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摘要] 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和未出現足部潰瘍的糖尿病患者其肌電圖檢查腓神經傳導速度的差異及影響因素。 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該院10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50例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為觀察組,另50例糖尿病但未出現足部潰瘍的患者為對照組,對比其腓神經傳導速度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結果 觀察組的腓神經傳導速度慢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在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血紅蛋白、白蛋白、踝肱指數(ABI)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糖尿病患者出現足部潰瘍的主要因素是周圍神經出現病變,導致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因素有血糖控制程度不好、胰島功能較差、貧血等。因此,要想預防或改善糖尿病足潰瘍,就要控制好血糖指標,增強患者的胰島功能。
[關鍵詞] 糖尿病足;肌電圖;腓神經;傳導速度;差異
[中圖分類號] R587.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20)01(b)-001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cr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 and 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foot ulcer.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100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9 in the hospital. Among them, 50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ulcers we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50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but no foot ulcers were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sacr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phrenic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neutrophil ratio, hemoglobin, albumin and sputum index (ABI)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The main cause of foot ulcer in diabetic patients is the peripheral nerve lesions, which lead to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 diabetic patients, such as poor glycemic control, poor islet function, and anemia.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event or improve diabetic foot ulcer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the blood glucose index and enhance the patient's islet function.
[Key words] Diabetic foot; Electromyography; Phrenic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Difference
糖尿病足是因糖尿病神經病變,包括未梢神經感覺障礙、植物神經損害,下肢血管或皮膚微血管病變以及細菌感染等所導致的足部出現疼痛、潰瘍等現象的一種疾病,是糖尿病各種并發(fā)癥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糖尿病足一般多發(fā)于患病時日長久的糖尿病患者,若控制不當則具有極高的致殘率。有數據顯示,我國的糖尿病足患者發(fā)病率在8.1%,致殘率為5.1%,致死率則高達14.4%[1]。這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造成巨大威脅,并給患者及其家屬帶來心理與經濟生的雙重負擔。對于糖尿病足患者要做到早發(fā)現、早治療,提前進行防控。肌電圖能清晰的顯示神經功能狀況,同時腓神經又是常用的糖尿病足患者檢查神經,其神經傳導速度是判斷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程度的重要指標[2]。因此,該次研究通過對2016年1月—2019年1月該院100例糖尿病患者的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和未見足部潰瘍的糖尿病患者其肌電圖腓神經的傳導速度差異,并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為糖尿病足的防治做指導依據。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按其是否發(fā)生糖尿病足潰瘍分為兩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25:25,年齡范圍在36~85歲,平均(60.25±1.39)歲,病程時間為2~28年,平均病程時間為(14.35±3.12)年;對照組患者的男女比例為,年齡范圍在37~86歲,平均(61.07±1.45)歲,病程時間為1.5~29年,平均病程時間為(14.33±3.09)年;所選患者均由臨床確診為糖尿病。且在病程上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了同意書。
1.2? 方法
1.2.1? 實驗室檢查? 兩組患者均采集靜脈血,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進行檢測。檢測內容包括: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血紅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糖化血紅蛋白、超敏C反應蛋白、入院后第1次空腹血糖、空腹C肽。
1.2.2? 肌電圖檢查? 采用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對患者進行雙下肢肌電圖檢查,記錄雙側腓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取左右兩側可引出的最低值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實驗室及肌電圖檢查結果。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組數據經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空腹血糖、C肽、TC、TG、HDL、LDL、VLDL,C反應蛋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高于對照組,血紅蛋白、白蛋白水平、踝肱指數(ABI)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的SCV、MCV均慢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以高血糖為主要特點的全身代謝性疾病,發(fā)病后會累及患者身體多個器官及組織,并發(fā)癥較多[3]。糖尿病主對患者的眼、腎及心腦血管、末梢神經等造成慢性損害,會導致其出現各種功能障礙,其中糖尿病足潰瘍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肢體損害之一。糖尿病足潰瘍主要由糖尿病的神經病變導致,也有末梢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感染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糖尿病足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在我國各三甲醫(yī)院的數據統(tǒng)計中,因糖尿病足無法控制而必須截肢的人數占所有非創(chuàng)傷性截肢例數的1/2以上[4-5]。由此可見糖尿病足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身體健康,還會給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同時糖尿病足潰瘍病程長,易復發(fā),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佳,長期使用抗感染藥物還能給患者的身體造成進一步傷害并增加其經濟壓力。該次研究期望通過對兩組患者的生化指標、肌電圖檢查等結果進行分析,找到觀察組比對照組更易出現糖尿病足潰瘍的原因,為日后的預防及治療找到依托根據。
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SCV、MCV均慢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患者的SCV均慢于MCV,說明感覺神經損壞程度高于運動神經損壞。這說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導致患者出現足部潰瘍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中有九成以上為感覺神經病變,該類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是末端肢體手、襪套樣感覺障礙甚至感覺消失[6-7]。該次研究結果與其相似。觀察組患者的ABI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證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下肢供血較差;觀察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高于對照組患者,說明糖尿病足潰瘍患者體內出現炎癥、感染的風險更高;觀察組患者的血紅蛋白、白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糖尿病足患者的營養(yǎng)水平更差。
綜上所述,糖尿病足潰瘍患者的腓神經傳導速度與其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比例、血紅蛋白、白蛋白等指標均有相關性。因此,要想有效預防和治療糖尿病足潰瘍,就需嚴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積極進行抗感染治療,補充優(yōu)質營養(yǎng),改善患者的貧血、低蛋白血癥等癥狀,同時保護好患者的胰島功能,并囑其定期做肌電圖檢查,監(jiān)測腓神經的傳導功能是否異常。
[參考文獻]
[1]? Jiang Y,Wang X,Xia L,et al. A cohort study of diabetic pa- tients and diabetic foot ulceration patients in China[J]. Wound Repair Regen,2015,23(2):222-230.
[2]? 周曉生,曲惠青,鹿樹軍,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與神經傳導速度的相關性[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8,28(36):109-114.
[3]? 劉婷,張浩.神經肌電圖診斷糖尿病患者早期周圍神經病變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8,15(5):59-62.
[4]? 鄭彩鳳.肌電圖在糖尿病神經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8,9(16):44-46.
[5]? 嚴拱榕.神經肌電圖對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評估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8,37(20):65-67.
[6]? 余敏,姜嘟嘟,黃春紅,等.神經肌電圖聯合體感誘發(fā)電位在糖尿病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評估中的應用[J].神經病學與神經康復學雜志,2018,14(2):86-92.
[7]? 孫莉,鄧大同,陳明衛(wèi).糖尿病足患者腓神經傳導速度及相關因素分析[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52(5):736-739.
(收稿日期: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