)院的護士等等,他們大多利用工作間隙甚至犧牲休息去做宣講。近年來,隨著心肺復蘇普及進萬家精準健康工程的推廣,部分醫(yī)院以及社會團體紛紛加入該行列。
(三)急救知識普及培訓效果不明顯。以太原急救近5年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有較為詳細的記錄為節(jié)點,5年來培訓約5萬余人次,普及率僅1%(太原市445萬市民)。加上人口流動、外來人口以及急救中心并未覆蓋的廣大農村地區(qū),實際情況普及率只會更低。與此同時,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參加二次以上培訓者人員并不多,導致很多培訓者掌握知識并不完全,遇緊急情況不敢真正實施現(xiàn)場急救。凡此種種,可見提升百姓的急救意識、報警意識、爭分奪秒意識、自救互救意識,任重而道遠。
三、具體舉措
(一)做好頂層設計。隨著經(jīng)濟社會飛速發(fā)展、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太原院前急救服務需求不斷增長,現(xiàn)在年出診量7.5萬次,每年依然以5%的速度在遞增。迫切需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急救網(wǎng)絡,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水平;出臺相關政策進行全民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如太原市范圍內各單位、團體、社區(qū)、農村必須每2年接受一次急救培訓,在太原市交通便利場所設計“市民急救”循環(huán)培訓,在中小學“開學第一課”增設急救培訓,發(fā)動全市民眾勠力同心,打造“守護生命之城”。
(二)立法予以規(guī)范?!短性呵搬t(yī)療急救服務條例(草案)》列入市人大五年立法規(guī)劃,立法除了明確院前急救承擔的社會責任、規(guī)范秩序等,還倡導和鼓勵社會救援,鼓勵通過培訓取得合格證書,具備急救專業(yè)技能的公民對急危重癥傷病員實施緊急現(xiàn)場救護,同步建立免責條款,讓更多公民成為合格的、勇敢的“第一目擊者”。
(三)逐步開展電話急救。太原急救加強信息化建設,逐步開展電話指導急救。一是通過與報警人對話,初步進行病情評估,以便急救醫(yī)生在車上提前做好急救準備。二是真正實現(xiàn)急救“零等待”,接通“120”的同時,即意味著第一時間獲得指導救治,癥狀危重的指導救護持續(xù)到急救醫(yī)生接受救治為止。三是可以科學合理分配調派急救資源,使急、危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讓有限的急救資源發(fā)揮最大效用。當前中國社會急救人才極度匱乏,缺口巨大,按照國家衛(wèi)健委規(guī)定,每5萬人配備1輛救護車,每輛車最少配備4名醫(yī)師計算,太原市435萬人,急救車輛至少87輛,急救醫(yī)師配備需達到348人,目前太原市急救醫(yī)師配備仍存在較大缺口,急救資源非常有限。
(四)逐步建立120家庭急救檔案。建立太原市120家庭急救檔案,在個人基本信息與疾病史基礎上,增加急救培訓普及檔案,具體工作可由120牽頭。確保當?shù)怯洐n案中的電話號碼撥打“120”時,接通電話同時,檔案資料會立即顯示在調度受理臺上。與此同時,經(jīng)過培訓后,不僅急救醫(yī)師甚至急救調度員,均可以根據(jù)報警人參加急救培訓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電話指導。
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程度是城市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實現(xiàn)“健康中國健康太原”的重要保障,通過試點建立太原市120家庭急救檔案,加大急救普及培訓力度,極大地提升百姓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百姓幸福指數(shù)。
【參考文獻】
[1]唐玉娟,龐衛(wèi)勤.我國近年急救知識普及現(xiàn)狀[J].中國健康月刊,2011.
[2]帥琴瑛,陸玉,張鳳玲.我國居民急救知識普及應用現(xiàn)狀[J].教育學論壇,2018(3):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