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背景下,不同文明間的交流對話更加廣泛深入,漢英翻譯活動更加頻繁,成為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漢語習語是漢語言的精華和中華民族文化的結(jié)晶,是展現(xiàn)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一扇窗口。漢語習語,尤其是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的英譯,不是簡單的漢英兩種語言的逐字逐句的交換,而是漢英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漢語習語中動物詞語往往包含豐富的文化信息,與中國文化緊密相連。由于英漢文化的巨大差異,同樣的動物詞語在英語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漢語習語時,要清醒的意識到英漢動物名稱所蘊含的文化差異。然后據(jù)此把漢語動物詞語進行分類,根據(jù)分類提出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從而使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翻譯有章可循,進而有利于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關(guān)鍵詞:一帶一路、動物名稱、習語翻譯
1 引言
隨著“一帶一路”工作的深入推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與對話日益增多,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漢英翻譯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此過程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對外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成為我們共同關(guān)注的話題。
漢語習語(含成語、俗語、諺語、歇后語、粗俗語),尤其是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是中華文化的濃縮和精華,是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語中的動物形象包含豐富的中華文化內(nèi)涵,是語言中最為精華的部分。習語經(jīng)過錘煉,表現(xiàn)手段和修辭手法豐富,語言凝練,膾炙人口,表現(xiàn)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含日常生活、社會習俗、大自然、動植物、歷史典故等。漢語翻譯此類習語時,不僅要表達習語的字面意思,還要反映其蘊含的深層聯(lián)想意義。而同一動物名稱,在中西文化中往往具有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時,要具有強烈的跨文化意識,對動物名稱在中西文化中的差異有一定的把握,否則就無法有效傳達漢語習語的真正含義,也無法讓目標讀者充分了解習語背后的中國文化。但在實際翻譯工作中,有許多譯者跨文化意識淡薄,翻譯活動中以外國讀者為中心,存在大量錯譯和誤譯的現(xiàn)象,無法真正發(fā)揮翻譯的文化傳播和交流功能,不利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有效對外傳播。因此,在“一帶一路”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系統(tǒng)地研究漢語中帶動物名稱的習語的翻譯,非常必要。
2 基于中西文化差異的漢語習語類別
無論是在英語還是漢語中,人們都經(jīng)常使用動物習語隱喻將動物的概念結(jié)構(gòu)(喻體)映射到人的概念結(jié)構(gòu)(本體)上,從而類比、推理出人類所具有相似的特征[1]。翻譯漢語中帶動物名稱的習語的難點在于動物名稱的比喻義(聯(lián)想意義)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差異。那么,我們首先可以對漢英習語中動物名稱的聯(lián)想意義及差異進行研究,然后分類總結(jié),據(jù)此再進一步研究不同種類的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的翻譯策略。
2.1 包含的動物名稱在中英文中聯(lián)想意義相同或相似
英漢兩個民族對某些事物、現(xiàn)象有時會有共同的認識,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2],因此漢英語言中存在一些動物形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內(nèi)涵或聯(lián)想意義,如“狼/wolf”,它在中英文中都有“貪婪、殘酷”的聯(lián)想意義,如漢語中有“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等習語,而英語中也有as cruel as a wolf, as greedy as a wolf的表達。
2.2 包含的動物名稱在中英文中聯(lián)想意義不同
由于漢英民族生活環(huán)境、歷史文化的差異,對很多相同的動物詞語產(chǎn)生了不同的聯(lián)想意義,如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龍”在漢語中具有美好的聯(lián)想意義,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我們常說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在中國封建社會,“龍”是皇權(quán)的象征,漢語中常用“望子成龍”來描述父母對子女的殷切期望;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是一種噴火的怪物,是罪惡的象征,英語中用the old dragon比喻魔鬼。
2.3 包含的動物名稱與英語中另一動物詞語聯(lián)想意義相同
由于中英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很多情況下,對于某個意義,中英民族會聯(lián)想到不同的動物。比如,中國封建社會是農(nóng)耕社會,“?!痹谵r(nóng)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本哂兄液窭蠈?、勤勤懇懇、力大無比的聯(lián)想意義,漢語中用“力大如?!毙稳萘獯?,用“老黃?!毙稳萸谇趹┕ぷ鞯娜?而在英國,平原少,高地多,牛在這里并不能像在中國平原地區(qū)那樣發(fā)揮作用,反而是靈活健壯的馬成為古代英國人的農(nóng)耕或交通工具。所以英語中具有這一聯(lián)想意義的動物詞語不是“bull(公牛)”或cattle(母牛),而是“horse(馬)”,英語中常用as strong as a horse形容力氣大、健壯,用talk horse表示吹牛,說大話。
2.4 包含的動物名稱的聯(lián)想意義在英語中空缺
雖然中英文化有共通之處,但有些文化內(nèi)涵只存在于漢語中。比如“蝠”在漢語中象征著吉祥美好,因為“紅蝠”與“洪福”讀音相似,中國很多地方辦喜事喜歡貼紅色的蝙蝠,漢語中用“洪福齊天”表達美好的祝愿;而英語中bat則是盲目和黑暗的象征,英語中用as blind as a bat形容鼠目寸光、有眼無珠。類似的例子還有“鶴”和“crane”,“鴛鴦”與“mandarin duck”。在中國文化中,“鶴”和“鴛鴦”分別代表長壽、婚姻愛情,而“crane”和“mandarin duck”在英語文化中則完全無此聯(lián)想意義,僅是一種普通的動物名稱。
3 “一帶一路”背景下漢語中帶動物名稱的習語的翻譯準則
3.1 充分傳達漢語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
在“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譯者應秉承對外展現(xiàn)和傳播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理念,在譯文中充分傳達漢語習語中動物名稱的文化內(nèi)涵,不可隨意刪減或增補,幫助外國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原貌,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3.2 考慮外國讀者的接受程度
翻譯帶動物名稱的習語的過程中,譯者除了要忠實于原文,充分傳達“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之外,還應考慮外國讀者接受程度。否則,外國讀者不理解譯文所云,更無法談接受和認同中國文化,那么再忠實、充分的翻譯都無法達到文化傳播之目的。
4 漢語中帶動物名稱的習語的翻譯策略
基于上述對漢語中帶動物名稱的習語的分類以及翻譯此類習語應遵循的準則,在翻譯過程中,可采取以下翻譯策略:
4.1 直譯法
對于包含的動物名稱在中英文中聯(lián)想意義相同或相似的漢語習語,翻譯時可直接采用直譯法,既傳達了漢語習語的意義,又保留了漢語習語中的原有的動物形象,也便于目標讀者的理解,如“渾水摸魚”可翻譯為“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3],“蛇蝎心腸”可譯為“venomous as snakes and scorpions”[3]等。
4.2 直譯加釋/注法
對于包含的動物名稱在中英文中聯(lián)想意義不同的漢語習語,可采用直譯加解釋或直譯加注釋的方法,最大限度傳達原文意義和保留原文動物形象,將原汁原味的漢語文化傳達給目標讀者。如《毛澤東選集》中有一句話:嘴里天天說“喚起民眾”,民眾起來又害怕的要死,這和葉公好龍有什么兩樣?在翻譯這句話時,外國人不了解“葉公好龍”的故事,如果單純譯為Lord Yes love for dragon,外國讀者肯定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翻譯時要用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does not really understand or even fears加以注釋[3],進而使讀者理解,葉公對龍的愛好只是表面上的愛好,并非真正的喜愛。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如虎添翼”可譯為like a tiger that has grown wings---with added strength[3],“鼠竊狗偷”可譯為filch like rats and snatch like dogs---play petty tricks on the sly[3]等。
4.3 直譯+借譯法或借譯法
對于包含的動物名稱與英語中另一動物詞語聯(lián)想意義相同的漢語習語,翻譯中可采用直譯+借譯法。使用這種方法,即保留了原文的動物形象,傳達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又使目標讀者理解漢語中動物形象所蘊含的文化涵義,如:“虎頭蛇尾”可譯為with a tigers head but a snakes tail----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3]。在特定語境下,還可使用借譯法,通過在翻譯中使用目標讀者更熟悉的動物形象替換原文動物形象,既充分傳達了原文意義,又能使目標讀者充分理解。如“殺雞取卵”可譯為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golden eggs[3]。
4.4 意譯法
對于包含的動物名稱的聯(lián)想意義在英語中空缺的漢語習語,可采用意譯法。這時面對文化差異的局限性,譯者不得不舍棄原文動物形象,但卻可以更準確地表達原來習語的真正含義,如“鶴發(fā)童顏”可意譯為(of old people)white hair and youthful complexion, healthy in old age[3],因為“鶴”在漢語中雖然有長命百歲的聯(lián)想意義,在英語中只是一種普通的動物,完全沒有這個聯(lián)想意義。
5 結(jié)語
在“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的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在翻譯漢語中帶動物名稱的習語時,應首先對比習語中的動物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在中英文化中的差異,據(jù)此將漢語中帶動物名稱的習語進行分類,即:包含的動物名稱在中英文中聯(lián)想意義相同或相似、包含的動物名稱在中英文中聯(lián)想意義不同、包含的動物名稱與英語中另一動物詞語聯(lián)想意義相同、包含的動物名稱的聯(lián)想意義在英語中空缺。同時應遵循充分傳達漢語習語的文化內(nèi)涵和考慮外國讀者接受程度的原則,針對這四類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分別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即直譯法、直譯加釋/注法、直譯+借譯法或借譯法、意譯法,從而使帶動物名稱的漢語習語的翻譯有章可循,促進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參考文獻
[1]趙宇航,韓巍.英漢動物習語隱喻異同及英譯漢翻譯策略[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4):106-108.
[2]劉宗棠,蓋靜.漢語成語習語譯成英語成語習語的幾種方法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z1):136-138.
[3]吳景榮,程鎮(zhèn)球.新時代漢英大詞典[K].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作者簡介
張兵兵(1984-),女,助教,碩士研究生,西華師范大學公共外語學院,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漢英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