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建平 向軍淮 李文魁 胡麗玲 程麗紅
摘 要:關注大學生的工匠精神發(fā)展,不得不重視其價值觀的培養(yǎng);價值觀教學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作為高校教育主渠道的專業(yè)課堂教學順應時代精神的應然抉擇。文章通過辨析價值觀教育的概念、探討價值觀教育的功能、分析價值觀教育的癥結和提出價值觀教育的對策四個方面論述理工科專業(yè)課堂中的價值觀教學研究現(xiàn)狀,為進一步從工匠精神視角研究理工科專業(yè)的價值觀教學指明方向。
關鍵詞:工匠精神;理工科專業(yè);專業(yè)課堂;價值觀教學
自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養(yǎng)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后,教育界對此話題的研究層出不窮。關注大學生的工匠精神發(fā)展,則不得不重視其價值觀的培養(yǎng);價值觀教學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作為高校教育主渠道的專業(yè)課堂教學順應時代精神的應然抉擇。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發(fā)揮課程的育人作用被反復地強化。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不能僅僅滿足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養(yǎng),教師應努力發(fā)揮自身的價值引領作用,將學生的精神發(fā)展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價值。
一、價值觀教育的概念辨析
有學者提出,價值觀教育應被包含或涵蓋在德育和道德品質教育之中,可用“價值觀教育”概念來代替“德育”概念。有研究者持不同意見,認為價值觀的內(nèi)容遠比道德豐富的多,道德教育不能代替價值觀教育。還有學者認為,道德價值雖然構成價值觀教學的根基,但在當前社會轉型發(fā)展的新形勢下不能解決人在發(fā)展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另外,也有一部分學者使用“價值教育”來代替“價值觀教育”,無論是從目的還是內(nèi)容來看與“價值觀教育”沒有實質的區(qū)別。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價值觀教育”這一概念仍然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厘定價值觀教育的內(nèi)涵和外延,避免概念的混亂。在這里,比較贊辛志勇等人的觀點,即價值觀教育不同于德育,德育的內(nèi)涵和外延無法涵蓋價值觀教育的所有內(nèi)容。
二、價值觀教育的功能探討
國內(nèi)學者對該領域的探析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對社會發(fā)展的價值;二是對教育本身發(fā)展的價值;三是對學生個體發(fā)展的價值。如韓立君重點考察了價值觀教育的社會功能,認為價值觀教育具有構建和引導現(xiàn)代社會集體價值觀的功能;辛志勇等人認為價值觀教育的功能,既與受教育者的特點、社會背景等因素有關,也與價值觀自身有關。他們認為,從社會文化層面來看,價值觀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一種最基本的途徑;從個體層面來看,價值觀教育為個體應該如何更好地生存發(fā)展指明方向。郭元祥、姚林群等從價值觀促進個體發(fā)展的功能出發(fā),認為價值觀教育可以幫助個體達到身心和諧,內(nèi)在的精神價值超越外在的物質刺激,對個體的行為起到評價和規(guī)范的作用。
三、價值觀教育的癥結分析
隨著我國價值觀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的興起,在實施過程存在怎么樣的問題和不足是價值觀教育研究不可回避的課題。王振存認為,受主流文化乏力、傳統(tǒng)價值迷失、應試教育擠壓和內(nèi)容方法失當?shù)仍虻挠绊?,價值觀教育存在“無根”性、“無主”性、“無位”性和“低效”性等問題。張應平等人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現(xiàn)實現(xiàn)狀,認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存在對人需要的認識不清,對人的價值認識不清,對人的關系認識不清等問題。崔振成在分析現(xiàn)有的價值觀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對當前我國價值觀教育的合法性和效用性提出質疑,認為當前的價值觀教育存在導向模糊、脫離實際、方法滯后和評價偏頗等問題。王葎則從價值觀教育合法性危機的事實出發(fā),認為我國價值觀教育存在地位的“邊緣化”、內(nèi)容的“偏狹化”、方法的“知識化”、主體的“外在化”等困境。不難發(fā)現(xiàn)我國的價值觀教育存在的某些共性問題受到研究者的重點關注,如教學內(nèi)容缺乏深度和脫離學生生活,教學方法滯后不靈活,學生主體和教師引導作用發(fā)揮不夠等,這從某種意義上反映我國當前價值觀教育的癥結所在。
四、價值觀教育的對策提出
當前,國內(nèi)教育領域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價值觀教育的有效策略。在教育方式上,很多研究者反對強制灌輸,倡導價值引領。劉鐵芳認為,必須引導個體走向與他人、世界的關系中,拓展個體人生的價值內(nèi)涵,把個體引向美好人生追求,這是教育的基本內(nèi)涵,因此應重視教育的價值引領。也有學者從課堂教學的層面探討價值觀教育的對策。提出課堂教學改革要以價值關懷為路向,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學科教學,運用課堂對話和潛教學的方式,使教學成為富有價值的世界,實現(xiàn)教育的“成人”與“成事”。有學者認為,要很好地達成課堂教學價值觀目標,實現(xiàn)對學生的價值引導,教師要重視價值觀建設,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正視價值沖突,抓住教學契機;加強學習,改進教學方法。還有學者認為,要挖掘各類課程的價值元素,遵循課程自身的運行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有效融合,形成課程整體育人的聯(lián)動效應,促進學生的全面成才。綜上所述,可知尋找教學中實施價值教育的合理途徑與教育機制是當前進行價值觀教育研究的核心問題。
五、結語
縱觀國內(nèi)30年來的價值觀教育研究,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領域都有長足的進步,為今后的價值觀教育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研究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未得到充分解決。例如:在研究方式上,偏于“書齋式”研究,而疏于“田野式”研究,缺乏真正的實驗研究和全方位的跟蹤觀察;缺少對他國價值觀教育理論和經(jīng)驗的深入剖析及其在中國本土化適應性的進一步論證;立足于時代精神和學科課程獨特性,且從課堂教學層面進行價值觀教學研究相對不足。相對于人文課程來說,理工科課程的價值觀教學是高校價值觀教育的短板和難點,理工科課程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是理工課程教學重“技”的掌握和運用,缺乏對學生價值自覺的培養(yǎng),特別是工匠精神的熏陶和引領;理工科教師考慮育“才”重“器”的多,考慮育“人”育“德”的少,“理工男”形象突出,缺乏社會情懷。
參考文獻
[1] 辛志勇,金盛華.論心理學視野中的價值觀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04):53-57.
[2] 辛志勇,金盛華.西方學校價值觀教育方法的發(fā)展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2.,3(04):27-32.
[3] 辛志勇,姜琨.論青少年的價值觀教育[J].人民教育,2005(18):5-9.
[4] 韓立君.淺議價值觀教育的功能[J].教育科學,2004(20):21-22.
[5] 姚林群,郭元祥.新課程三維目標與深度教學—兼談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J].課程·教材·教法,2011(05):12-17.
[6] 王振存.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10(02)::61-65.
[7] 張應平,董平.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問題與策略[J].教育評論,2014(05):96-98.
[8] 王葎 著.價值觀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9] 劉鐵芳.自我認識的提升與個體價值精神的超越—論當代教育中的價值引領[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11-15.
[10] 黎瓊鋒.價值關懷:一種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向[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29):43-47.
[11] 姚林群.論課堂教學中價值觀目標的達成[J].中國教育學刊,2014(04):64-68.
[1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基金項目:文章為2017年度校級教改研究課題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YB-17-78-31、KSDYJG--2018-04;文章為2018年校級研究生教改研究一般課題,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項目編號:17YB130;文章為2017年度校級《材料力學性能》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艾建平(1986.10- ),男,漢族,江西上饒人,講師,研究方向:納米功能材料和課程教學改革;向軍淮(1971.10- ),男,漢族,湖南辰溪人,教授,研究方向: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yǎng)和高溫合金;李文魁(1976.09- ),男,漢族,河南安陽人,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教學管理和自蔓延合成;胡麗玲(1987.08- ),女,漢族,江西上饒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