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欣瀅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2019年3月30日晚7點,筆者一行六人從成都出發(fā)前往阿壩州古羌城。在晚上十點多路過了汶川縣,十一年后的汶川,一幢幢高樓聳立,即使是夜間燈火也依舊通明,完全看不到地震后的創(chuàng)傷。
筆者一路沿江而行,雖然窗外是淅淅瀝瀝的小雨,但是岷江湍急的流水聲已經侵入我們的大腦。在十點半左右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堵車,兩輛救護車從身旁疾馳而過,顯然是前方發(fā)生了車禍。我們在車上等了很久很久,前后兩輛大貨車都已經熄滅了車燈,感覺司機師傅們已經做好了在車上過夜的準備。同行的老師看到這種情況,直接向前方探路了,我們跟在幾輛小客車的后面,順著山旁的小路向前摸索而行。彎彎繞繞,行走了近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終于在夜間零點多鐘抵達了目的地。
早晨的阿壩州空氣清新,遠處的雪山被云霧籠罩,感覺山峰已經近在眼前。八點多我們來到了古羌城觀看“開城儀式”。古羌城是在08年地震后重建的,阿壩州羌族所有的傳承人基本上也就集中在這里了。
羌族人民以太陽為榮,每天早晨都會迎接朝陽。羌族朋友們手舉紅色絲綢,用最高禮節(jié)歡迎遠方的朋友。他們稱此為“開城儀式”。
羌族沒有文字,只有代代相傳的語言,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方言,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稱為口碑文化。城墻上的圖畫是羌族人民生活場景的寫照。
羌繡是羌族人民的代表性象征。古羌城內有很多嬢嬢都在做手工刺繡。在羌族服飾中,圖案豐富多彩,有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無一不展示著羌民族的自然崇尚和宗教信仰。上圖即“云云鞋”是羌族人在喜慶節(jié)日里穿的自制布鞋,鞋型貌似小船。鞋尖微翹,鞋底較厚,鞋幫上繡有彩色云紋和杜鵑花紋樣,故有“云云鞋”之稱。象征著腳踏祥云,逢兇化吉,行走如飛的愿望。[4]
羌族女人的右胸前都有一個銀制盾牌狀的飾品。嬢嬢們告訴我們在古代羌族有位女英雄,這個飾品相當于是她的盾牌,可以抵御敵人的進攻。
羌族信仰尤以白石地位最高,其房檐上便有擺放的白石。羌族是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的民族,其中作為古老的羌民族遺留下來的宗教文化現(xiàn)象——釋比文化,在其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釋比是羌族人民對其民間巫師的一種稱呼。羌族人民不論是平時的祭祀祈福還是身有疾患時的驅疫逐魔活動,都會請到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釋比進行祭祀主持、誦經請神。
這次我們有幸請到了羌族釋比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肖永慶爺爺。肖爺爺為我們展示了羌族進行釋比活動時的場景。在進行釋比演唱時亦會用羊皮鼓、撥浪鼓、銅镲等樂器進行伴奏,伴奏鼓點隨著演唱內容不斷變化。
隨后我們來到了室外觀看了羌族的莎朗,也叫圓圈舞。羌族的莎朗,是中國羌族獨有的代表性文化,已經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莎朗,原為羌語,也就是跳起來唱起來的意思,也是當?shù)氐那甲迦嗣裆願蕵返闹匾侄沃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