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鏡:周南
藝術(shù)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青年教師,上海戲曲學會會員。幼承家學,擅長昆曲清工、琵琶演奏及戲劇創(chuàng)作,2003年獲蘇州市中學生器樂比賽琵琶第一名,2004年獲江蘇省戲曲大賽昆曲十佳。多次受邀參加國內(nèi)外演出與文化交流。
風雅標簽:昆曲
人物關(guān)鍵詞:幼承家學,傳統(tǒng)音樂愛好者
心得分享:傳統(tǒng)風雅都是“情”的抒發(fā)與表達,通過這一次次“共情”的過程,把他人的經(jīng)驗化為我的經(jīng)驗,從而讓我更好地看待生活、體驗生命。
其他小朋友唱著《兩只老虎》,周南的“兒歌”畫風迥異:“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三歲的小孩子,就已經(jīng)能唱昆曲,并且得到了“民國最后一位才女”張充和的贊賞。彼時是1991年,一群海外學者組團來探周南父親所帶的“昆曲班”,其中就包括張充和及她的先生漢學家傅漢思。周南的父親擫笛,請張充和唱了一曲《牡丹亭·驚夢》中的《山坡羊》,曲畢,張充和看到周南在身邊搖頭晃腦,似是能聽懂,就問她會不會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小周南大大方方地唱了一曲《皂羅袍》,張充和用攝像機全程錄了下來,回美國后還寫了一封長信給周父,大意是欣喜中華文化不會消亡,因為三歲的小孩也會唱昆曲。
這在很多張充和粉絲和昆曲迷心里,已然是能“吹”一輩子的因緣際遇了,身邊人也引以為傲,但周南當時年紀太小,對這件事最沒放在心上。周南總是這樣,旁人了解了她的經(jīng)歷,總是佩服其學識、賞識其性情,但她自己卻始終保持自然心,只做自己想做、樂意做的事情,被傳統(tǒng)文化熏養(yǎng)出了一種舊時文人“萬物不絮于懷”的性子,風雅既是她的日常生活,也是融入骨血的精神追求。
傳統(tǒng)的江南文人家庭的孩子普遍都會學一點昆曲清工,不是學校模式的普及教育,而是基于家學傳承的一種素質(zhì)教育,祖輩教父輩,父輩再來教孩子。周南的家庭就保留了這樣的遺風,她傳統(tǒng)文化的開蒙來自于父親。周南的父親是一名大學教授,專業(yè)領(lǐng)域是昆曲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昆曲學界頗有影響力,他不光做理論研究,在實踐方面也擅長,能寫能吹能唱。小小年紀學曲、彈琴,張南從不覺得是苦差事,這是她和父親的游戲,沒有特定任務目標,自然而然沉浸,她樂在其中。
因為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周南從小讀的是唐詩宋詞、古典名著、民間故事,聽的是民樂、民歌,看的是昆曲,玩的是園林、古跡,喝的是茶……父親治學嚴謹,但生活中是個極有童心的人,知道怎么跟小孩玩,也很會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玩料”、發(fā)明游戲,不會過分拘于小節(jié)。周南學琵琶的時候,父女倆就坐在半封閉的陽臺上,邊彈邊等母親下班,父親會打開一包小零食,周南每完整彈一次,他就獎賞孩子吃一個,有時候起了興致,也會吹笛簫來與周南合奏。這一幕融洽的親子陽臺音樂會給左鄰右舍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周南內(nèi)心溫馨的兒時記憶。
1989年,周南父親所在的大學中文系開設了一個空前絕后的昆曲本科班。當時的昆曲無人問津,處在極其困難落魄的狀態(tài),父親因為有家學的關(guān)系就擔任了該班班主任。周南那時就讀于大學附屬幼兒園,由于大學下班時間和幼兒園放學時間經(jīng)常對不上,父親想了個辦法,每次指派兩個學生去幼兒園接她來旁聽。
父親教的是“度曲課”,即通過拍曲教唱,一方面教曲學理論,一方面教唱念技巧,為下一步的舞臺排演做準備。周南出于好奇好玩,很自然就跟著一起學唱,純粹只是對聽到的聲音和腔調(diào)進行模仿,至于唱的是哪些字、什么意思,一概不知。但小孩的模仿能力很強,很多時候一曲教完,全班最先“學會”的竟然是周南。那時候小周南最喜歡跑到后臺去看班上的大哥哥大姐姐登臺前化妝,她喜歡化妝品油彩的氣味,喜歡樣式特別、顏色好看的服裝,喜歡一閃一閃的頭飾發(fā)簪,在她眼里,昆曲的世界華麗又神奇。
上世紀90年代,昆曲的境況是非常潦倒的,學習者甚少,加之周南年紀又小,所以昆曲圈的許多人都認識她,也算小有名氣,是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們的“團寵”,大大滿足了小孩子的“虛榮心”。當時周南并不清楚什么是昆曲,但是,但凡有相關(guān)的演出活動,她都樂意參加,做父親身后的一只小跟屁蟲。自然而然,昆曲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她也度過了一段“征戰(zhàn)”于各種才藝比賽的青少年時期。
欣賞昆曲需要有比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昆曲從誕生之初就主要流行在文人、士大夫、知識分子的階層,哪怕是在誕生地蘇州,百姓的認知度也比較有限,遠不如評彈曲藝來得普及。周南一直致力于推廣這個相對“冷門”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并以高校課堂作為昆曲普及推廣的平臺基地?!把偶笔撬Y(jié)識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并推廣昆曲的平臺,這個平臺會不定期地組織各種雅趣性的小活動,參加活動的人,會唱曲的唱曲,會器樂的奏樂,會書畫的當場潑墨,相對隨性,有時也會組織小型演出,或者舉辦讀書會。
周南還和幾個閨蜜成立了“姑蘇·雅樂坊”,組織不定期的小型演出,并多次送藝海外,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的魅力。在國外表演,她們會準備雙語的節(jié)目單,把節(jié)目的大致內(nèi)容和意境都翻譯給觀眾;會自帶英語專業(yè)的隊友進行英文主持;會邀請當?shù)赜讶藥兔?,積極和觀眾互動。周南一直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實實在在地讓昆曲“走出去”。
雖然沒有成為戲曲或者民樂工作者,但傳統(tǒng)文化早已融入她的人生觀,賦予她細膩、平和的心態(tài)。在她看來,風雅不是追求空心無魂的儀式感,而是一種漸近自然的精神追求;風雅不是生活的裝飾,而是“情”的抒發(fā)與表達,能讓她更好地看待生活、體驗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