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成辰,張 敏,張春麗,范一宏,毛玉萍
患者女性,83歲,因腹脹伴嘔吐3個月余入院。患者3個月前出現上腹部脹痛,伴有嘔吐、口苦,無發(fā)熱、血便及血尿。體檢:腹稍膨隆,未觸及腫塊,腹部輕壓痛,無反跳痛,叩診呈鼓音,肝腎區(qū)無叩痛。腫瘤標志物CEA 12.5 ng/mL。PET/CT檢查示左上腹小腸腸壁增厚,糖代謝增高,考慮惡性腫瘤伴不全性腸梗阻;盆腹腔多發(fā)結節(jié),糖代謝增高,考慮轉移瘤。臨床診斷:(1)小腸占位伴不全性腸梗阻,小腸惡性腫瘤可能;(2)盆腹腔多發(fā)占位,轉移瘤可能。遂行“腹腔鏡探查+小腸腫瘤切除+盆腔結節(jié)活檢+漿膜腔熱灌注化療術”,術中見上段小腸腫瘤,大小4 cm×4 cm×3 cm,腸系膜及盆腔(子宮及雙側附件、膀胱表面、結直腸系膜及腹膜)可見多發(fā)轉移性結節(jié)病灶。術后患者接受化療,隨訪3個月,生命體征平穩(wěn),未見腫瘤復發(fā)。
病理檢查 眼觀:送檢小腸一段,長20 cm,周徑4 cm,距一端切緣1.5 cm,另一端切緣14.5 cm處見一浸潤潰瘍型腫塊,腫塊大小4 cm×3.3 cm×2 cm,潰瘍大小1.3 cm×1.2 cm,深0.7 cm,腫塊侵及腸壁全層;找到腫塊周圍淋巴結11枚,最大者長徑1.1 cm,腸周淋巴結11枚,最大者長徑0.7 cm。鏡檢:腫瘤組織呈不規(guī)則腺管狀排列,部分融合呈篩狀,由胞界清楚、胞質豐富的透明細胞組成,腫瘤細胞柱狀或類圓形,胞質豐富,淡染、透明(圖1),細胞核卵圓形、多角形,輕~中度異型(圖2),多位于基底部,核分裂象少見。腫瘤細胞巢之間環(huán)繞纖維間隔伴少量以淋巴細胞為主的炎癥細胞浸潤,癌組織浸潤腸壁漿膜與深肌層間的纖維脂肪組織,侵犯腫瘤內神經組織,脈管內見癌栓,未見腫塊周圍及腸周淋巴結轉移。免疫表型:腫瘤細胞CK7(圖3)、Villin、CEA、MUC5AC(圖4)均彌漫陽性,MUC6部分陽性,CK20、CDX-2、CD10、Napsin A、PAX8、TTF-1、Hep-1、ER、PR、MUC2均陰性。MMR表達未見缺失(MLH1、PMS2、MSH6、MSH2均陽性),Ki-67增殖率為20%,p53陽性率為20%。PAS特殊染色陽性。
①②③④
圖1 腫瘤細胞胞質豐富、透明或空泡狀,細胞核多位于基底部 圖2 腫瘤細胞核卵圓形、多角形,輕~中度異型 圖3 腫瘤細胞CK7陽性,EnVision兩步法 圖4 腫瘤細胞MUC5AC陽性,EnVision兩步法
病理診斷:原發(fā)性小腸透明細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CCA)。
討論 CCA通常原發(fā)于腎臟、卵巢、子宮內膜、肺等組織,原發(fā)于結直腸者非常罕見,而原發(fā)于小腸者更為罕見。原發(fā)性結直腸CCA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結直腸腺癌亞型,WHO(2010)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將結直腸CCA歸入傳統(tǒng)結直腸癌其他類型的罕見異源性亞型[1]。而原發(fā)性小腸CCA在WHO(2010)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中未見明確報道,僅闡述有證據表明小腸腺癌亦經歷了結直腸癌相同的腺瘤-腺癌發(fā)展順序[2]。
目前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原發(fā)性結直腸CCA僅有35例[3]。35例原發(fā)性結直腸CCA發(fā)病年齡25~89歲,平均56歲。常發(fā)生于中老年男性,好發(fā)于左半結腸。大多數患者臨床表現為下腹痛、便秘、腹瀉或黑便,通常無特異性。腫瘤常呈潰瘍型或隆起型,易發(fā)生淋巴結、肝、肺等組織器官的轉移[4]。鏡下見腫瘤細胞呈腺管狀或篩狀排列,部分瘤細胞巢中央可見壞死。腫瘤大部分由長柱狀或多邊形的透明細胞組成,細胞核多位于基底部,胞核卵圓形、多角形,部分可見較明顯的核仁[5]。多數文獻報道免疫組化標記結直腸透明細胞腺癌中CEA、Villin、CDX2和CK20均陽性,CK7、MUC5AC陰性,這與在腺瘤及傳統(tǒng)結直腸癌中的結果一致,證實透明細胞腺癌的腸上皮起源[6]。
本例患者腫瘤眼觀和鏡檢表現均與原發(fā)于結直腸的CCA類似。在免疫表型上腫瘤細胞CK7、Villin、MUC5AC和CEA均陽性,CK20、CDX-2、CD10、Napsin A、PAX8和TTF-1均陰性。而原發(fā)于結直腸的CCA中CEA、Villin、CDX2和CK20均陽性,CK7、MUC5AC陰性。這表明在組織學上,盡管小腸與結腸的CCA的形態(tài)學接近,但是小腸CCA卻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本例腫瘤細胞CK20陰性,CK7陽性,這與正常的小腸黏膜(CK20+/CK7-)和結腸CCA(通常CK20+/CK7-)的情況相反。文獻報道小腸腺癌顯示不同的CK7/CK20表達模式,約50%病例表達CK7,40%病例表達CK20,這在鑒別原發(fā)性小腸腺癌與結腸腺癌通過體腔擴散轉移至小腸尤為重要[7]。
一般認為結直腸腺癌的發(fā)生是多步驟累積和涉及多基因改變的過程,近年研究發(fā)現90%的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腺癌中常出現MMR基因突變或因甲基化引起蛋白表達減少[8]。當MMR基因發(fā)生突變,MMR蛋白(MLH1、PMS2、MSH2、MSH6)表達量可出現下降或不表達,對DNA復制過程中發(fā)生的缺失或插入不能校正或糾錯,引起基因組DNA不穩(wěn)定,即產生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最終導致腫瘤的發(fā)生[9]。目前,小腸腺癌與結直腸腺癌的相似度以及發(fā)病分子機制尚未闡明[10]。本例腫瘤細胞MLH1、PMS2、MSH2、MSH6均陽性,提示MMR蛋白表達未見缺失,因此小腸CCA中是否產生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現象,尚有待積累更多病例進行深入研究。
鑒別診斷:(1)普通型小腸腺癌:兩者在組織結構、排列方式及免疫表型上均有很多重疊,但小腸CCA的腫瘤細胞胞質豐富、透明,細胞核卵圓形、多角形,桿狀或長卵圓形核少見,從組織形態(tài)上易與普通小腸腺癌鑒別。(2)結直腸CCA:兩者在組織形態(tài)學上相似,不易區(qū)分,但在免疫表型方面還是有些差異,小腸CCA中CK7、MUC5AC陽性,CK20陽性率不高;而結腸CCA中CK20一般陽性,CK7、MUC5AC陰性。(3)轉移性腎透明細胞癌:腎透明細胞癌呈巢團狀、條索狀排列,且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間質,免疫組化標記CD10、RCCa、PAX8陽性,MUC5AC、Villin一般陰性。(4)轉移性女性生殖道透明細胞癌:女性生殖道透明細胞癌多發(fā)于老年女性,腫瘤細胞多呈管狀、囊狀排列,可有嗜酸性胞質及鞋釘樣細胞,免疫組化標記PAX8、ER、PR陽性,MUC5AC、Villin一般陰性。(5)轉移性肺透明細胞腺癌:在組織結構、排列方式及細胞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但免疫組化標記Napsin A、TTF-1陽性,MUC5AC、Villin一般陰性,可與小腸CCA鑒別。(6)轉移性透明細胞性肝細胞癌:腫瘤細胞胞質雖透明,但細胞核異型性大,且胞質嗜堿性,癌巢中含有豐富的血竇,可見癌細胞內膽栓,免疫組化標記Hep-1、GPC-3、AFP陽性[11]。另外,病理醫(yī)師要重視臨床病史、臨床檢查等信息的采集。同時轉移性腫瘤多位于黏膜層以下,而不存在于黏膜表面,這在肉眼取材與鏡下檢查時需仔細觀察。綜合這些信息可為轉移瘤的鑒別提供診斷線索和依據[12]。
綜上所述,小腸CCA具有獨特的臨床表現和病理學特征,因報道的病例太少,對于小腸CCA分子病理特征、治療方案及預后情況還有待積累更多病例及資料進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