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加裙 張曼曼 胡錦慧 郭云飛,2 陳幼貞
(1 福建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福州 350108) (2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重慶 400715)
前瞻記憶(prospective memory, PM)是指在未來特定時間或者情境下執(zhí)行計劃好的事件或活動的記憶(McDaniel & Scullin, 2010)。例如,路過圖書館記得還書。根據前瞻記憶線索的性質,前瞻記憶可以分為兩種:時間性前瞻記憶和事件性前瞻記憶。本研究關注的是事件性前瞻記憶。
執(zhí)行意向是一種使用“如果情境x 出現(xiàn),那么我就執(zhí)行行為y”(“if-then”)的形式編碼任務的計劃策略(Burkard, Rochat, van der Linden,Gold, & van der Linden, 2014)。相關研究表明執(zhí)行意向無論在實驗室環(huán)境還是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均能夠顯著提高前瞻記憶成績(Cohen & Gollwitzer, 2008;Gollwitzer & Oettingen, 2013)。然而,有研究發(fā)現(xiàn)是否有可利用的認知資源可能會影響執(zhí)行意向的效果。McDaniel, Howard 和Butler(2008)在深入探究執(zhí)行意向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是否能夠促進青年人的前瞻記憶成績時發(fā)現(xiàn),無論在標準認知負荷還是在高認知負荷下執(zhí)行意向均能夠顯著提高前瞻記憶成績。Brandst?tter,Lengfelder 和Gollwitzer(2001)在探究執(zhí)行意向的機制時發(fā)現(xiàn),無論在容易任務條件還是在困難任務條件下,執(zhí)行意向均能夠有效提高前瞻記憶成績。上述兩個研究均認為執(zhí)行意向加強了線索與行為之間的聯(lián)結,促進了前瞻記憶任務的自動化反應。然而,有些研究卻得出不一致的結論。McDaniel 和Scullin(2010)在探究執(zhí)行意向促進前瞻記憶的機制時發(fā)現(xiàn),在高認知負荷條件下執(zhí)行意向組被試的前瞻記憶成績與控制組沒有差異,但顯著低于練習組。因此,他們推測執(zhí)行意向在高認知負荷下會失效,并認為執(zhí)行意向并不能促使被試形成自動化的行為反應。郭云飛、干加裙、張哲、黃婷紅和陳幼貞(2016)探究在不同認知負荷和線索數量條件下執(zhí)行意向和練習促進前瞻記憶效應的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在進行中任務處于高認知負荷和多線索數量(前瞻記憶任務處于高認知負荷)條件下,執(zhí)行意向的前瞻記憶成績顯著低于練習條件。他們認為執(zhí)行意向易受認知負荷的影響,并不能使前瞻記憶反應自動化。
現(xiàn)有研究對執(zhí)行意向是否受認知負荷的影響并沒有一致的觀點,但弄清這一問題是理清執(zhí)行意向促進前瞻記憶加工機制的關鍵?,F(xiàn)有兩個主流理論解釋執(zhí)行意向促進前瞻記憶的機制。監(jiān)控加工的觀點認為執(zhí)行意向能夠提高前瞻記憶任務的重要程度,被試會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用于前瞻記憶任務的保持和搜索,因此提高前瞻記憶成績(Smith, Rogers, McVay, Lopez, & Loft, 2014)。根據監(jiān)控加工的觀點,個體所能利用的認知資源越多,執(zhí)行意向越能促進個體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對任務進行監(jiān)控,任務成績越好。自動化加工的觀點認為執(zhí)行意向促使被試在意向和行為之間產生較為強烈的聯(lián)結,被試在保持和監(jiān)控前瞻記憶任務時并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認知資源,然而當前瞻記憶線索出現(xiàn)時可以引發(fā)對前瞻記憶任務自動化提取(Bugg, Scullin, & McDaniel, 2013;McFarland & Glisky, 2012)。根據自動化加工的觀點,執(zhí)行意向是否影響前瞻記憶成績主要受意向和行為之間聯(lián)結強度的影響,與個體是否有足夠可利用的認知資源無關。多數的研究支持自動化加工的觀點(Bugg et al., 2013; McDaniel et al., 2008;McFarland & Glisky, 2012),然而這可能與執(zhí)行意向所采用的編碼形式有關。在有關執(zhí)行意向對前瞻記憶影響的研究中,多數研究并沒有僅采用“ifthen”形式,而是在此基礎上再加入想象的編碼形式。例如,Chen 等(2015)在探究執(zhí)行意向對前瞻記憶影響的元分析研究中總共納入41 個研究,其中34 個研究均加入了想象的編碼形式。有證據表明想象可能會影響前瞻記憶任務。Meeks 和Marsh(2010)發(fā)現(xiàn)相對于標準條件,想象可以提高非焦點線索條件下前瞻記憶的成績,而且又不會減慢任務的反應速度。Brewer,Knight,Meeks和Marsh(2011)認為想象提高任務成績主要因為想象促使被試提前更好更細致地熟悉環(huán)境,加強線索和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結,提高任務的提取速度并減少認知資源消耗。根據上述研究,我們無法判斷執(zhí)行意向促進前瞻記憶的效應是因“if-then”形式的使用還是想象形式的加入。因此,本研究把執(zhí)行意向的標準形式(“if-then”)和“if-then”加想象的混合編碼所產生的效應進行直接比較,以探究執(zhí)行意向是否能夠使被試產生自動化的行為反應以及“if-then”形式和想象各自的作用。鑒于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想象本身對前瞻記憶的促進作用并不額外消耗認知資源,我們假設相比于標準編碼,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混合編碼的前瞻記憶成績依次提高,但是進行中任務成績均沒有降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同時面臨多種多樣的刺激,但是目前多數研究所采用的進行中任務均為單刺激呈現(xiàn)。為了更好地模擬真實環(huán)境,本研究采用多刺激呈現(xiàn)方式呈現(xiàn)任務,這樣可以更好地提高實驗的生態(tài)效度。在探究執(zhí)行意向促進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方面,眼動技術因其可以更細微地反映認知加工的整個過程而更具有優(yōu)勢(閆國利等,2013)。一些研究已經采用眼動技術探究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他們均采用注視點數量(number of fixations, 注視點落在興趣區(qū)中的次數)、首次注視時間(first fixation duration,注視點首次落在興趣區(qū)內持續(xù)時間的長度,眼跳后結束)和總注視時間(total fixation duration, 注視點在興趣區(qū)內停留時間的總和)作為眼動指標,其中注視點數量主要反映了被試更傾向于選擇什么樣的刺激進行加工,首次注視點數量可以反映被試在任務加工前期的加工程度,總注視時間聯(lián)合首次注視時間可以反映任務總體加工程度和任務后期的加工程度(陳思佚, 周仁來, 2010; 郭云飛, 辛聰, 干加裙, 陳幼貞, 2017)。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上述指標深入探究兩種不同形式的執(zhí)行意向編碼影響前瞻記憶的加工機制是否存在差異。如果存在,其不同之處具體是什么。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研究計劃聯(lián)合使用眼動技術和多刺激呈現(xiàn)方式。一方面,多刺激呈現(xiàn)提高了本研究的生態(tài)效度;另一方面,相比于傳統(tǒng)通過反應時來間接推斷個體的注意資源投入的變化情況而言,本研究采用眼動技術可以更全面反映被試在多刺激搜索過程中更傾向于對什么刺激進行加工,以及對任務整體和任務不同階段的加工程度如何。這樣可以更全面、更細微、更真實地反映不同執(zhí)行意向編碼形式影響前瞻記憶加工機制的差異。
70 名大學生,年齡18~28 歲。分成三組,其中標準編碼組25 人(男10 人),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組23 人(男8 人),混合編碼組22 人(男8 人)。所有被試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且均未參加過類似實驗。
采用加拿大SR Research 公司研制的Eyelink-2000 非接觸眼動儀,采樣頻率定為1000 Hz。采用眼動儀自帶的Experiment Builder 軟件進行編程。用來呈現(xiàn)任務材料的被試機顯示設備為一臺19 寸純平彩色顯示器,分辨率為1024×768 像素,屏幕刷新頻率為120 Hz,屏幕距眼睛的水平直線距離為80 cm。每個字母大小約為2 cm×2 cm,視角約為1.43°。要求被試根據屏幕上呈現(xiàn)的刺激進行判斷,使用游戲手柄上的三個鍵確定自己的選擇。
采用3(編碼方式:標準編碼、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混合編碼)×2(認知負荷:高、低)的混合設計,其中編碼方式為被試間設計,認知負荷為被試內設計。
實驗材料為26 個英文大寫字母,前瞻記憶線索為字母Q 和M,進行中任務刺激從其它24 個字母中隨機選取,字體顏色為黑色,背景為白色。
進行中任務為視覺搜索任務,即先呈現(xiàn)一個靶線索,之后消失并呈現(xiàn)4 個字母,分別位于屏幕坐標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需要判斷這四個字母中是否含有先前呈現(xiàn)的靶線索。如果含有按A 鍵,如果沒有按B 鍵。前瞻記憶任務為遇到字母Q 或M 中的任意一個按C 鍵,但三種編碼條件下的前瞻記憶任務指導語呈現(xiàn)形式稍有差異。
標準編碼用標準形式呈現(xiàn)前瞻記憶任務指導語:在視覺搜索任務中可能會出現(xiàn)前瞻記憶任務,其具體要求為遇到字母Q 或M,這時候不用進行上述是否含有靶線索的判斷,直接按C 鍵即可。
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就是單純用“if-then”的形式呈現(xiàn)前瞻記憶任務:在視覺搜索任務中可能會出現(xiàn)前瞻記憶任務,這時候不用進行上述是否含有靶線索的判斷,直接對前瞻記憶任務進行反應即可。前瞻記憶任務具體為:如果遇到字母Q 或M,就直接按C 鍵。
混合編碼也采用“if-then”形式呈現(xiàn)前瞻記憶任務,待被試理解后要求他們想象在執(zhí)行視覺搜索任務中遇到字母Q 或M,同時按了C 鍵,想象持續(xù)30 秒。
正式實驗包含400 個刺激,刺激類型可分為四種,其中進行中任務刺激有兩種:僅靶線索(180 個)、既沒有靶線索也沒有前瞻記憶線索(干擾刺激,180 個);前瞻記憶任務刺激有兩種:僅前瞻記憶線索(20 個,以下簡稱僅PM)、既有靶線索也有前瞻記憶線索(20 個,以下簡稱PM 加靶線索)。
低認知負荷條件下被試僅執(zhí)行進行中任務和前瞻記憶任務;高認知負荷條件下被試除了執(zhí)行低認知負荷下所要求的任務外,與此同時還會用手機以4 秒/次的速度播放隨機數字(范圍在0 到9),要求被試對實驗開始聽到的第一個數字不作反應,從第二個數字開始和前一個數字相加,并大聲讀出結果,主試隨即記錄下來。
實驗開始先呈現(xiàn)指導語,待被試完全理解要求后進入9 點校準程序。然后,被試進行40 個進行中任務的練習。刺激開始先進行漂移校準,之后在屏幕正中央呈現(xiàn)“+”注視點(500 ms),待其消失再在屏幕正中央呈現(xiàn)靶線索(1000 ms),之后消失并在屏幕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個方位同時呈現(xiàn)四個字母(最多4000 ms,按鍵后消失),要求被試既快又準確地作出判斷。具體實驗流程見圖1。練習結束后進入正式實驗,共包含400 個刺激,其中含有前瞻記憶線索40 個,兩兩之間至少間隔8 個進行中任務。所有實驗刺激平均分成兩部分:低認知負荷部分和高認知負荷部分。為平衡順序效應,一半被試先進行低認知負荷部分,再進行高認知負荷部分,另一半則相反。實驗結束后詢問被試前瞻記憶任務具體是什么,以確認其是否還記得。
圖 1 實驗流程示意圖
本研究對進行中任務均采用3(編碼方式:標準編碼、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混合編碼)×2(認知負荷:高、低)×2(刺激類型:僅靶刺激、干擾刺激)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對前瞻記憶任務均采用3(編碼方式:標準編碼、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混合編碼)×2(認知負荷:高、低)×2(刺激類型:僅PM、PM 加靶線索)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剔除實驗結束后不記得前瞻記憶任務被試的數據以及進行中任務在2.5 個標準差以上或者以下的數據,最終得到有效被試如下:標準編碼組20 人、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組19 人和混合編碼組19 人。選定反應階段4 個字母所在區(qū)域作為興趣區(qū),每個興趣區(qū)面積為2 cm×2 cm。采用SR Research 公司開發(fā)的數據處理軟件Data Viewer 導出記錄的眼動數據,具體根據沈德立等(2010)所采用的部分標準對數據進行篩選:(1)追蹤丟失;(2)平均數大于2.5 個標準差。總共剔除無效數據占總數據的5.38%。剩余有效數據采用SPSS 軟件分析。
3.1.1 進行中任務成績
對進行中任務正確率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 (1, 55)=255.76,p <0.001,η=0.82,低認知負荷高于高認知負荷;其余均不顯著,ps>0.05。
對進行中任務反應時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6.44,p<0.05,η=0.10,低認知負荷快于高認知負荷;刺激類型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16.01,p< 0.001,η=0.23,僅靶刺激快于干擾刺激;編碼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2, 55)=3.78,p<0.05,η=0.12,混合編碼高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其余均不顯著,ps>0.05。
3.1.2 前瞻記憶任務成績
任務反應正確率見表1。對前瞻記憶任務正確率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77.52,p<0.001,η=0.59,低認知負荷高于高認知負荷;刺激類型主效應顯著,F(xiàn)(1,55)=6.80,p<0.05,η=0.11,僅PM 條件高于PM 加靶線索條件;編碼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2,55)=14.46,p<0.001,η=0.35,標準編碼低于僅執(zhí)行意向條件編碼,而兩者又均顯著低于混合編碼;認知負荷和編碼方式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55)=5.51,p<0.01,η=0.17,簡單效應檢驗結果顯示在低認知負荷下,標準編碼低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而兩者又均低于混合編碼,ps<0.05,在三種編碼條件下,低認知負荷均高于高認知負荷,ps<0.01;其余均不顯著,ps>0.05。
表 1 不同編碼方式在不同認知負荷條件下的任務成績
對前瞻記憶任務反應時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25.23,p<0.001,η=0.31,高認知負荷慢于低認知負荷;刺激類型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27.05,p<0.001,η=0.33,僅PM 慢于PM 加靶線索;其余均不顯著,ps>0.05。
3.1.3 高認知負荷下的加法運算成績
對加法運算正確率進行3(編碼方式:標準編碼、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混合編碼)×4(刺激類型:僅靶線索、僅PM、PM 加靶線索、干擾刺激)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編碼方式和刺激類型的主效應以及兩者的交互效應均不顯著,ps>0.05。
3.2.1 注視點數量
注視點數量見表2。對進行中任務的注視點數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30.49,p<0.001,η=0.36,低認知負荷多于高認知負荷;編碼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2,55)=4.04,p <0.05,η=0.13,混合編碼多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編碼方式與認知負荷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 55)=3.32,p<0.05,η=0.11,簡單效應檢驗結果顯示低認知負荷下混合編碼多于標準編碼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ps<0.05,在三種編碼條件下,低認知負荷均多于高認知負荷,ps<0.05;其余均不顯著,ps>0.05。
表 2 不同編碼方式在不同認知負荷條件下的注視點數量
對前瞻記憶任務的注視點數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刺激類型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5.38,p<0.05,η=0.09,PM 加靶線索多于僅PM;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49.03,p<0.001,η=0.47,低負荷多于高負荷;編碼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2, 55)=3.21,p<0.05,η=0.10,混合編碼高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其余均不顯著,ps>0.05。
3.2.2 首次注視時間
對進行中任務的首次注視時間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23.58,p<0.001,η=0.30,低認知負荷長于高認知負荷;其余均不顯著,ps>0.05。
對前瞻記憶任務的首次注視時間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16.79,p<0.001,η=0.23,低認知負荷長于高認知負荷;其余均不顯著,ps>0.05。
3.2.3 總注視時間
對進行中任務的總注視時間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編碼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2, 55)=4.56,p<0.05,η=0.14,混合編碼長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其余均不顯著,ps>0.05。
對前瞻記憶任務的總注視時間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編碼方式主效應顯著,F(xiàn)(2, 55)=3.23,p<0.05,η=0.10,混合編碼長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認知負荷主效應顯著,F(xiàn)(1, 55)=17.97,p<0.001,η=0.25,低認知負荷長于高認知負荷;編碼方式和認知負荷交互作用顯著,F(xiàn)(2, 55)=3.30,p<0.05,η=0.11,簡單效應檢驗結果顯示在低認知負荷下,混合編碼長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ps<0.05,在標準編碼和混合編碼條件下,低認知負荷長于高認知負荷,ps<0.05;其余均不顯著,ps>0.05。
本研究前瞻記憶任務正確率的結果顯示在低認知負荷條件下,混合編碼的前瞻記憶成績好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而兩者均顯著好于標準編碼,而在高認知負荷下,三種編碼條件下的前瞻記憶成績無差異,說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混合編碼只有在低認知負荷下的效果才較好。研究結果驗證了前人研究結果(郭云飛等, 2016; McDaniel &Scullin, 2010)。然而,部分研究卻發(fā)現(xiàn)即使在高認知負荷條件下,執(zhí)行意向仍然能夠提高前瞻記憶成績(Chen et al., 2015; McDaniel et al., 2008),與本研究結果相悖。對上述研究數據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McDaniel 和Scullin(2010)、郭云飛等(2016)以及本研究在高認知負荷下執(zhí)行意向組的成績在0.29 至0.56 之間,然而Chen 等(2015)和McDaniel 等(2008)的研究在同等條件下的前瞻記憶成績均超過0.93。Chen 等以及McDaniel 等的研究即使在高認知負荷條件下的成績仍然相當高,說明它們對認知負荷操控并不充分,導致在高認知負荷下認知資源仍然充足,從而出現(xiàn)天花板效應,導致認知負荷操縱失敗,因而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
對進行中任務反應時的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低認知負荷條件下,混合編碼的進行中任務反應速度顯著慢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說明在低認知負荷下,混合編碼雖然提高了前瞻記憶成績,但卻是以犧牲進行中任務的反應速度為前提,顯示出監(jiān)控加工的證據;而在低認知負荷條件下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的成績也好于標準編碼,但兩者的進行中任務反應速度卻無差異,說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對前瞻記憶成績的促進并不需要占用更多的認知資源,顯示出自動化加工的證據。以上任務成績整體指標說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混合編碼的加工機制不同。
對注視點數量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低認知負荷下,混合編碼的注視點數量顯著多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而在高認知負荷下混合編碼的注視點數量與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均無差異,說明混合編碼僅在低認知負荷下才對任務刺激進行更多的監(jiān)控搜索。然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無論在何種條件下注視點數量與標準條件均無差異,說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的被試并不對任務刺激進行過多搜索。對注視時間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三種編碼的第一注視時間在兩種認知負荷下均無差異,然而混合編碼條件下對進行中任務和前瞻記憶任務的總注視時間均長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和標準編碼。閆國利等(2013)認為第一注視時間代表對任務的前期加工,而總注視時間可以作為對任務后期加工的指標。根據閆國利等人的觀點,本研究注視時間的結果說明混合編碼條件下的被試在對任務刺激的前期加工并不多,然而對任務刺激的后期加工明顯增多。聯(lián)合注視點的數據可以說明混合編碼的被試對任務過多的搜索監(jiān)控主要發(fā)生在任務加工后期。然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的注視時間在前期加工階段和后期加工階段均沒有顯著增加,進一步說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的被試并沒有對任務進行更深一步地加工。以上眼動指標總體說明混合編碼對任務進行更多的監(jiān)控,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則沒有投入更多注意資源。因此,眼動數據說明相比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含有想象成分的混合編碼促使被試對任務投入更多注意。
在低認知負荷下,相比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混合編碼的被試為什么會對任務投入更多注意呢?采用“if-then”形式的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促進了前瞻記憶的自動化加工,而采用“if-then”加想象的混合編碼則出現(xiàn)大量監(jiān)控加工的證據,說明想象的加入促使被試對任務進行搜索監(jiān)控,從而顯著提高了前瞻記憶成績。然而,有研究對單純采用想象的指導語與標準形式的指導語的效應進行對比,結果證明想象可以促進對前瞻記憶的自動化加工(Brewer et al., 2011)。前人研究單純采用想象形式以及本研究單純采用“if-then”形式均沒有發(fā)現(xiàn)監(jiān)控加工的證據,然而本研究所采用的“ifthen”加想象的混合編碼卻發(fā)現(xiàn)了被試投入更多的監(jiān)控。Smith 等(2014)認為額外的想象會導致被試過度編碼前瞻記憶任務,提高前瞻記憶任務的重要性,促使被試投入更多認知資源給前瞻記憶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混合編碼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均受認知負荷的影響,根據監(jiān)控理論推測僅執(zhí)行意向條件下也應該發(fā)現(xiàn)監(jiān)控加工的證據,然而行為反應指標和眼動指標均表明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可以促進個體對前瞻記憶任務的自動化加工,說明執(zhí)行意向是否受認知負荷的影響與執(zhí)行意向促進前瞻記憶任務的加工機制之間并沒有明確的對應關系。郭云飛等(2016)認為執(zhí)行意向可以促使個體在意向和行為之間形成較為自動化的聯(lián)結,但是這種聯(lián)結比較弱,很容易受認知負荷的干擾。這可能是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也容易受認知負荷影響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結論如下:(1)混合編碼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對前瞻記憶的影響均容易受認知負荷的影響;(2)在低認知負荷下,混合編碼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均能顯著提高前瞻記憶成績,但混合條件效果最好;(3)在低認知負荷下,混合編碼促使被試對前瞻記憶任務進行監(jiān)控搜索,而僅執(zhí)行意向編碼促使被試對前瞻記憶任務進行自動化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