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坤,王 娟,柴 學,朱海青
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 RDD)又稱竇組織細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結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 SHML),于1965年由Destombes[1]首次描述,并在1969年被Rosai和Dorfman認可為獨特的臨床病變[2]。文獻報道43%的病例有結外受累,其中不足5%的病例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臨床罕見[3]。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由于發(fā)病罕見、組織形態(tài)復雜及背景纖維膠原化的影響,極易誤診。本文現(xiàn)報道4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分析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免疫表型、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及預后,并復習相關文獻,旨在提高病理與臨床醫(yī)師對其的認識水平,避免誤診。
1.1 材料 回顧性分析2011~2018年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yī)院診治的4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的臨床病理資料。
1.2 方法 手術切除標本均經(jīng)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guī)脫水,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HE染色,鏡下觀察。免疫組化染色采用SP兩步法。所用一抗S-100、CD68、vimentin、CD1a、EMA、CD3、CD20、κ、λ、IgG4、IgG、BRAF V600E及二抗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IgG4和IgG陽性細胞計算是選擇陽性細胞高度密集的區(qū)域,從3個高倍視野內計算陽性細胞的總數(shù),然后計算出平均值。
2.1 臨床特點 4例RDD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齡31~73歲,平均48.75歲。其中2例為多發(fā)性,2例單發(fā),均為顱內病變,未發(fā)現(xiàn)其他系統(tǒng)有相同病變。MRI檢查示:例1呈等T1、等T2信號,例2呈等T1、略短T2信號,例3稍短T1、稍短T2信號,例4呈等T1、等T2信號;4例增強后均明顯強化,其中例1和例4可見腦膜尾征(圖1)。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嘔吐、視力下降、行走不穩(wěn)等。4例患者均行手術全切或次全切除術,術后隨訪6~93個月,除1例失訪外,均存活,未見復發(fā)或轉移。例1術后4年行2次伽瑪?shù)吨委煔堄嗖∽?,效果良好,病變縮小(表1)。
2.2 病理檢查 眼觀:腫瘤均為實性,切面灰白色,質地韌,部分有包膜。鏡檢:低倍鏡病變區(qū)域呈淡染區(qū)與深染區(qū)組成的“明暗相間”不規(guī)則分布(圖2A)。高倍鏡下,淡染區(qū)為結節(jié)狀分布的組織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細胞呈卵圓形或多邊形,胞界不清,體積偏大,細胞質豐富,淡染或嗜伊紅色,細胞核核型不規(guī)則,空泡狀,核仁可見。有3例細胞質內可見被吞噬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圖2B),其中1例還可見吞噬紅細胞。深染區(qū)主要為大量漿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分化成熟,其中2例可見淋巴濾泡形成。背景均見大量纖維化及膠原化。有1例間質中及細胞胞質內還可見嗜伊紅小體。有1例病變區(qū)與腦組織界面不清,可見病變侵犯腦實質。
2.3 免疫表型 組織細胞表達S-100(圖3A)、CD68、vimentin,不表達CD1a、BRAF V600E。漿細胞表達EMA,淋巴細胞表達CD3、CD20。κ和λ標記,漿細胞均呈陽性,顯示多克隆性。4例均行IgG4(圖3B)、IgG(圖3C)標記,IgG4絕對值分別為48.3個/HPF、25個/HPF、4.6個/HPF、61.7個/HPF,IgG絕對值分別為190個/HPF、110個/HPF、38.3個/HPF、253.3個/HPF,其IgG4/IgG分別為25.4%、22.7%、12%、24.3%,均<40%。
2.4 病理診斷 4例最終診斷為Rosai-Dorfman病。其中2例曾誤診為富于淋巴漿細胞型腦膜瘤。
表1 4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患者的臨床資料
①②A②B③A③B③C
圖1 增強后顯著強化,可見腦膜尾征 圖2 A.低倍鏡示“明暗相間”不規(guī)則分布;B.組織細胞吞噬淋巴細胞、漿細胞 圖3 A.組織細胞S-100陽性;B.IgG4陽性;C.IgG陽性,SP兩步法
RDD是一種罕見的、好發(fā)于年輕人的、伴有非特異性全身癥狀的自限性巨大頸淋巴結病。淋巴結外的RDD通常累及皮膚、鼻旁竇、軟組織、骨、唾液腺及口腔,不足5%的病例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3]。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RDD好發(fā)于40~50歲男性。臨床表現(xiàn)與腫瘤位置有關,通常表現(xiàn)為癲癇、頭痛、神經(jīng)缺陷及癱瘓,罕見的累及鞍上的RDD表現(xiàn)為垂體功能障礙。90%的顱內腫瘤有軟腦膜受累,使得它們在臨床和影像上易與腦膜瘤混淆[4]。本組4例RDD中男女比為1 ∶1,平均年齡48.75歲。臨床表現(xiàn)為頭痛、頭暈、嘔吐、視力下降、行走不穩(wěn),無發(fā)熱、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影像學MRI檢查發(fā)現(xiàn)2例多發(fā),2例單發(fā),T1WI、T2WI呈等信號或短信號,增強后均明顯強化,其中2例可見腦膜尾征,3例診斷為腦膜瘤。另有一些位于腦實質的RDD也有報道,腦實質RDD的臨床和影像特點易與淋巴瘤、肉芽腫、膠質瘤、轉移癌甚至血腫等混淆[5]。最終需要行手術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大體觀與腦膜瘤相似,呈灰白色,質地韌,部分有包膜。鏡下組織形態(tài)與淋巴結RDD病變相似??梢娖瑺罨蚪Y節(jié)狀分布的組織細胞及灶狀分布的淋巴細胞及漿細胞,使其在低倍鏡下顯示出“明暗相間”的組織結構。組織細胞胞界不清,胞質豐富嗜伊紅或淡染,核仁可見。淋巴結RDD的組織細胞內常可見完好成熟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即“伸入運動”,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卻相對少見。本組4例中有3例可見明確的“伸入運動”,仔細尋找易找及。纖維組織增生及膠原化是其另一特點,但大量的纖維組織增生會掩蓋組織細胞的典型形態(tài),造成誤診。借助免疫組化S-100標志物,可以很好地將組織細胞顯示出來,其是RDD組織細胞特異性標志物。另外組織細胞還可表達CD68、vimentin、CD11c、MAC387,不表達CD1a。淋巴細胞表達CD3和CD20,顯示出T細胞和B細胞混合性的淋巴背景,同時κ和λ染色顯示漿細胞呈多克隆性。其中1例顯示病變區(qū)與腦組織界面不清,可見病變侵犯腦實質,與印洪林等[6]報道的病例相似,其與預后是否相關,尚未發(fā)現(xiàn)相關文獻報道,還有待進一步隨訪驗證。
Forest等[7]報道了3例RDD,其中2例首次病理診斷時誤診,1例誤診為炎性假瘤,另1例誤診為神經(jīng)鞘瘤,8年后復發(fā)再次誤診為富于淋巴漿細胞型腦膜瘤。Andriko等[8]報道的11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中首次病理診斷誤診了6例。可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由于發(fā)病罕見、組織形態(tài)復雜及背景纖維膠原化的影響,極易誤診。
表2 與RDD相關鑒別診斷免疫組化標記
在病理診斷工作中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需與以下腫瘤及病變進行鑒別診斷。(1)富于淋巴漿細胞型腦膜瘤: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從臨床及影像上常與腦膜瘤混淆,而病變大體觀與腦膜瘤也十分相似,常與硬膜粘連。由于大量纖維組織增生及膠原化使其掩蓋了組織細胞及“伸入運動”等RDD所特有組織學特點,此時易誤診為富于淋巴漿細胞型腦膜瘤,但通過免疫組化標記S-100、CD68、EMA,有助于鑒別診斷。組織細胞表達S-100、CD68,而腦膜皮細胞表達EMA。在判斷免疫組化標記陽性細胞要特別謹慎,雖然EMA是腦膜瘤特異性標記,但是漿細胞同樣可以表達,此時需要鑒別究竟是腦膜皮細胞陽性還是漿細胞陽性。S-100在腦膜瘤中腦膜皮細胞也可以有灶性甚至成片表達,所以仍需仔細觀察HE染色的鏡下形態(tài),找到RDD組織形態(tài)特點的蛛絲馬跡。我們有2例被誤診,就是由于對RDD中的組織細胞認識不足加上背景大量膠原化的影響,將EMA陽性的漿細胞誤判為EMA陽性的腦膜皮細胞。(2)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其主要組織形態(tài)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及數(shù)量不等嗜酸性粒細胞在病變組織內浸潤。RDD的組織細胞無分葉狀結構及核溝,另外也無像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那樣明顯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雖然免疫組化標記朗格漢斯組織細胞也表達S-100,但是RDD不表達CD1a是其主要鑒別要點。本組有1例病變位于鞍上及額部,鏡下顯示膠原化的背景,成片分布的組織細胞伴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可見少量散在的嗜酸性粒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初診時首先考慮RDD。因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通??梢姶罅渴人嵝粤<毎櫍冶纠∽兘M織細胞的核溝也不明顯,僅將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列為鑒別診斷之一。免疫組化標記組織細胞表達CD1a和S-100,因此結合免疫組化結果最后診斷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梢姰斃矢駶h斯組織細胞增生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不明顯,同時伴有膠原化的背景時,易與RDD混淆。此時免疫組化可協(xié)助診斷。另外曾有報道稱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存在BRAF V600E突變,而RDD尚未發(fā)現(xiàn)有此突變,所以對于形態(tài)及免疫組化標記不太明確的病變組織可行基因檢測以鑒別兩者[9]。但最近有報道指出RDD也存在BRAF V600E突變[10]。本組4例RDD進行了BRAF V600E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均顯示陰性。所以對于這兩類同屬于組織細胞增生性病變是否有相同的BRAF基因突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3)顱內漿細胞瘤:漿細胞瘤缺乏結節(jié)狀分布的組織細胞,RDD的漿細胞是多克隆,漿細胞瘤的漿細胞是單克隆,標記κ和λ可鑒別兩者。(4)顱內漿細胞性肉芽腫:其是與腦膜相關的良性炎性病變,伴有纖維化,漿細胞是多克隆的,背景呈混合性的炎癥細胞浸潤,缺乏S-100陽性的組織細胞及“伸入運動”。(5)IgG4相關性肥厚性硬腦膜炎: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IgG4相關性疾病(IgG4-RD)累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鏡下表現(xiàn)為致密淋巴漿細胞浸潤、明顯纖維化及閉塞性靜脈炎,血清IgG4、IgG升高。免疫組化顯示IgG4陽性漿細胞>10個/HPF,IgG4/IgG>40%,無S-100陽性的組織細胞(表2)。
由于RDD和IgG4-RD中均存在較多漿細胞,故兩者間是否存在相關性引起大家的關注。Liu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RDD中IgG4陽性的漿細胞數(shù)量以及IgG4/IgG的比例均低于IgG4-RD,沒有明確證據(jù)表明兩者之間有相同的發(fā)病機制。本組4例中有3例IgG4陽性漿細胞>10個/HPF,但IgG4/IgG的比例均小于40%,低于IgG4-RD中IgG4/IgG比例的診斷標準[12]。但陶娟等[13]報道1例腦膜RDD伴有IgG4陽性漿細胞增多,其IgG4陽性細胞數(shù)及IgG4/IgG比例均達到IgG4-RD的標準,并且在IgG4-RD病理診斷共識[12]中也提到IgG4陽性漿細胞增多可出現(xiàn)在RDD中。這兩種疾病是否屬于同一疾病譜系,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前RDD尚無有效的預防及規(guī)范化治療方案。手術切除是RDD的首選治療,盡量徹底清除病變,以減少復發(fā)的危險。對于手術無法全部切除或者復發(fā)的病例,術后可以行輔助治療,如放療、激素治療及化療,但療效仍不確定[14]。本組4例患者,僅1例單發(fā)病變行全切除術,其余因病變的多發(fā)性或部位的原因均行部分切除術。1例多發(fā)性患者術后4年行2次伽瑪?shù)斗派渲委?,病變縮小。本組除1例失訪外,其余3例均未出現(xiàn)復發(fā)及轉移。雖然RDD生物學行為是良性的,預后良好,但也曾有位于腦干的致命性RDD報道,患者死于呼吸抑制[15]。
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RDD因其臨床罕見,術前常被誤診為腦膜瘤,而其病理組織學形態(tài)又易與其他腫瘤混淆。因此,要提高對此類病變的認識及診斷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