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淘
文章結尾的意義不單是為了文章本身的完整,而且在于可以表達出篇章其他部分不能達到的效果。為了加強表達效果,應盡量將全文內(nèi)容升華到新的高度,并注意語言的生動、簡潔、含蓄。在讀者即將結束閱讀的時候,以有力的聲音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說的“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就是這個意思。例如史鐵生《我與地壇》的結尾:
但是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暉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恒。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這個結尾,將文章中的全部思考化成最后凝重的一點,結束于寓意深遠的抒情中。在很長篇幅之后,涉及很多年的場景、情節(jié)、斗爭之后,結尾顯得異常緊湊、簡潔,又有一種深雋的韻味。
切合篇章的主題,做到收束有力、語言凝練,是對結尾的一個基本要求。一個好的結尾,應該具有藝術的魅力,有令人回味再三的效果。綜觀歷代篇章的結尾,如下幾種方式是比較藝術的。
1.總結主旨,提煉升華
這種結尾是對前面文章的內(nèi)容予以總結,點明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精義》中說:“文字有終篇不見主意,結句見主意者。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韓退之《守戒》‘在得人之類,是也?!薄哆^秦論》的主題是論述秦王朝興衰的原因,作者在敘述中,有意突出許多矛盾對立的現(xiàn)象,如秦國江山形勢之險,吞并地域之大,興起時的所向披靡和后來的土崩瓦解、一敗涂地,等等。在最后一段,作者把它們一一揭破,進行了一連串的對比分析,讓它們在讀者的腦海中不斷盤旋,在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才提出了簡潔、有力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边@一結論,一下子把問題解開,使真相大白。這個前后呼應、點明主題的結尾,真是筆力千鈞,巧奪天工。
2.含蓄隱約,意在言外
有些篇章的結尾不是明確地點出主題思想,而是運用含蓄、婉曲的語言,來表達一種深遠、隱約的語意,造成一種意在言外的表達效果。
如科熱弗尼科夫的散文《氣球》,作者以擬人手法形容自己是一只氣球,被一群孩子順著河岸追趕,在結尾處這樣寫道:
橋下,在那難以看清的陰影里,有一只細頸玻璃瓶在蹦跳,它的上端被打碎了。因此它的樣子預示著不祥。我為自己擔驚受怕。我打算呼叫,呼叫援助,然而——我不能:我只是一只球。孩子們?nèi)舆^來的雪球,改變了我前進道路的軌道,風驅(qū)趕著我,它一陣一陣地帶著我趕著我,玻璃瓶在蹦跳,它無情地將尖尖的碎口對著我。
這個結尾,既昭示了氣球終被玻璃瓶扎破的命運,又沒有直接點破,于是文章就結束在一種擔憂的氣氛中,顯得韻味十足。
3.詠嘆吟唱,清韻悠長
有些篇章用感嘆句收尾,來表達或贊嘆或傷感或憤慨的思想感情,真切動人,用語情韻悠長,可以增加篇章的感染力。例如泰戈爾《黃昏和黎明》在結尾處的濃烈抒情:
太陽神噢,在你的左邊是這黃昏,在你的右邊是那黎明,請你讓這兩者聯(lián)合起來吧!就讓這陰影和那光明相互擁抱和親吻吧!就讓這黃昏之曲為那黎明之歌祝福口巴!
又如朱自清《背影》的結尾:
我北來后,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說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蔽易x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4.發(fā)問收束,使人深省
有些篇章的結尾,為了使主題內(nèi)容更加明確,做到收束有力,或為了抒發(fā)更強烈的感情,采用了設問、反問的形式。例如范仲淹《岳陽樓記》的結尾: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又如陶淵明《五柳先生傳》的結尾:
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作者用兩個問句結尾,把自己的嗜酒、著文與上古理想社會的風俗民情相比,進一步表達了自己不慕榮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欣然自得的感情,深沉含蓄,余音繞梁。
5.以喻作結,形象生動
有些篇章的結尾采用比喻修辭手法,對全文的主題內(nèi)容及思想感情給以生動、形象的概括,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魯迅《故鄉(xiāng)》的結尾: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個結尾,運用比喻手法,既高度概括了主題,又含蓄悠遠、生動形象,使讀者通過自己的思考分析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得到一種詞盡意不盡的藝術享受。又如朱自清《春》的結尾: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作者在文章的結尾連續(xù)運用三個比喻,歌頌了春天的無限強大的生命力,激勵讀者要像春天一樣,蓬勃向上,不斷進取。
6.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有些篇章的結尾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真摯強烈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例如袁枚《祭妹文》的結尾:
嗚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聞汝言,奠汝又不見汝食。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作者以寫景寓情。在朔風呼號之中,在紙灰飛揚之間,作者落魄失魂,不忍離去,一步三回首,一瞬九回腸,至此已悲痛到了極點。
(節(jié)選自《讀書寫作:能力提升訓練》,太白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