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慧,杜玉薪,李 玲,付曉瑞,孫振昌,張明智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科 鄭州 450052
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來源于表達CXCL13、CD10和PD-1的T濾泡輔助細胞,具有獨特的臨床和病理特征,占外周T細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PTCL)的15%~20%,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2%[1-2]。目前研究[2]提示EBV感染的B細胞可呈遞EBV蛋白,進而刺激相應T細胞惡性轉化, 與AITL的發(fā)病高度相關。AITL患者多有免疫功能激活及缺陷并存,溶血性貧血、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類風濕因子和抗血管平滑肌抗體的存在, 證實AITL與自身免疫異常有關[3]。研究[2-4]報道AITL患者的5 a總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低于40%,5 a無進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大約20%。國際預后指數(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和PTCL預后指數(prognostic index for 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IT)是目前常用的兩種非霍奇金淋巴瘤預后評估指標。然而,對于IPI和PIT評分在AITL的應用仍然存在爭議。在一系列回顧性分析中,一些臨床特征被認為是AITL的重要預后影響因素,如血漿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 貧血、血小板減少和超過1個結外部位或骨髓受累等[2,5-6]。我們回顧性分析了68例AITL患者的臨床特征并探討其預后影響因素。
1.1研究對象收集2012 年9 月至2017年7 月在我院就診的具有完整病理資料、獲持續(xù)隨訪的AITL患者68例,均經本院病理科醫(yī)師審核活檢組織標本并明確診斷,均行影像學及骨髓學檢查以準確分期。
1.2治療方案及療效評價37例采用以蒽環(huán)類藥物為主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 其中CHOP方案(環(huán)磷酰胺、表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32例,CHOPE(環(huán)磷酰胺、表柔比星、長春新堿、潑尼松、依托泊苷)方案5例。31例采用不含蒽環(huán)類藥物的、以吉西他濱和鉑類藥物為基礎的GDPT方案(吉西他濱、順鉑、地塞米松、沙利度胺)。對39例復發(fā)難治患者的治療還包括ESHAP、GEMOX、EPOCH等方案。2 例接受了2 次和4次二線化療達到完全緩解后進行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每2周期評價1次療效。按照國際淋巴瘤療效評價標準,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和進展(PD);客觀有效率(ORR)=(CR+PR)例數/總病例數×100%。
1.3觀察指標所有患者治療前均進行血液學、影像學及骨髓穿刺檢查。收集患者基本資料(性別和年齡),體能狀態(tài)評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score,ECOG評分) ;實驗室生化檢查指標有血小板計數、血紅蛋白水平、血清乳酸脫氫酶(LDH) 水平、血漿β2 微球蛋白和白蛋白含量;治療前病情評估包括Ann Arbor分期、IPI及PIT評分。
1.4隨訪所有患者隨訪至2018 年9 月。隨訪時間2~58個月。OS時間指從疾病確診至患者因為任何原因死亡或隨訪截止日期的時間。PFS時間為從治療開始至出現(xiàn)疾病進展或任何原因導致死亡或隨訪截止日期的時間。
1.5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生存曲線并行l(wèi)og-rank檢驗,使用Cox回歸模型篩選預后影響因素,檢驗水準α=0.05。
2.1臨床特征患者男46例,女22例;年齡33~85歲,≥60歲39例(57.4%)。初診時Ann Arbor 分期Ⅰ~Ⅱ期6例,Ⅲ~Ⅳ期62例(91.2%);ECOG 評分≤1分41例,>1分27 例;出現(xiàn)B癥狀41例(60.3%),出現(xiàn)皮疹/瘙癢20例(29.4%)。血清LDH 水平升高40例(58.8%),血漿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4.0 mg/L)31例(45.6%),白蛋白含量降低(<35 g/L)24例(35.3%),血小板減少(<150×109個/L)20例(29.4%),貧血(血紅蛋白<120 g/L)30例(44.1%)。48例(70.6%)IPI評分>2分,38例(55.9%) PIT評分>2分。68例中,整體治療后ORR達75.2%,其中CR率為25.8%,PR率為49.4%。
2.2不同臨床特征患者生存曲線的比較見表1。年齡≥60歲、有皮疹/瘙癢、血漿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ECOG 評分≤1分、IPI評分>2分和PIT評分>2分的患者預后較差,中位生存期較短(P<0.05)。
2.3AITL預后影響因素的分析根據2.2分析結果及臨床經驗,我們納入患者年齡(≥60歲為1,<60歲為2)、皮疹/瘙癢(無為1,有為2)、β2微球蛋白含量(正常為1,升高為2)、ECOG 評分(≤1為1,>1為2)、IPI評分和PIT評分(≤2為1,>2為2),進行Cox分析。結果(表2、3)顯示,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出現(xiàn)皮疹/瘙癢、ECOG>1分是OS的危險因素;年齡≥60歲和ECOG>1分是PFS的危險因素。
表1 不同臨床特征患者生存曲線的比較
表3 PFS影響因素的Cox 回歸分析結果
AITL是外周T 細胞淋巴瘤獨特的亞型,具有高侵襲性。本組結果顯示,AITL好發(fā)于老年男性,大多數AITL患者就診時被診斷為晚期 (Ⅲ~Ⅳ期);發(fā)熱、全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膚損傷、貧血等是常見的表現(xiàn),與以往文獻報道相似[2,7-8]。
盡管IPI評分和PIT評分常被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預后危險度分層,但由于AITL獨特的病理及臨床特征,這兩種評分對于AITL的應用仍有爭議,目前仍然沒有統(tǒng)一的AITL預后分層指標。對AITL 患者治療前進行準確的預后危險度分層,可以對治療方案及劑量的選擇提供理論依據,從而避免過度治療及治療不足帶來的不良后果。在本研究中,IPI及PIT評分系統(tǒng)中的LDH升高、Ann Arbor分期對AITL患者OS和PFS的影響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Mourad等和Federico等[2,7]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漿β2微球蛋白含量升高、有皮疹/瘙癢、ECOG評分>1和年齡≥60歲是AITL的預后危險因素,而血漿β2微球蛋白含量和有無皮疹/瘙癢并不是傳統(tǒng)IPI或PIT評分系統(tǒng)中的指標。
迄今為止,AITL的一線治療沒有統(tǒng)一的方案,目前臨床上仍以蒽環(huán)類為主的CHOP 或類CHOP方案為其治療首選, 但這些方案的治療結果令人失望[9]。Mourad等[2]研究發(fā)現(xiàn),CHOP 或CHOP類方案治療后,46%的AITL患者可達到CR,但其中42%出現(xiàn)疾病進展或復發(fā),說明CHOP 或類CHOP方案治療AITL具有高緩解率、高復發(fā)率的特點。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10]對比了GDPT與標準CHOP方案治療新診斷的103例PTCL(含23例AITL)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GDPT方案的ORR,2 a PFS率和OS率均優(yōu)于CHOP。本研究68例AITL中,采用GDPT方案治療的患者PFS和OS時間均長于CHOP/CHOPE組, 預后更好, 可考慮為AITL的一線治療方案。
由于AITL的病理及細胞起源特點,患者通常伴有免疫功能異常,而且AITL好發(fā)于老年人,所以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高,患者往往很難耐受高劑量化療。雖然免疫調節(jié)藥物、抗血管生成藥物和靶向治療能有效改善AITL的存活率[11-14],但上述研究的樣本量少,還缺乏大規(guī)模的臨床研究加以驗證。中山大學團隊[6]發(fā)現(xiàn),接受環(huán)孢素和潑尼松免疫抑制劑聯(lián)合治療的AITL患者,其生存狀況不劣于單純化療的患者,且不良反應較少,患者耐受性較好。Gottardi等[15]報道,1例行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復發(fā)的AITL患者,經單藥沙利度胺(200 mg/d) 治療后獲得了6個月的CR。這些研究提示,當AITL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異常時,單純化療可能無法獲益,免疫調節(jié)劑的加入可能可以提高患者耐受性及生存獲益,但其明確療效尚需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IPI及PIT 評分目前仍可作為AITL預后判斷的重要指標,而有無皮疹/瘙癢癥狀、血漿β2微球蛋白含量也可作為預后判定的補充。本研究資料為回顧性單中心研究,樣本量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還需要通過大樣本、多中心、前瞻性的臨床試驗研究,更深入地了解AITL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因素,完善預后分層模型,為AITL的治療選擇和預后評估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