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美
幼兒園主題活動是一種研究型的課程,是幼兒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自主觀察、探究周圍現象和事物,教師適時適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導的一種系列活動。我園立足本土文化,結合江蘇省課程游戲化精神,形成的“開放性教育活動”課程,特別注重兒童在主題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兒童完全有能力為自己的社會性、認知、情感和符號表征傾向制訂出個人計劃?!薄皟和且粋€從很早開始就能賦予事件意義的人,并試圖去分享意義以及與意義相關的故事?!睘榇耍谡n程實踐中,我們一方面鼓勵兒童通過各種可“表達的、交流的和認知的語言”,探索周圍環(huán)境并表達自我,另一方面注重對兒童活動的觀察和記錄,在解讀兒童中推進主體活動的發(fā)展。筆者以小班主題活動“我們在種植”為例,闡述主題實施中教師鼓勵兒童做觀察記錄,發(fā)現兒童觀察記錄背后的思想,解讀兒童內心,支持兒童行為,從而調整主題路徑,推進課程發(fā)展的過程。
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毙〔藞@是迷你版的大自然。3月,天高云淡,萬物復蘇,正是播種的季節(jié)。孩子們拿著收集來的蔬菜種子,帶上工具,和老師一起松土、挖坑、播種、填土、澆水……他們期待種子發(fā)芽,期待苗苗長大。小菜園種植活動為孩子們提供了觀察、實踐和發(fā)現的機會,活動中老師鼓勵孩子們及時記錄下自己的發(fā)現。
每天午餐后的散步時間,老師總會帶著孩子們去小菜園轉轉,孩子們已習慣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然后把自己的發(fā)現記錄下來。老師發(fā)現天天的觀察記錄表有了明顯的變化,周一記錄時胡蘿卜苗才一點點長,周五記錄時就畫了一條很長的線,天天說胡蘿卜在慢慢長高。
反思及推進:天天的記錄表達了大部分孩子目前的關注點,但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明確感知并表達苗苗的長高情況,老師翻看豆豆的記錄時,發(fā)現他幾次記錄苗苗的高度基本差不多。于是,老師組織孩子們討論“:你們覺得胡蘿卜苗長高了嗎?怎樣才能清晰地看見苗苗長高呢?”小晞提議“:我們在苗苗旁邊插根尺子,量一量就好了。”就這樣,測量的概念被帶進了課程,并進一步推動了活動的發(fā)展。孩子們把尺子、木棒等測量工具插在苗苗旁邊,進行測量并記錄,真實感受植物的生長變化。
戶外活動時間,孩子們三兩結伴去小菜園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觀察植物的變化,感受植物的生長。老師在小菜園里放置了記錄本,鼓勵孩子們隨時記錄,相互交流。悠寶說:豌豆苗的葉子橢圓形的,旁邊有會彎曲的莖;安安說:胡蘿卜的葉子和香菜一樣;潤潤說:胡蘿卜葉子像綠色的雪花……
反思及推進《: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對小班孩子提出的指導性建議是:要引導孩子發(fā)現周圍的植物各不相同,產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透過孩子們的觀察記錄和交流,老師發(fā)現小班孩子的觀察獨到、細膩,具有一定的想象力。于是老師鼓勵更多的孩子大膽想象。妮妮說:“芋頭的葉子像荷葉?!眻F團說:“青菜葉子一開始有2片,像小花,后來長了4片,像蝴蝶?!睗櫇櫿f:“土豆的葉子摸上去毛毛的……”由此,孩子們的觀察已不再局限于表面,而是融入了合理想象,并樂于在把想象表達出來的過程中,將活動延展,以拓展自身的經驗和想象。
小菲帶著紙筆坐在小菜園里寫生,她一邊觀察土豆苗,一邊認真畫畫。畫完后小菲拿給老師看,老師問小菲土豆苗上的小圓球是什么?小菲說是土豆,苗長大了就會在稈子上結出土豆,老師笑笑什么話也沒說。戶外活動時,孩子們來到小菜園觀察,心心在松土時挖出了泥土里新長出的小土豆,她欣喜萬分,召喚同伴們來看泥土里的小土豆。老師結合小菲的觀察記錄和心心的發(fā)現,拋出話題引發(fā)討論:土豆到底長在哪?孩子們紛紛發(fā)表意見:有說長在泥土里,也有說長在稈子上……
反思及推進:小班孩子缺乏相應的生活經驗,他們對于植物的生長往往依靠經驗或想象。針對小菲的回答,老師沒有及時糾正,在心心發(fā)現泥土下的小土豆后,老師找來科學類繪本《上面和下面》投放在植物角,通過畫面,孩子們發(fā)現茄子、黃瓜等果實生長在泥土上,而土豆、洋蔥等果實生長在泥土下。一方面通過繪本有效拓寬孩子們的認知,另一方面借助家長力量,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各類果實的生長情況,對大自然的植物產生初步的探究欲,為孩子們的科學啟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孩子們發(fā)現小菜園的土豆開花了,顯得非常高興。程程在觀察記錄時,在土豆上畫了一朵白色的小花,并添加了太陽和云朵。在老師的引導下,程程還給土豆創(chuàng)編了一首小詩:“太陽公公給土豆照光,風爸爸給土豆涼爽,雨婆婆給土豆?jié)菜?,土豆伸出小苗,長出葉子,開出美麗的小花。我愛土豆?!?/p>
反思及推進:孩子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們表達自己認識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別于成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程程對于土豆的觀察記錄讓老師發(fā)現了兒童的力量。誰說兒童不是天生的詩人?瞧,茄子開花了,東東聯(lián)想到繪本《上面和下面》里的話,仿編了詩歌《茄子》:“穿紫衣,戴紫帽,茄子長在泥土上?!痹诰唧w情境中鼓勵孩子仿編詩歌,即興表達。孩子們在小菜園里不僅學會了觀察、發(fā)現,更學會了交流和創(chuàng)作。
碩碩在觀察記錄中畫了一個個小黑點,老師好奇地問他黑點是什么?碩碩回答是小菜園里的蟲子。原來在近期探索小菜園的時候,孩子們發(fā)現了小菜園里有皮球蟲、毛毛蟲、蚯蚓、蝸牛和小螞蟻……“毛毛蟲會吃小菜園里的菜?!薄拔覌寢屨f蚯蚓會松土,是益蟲?!薄懊x長大就變成了蝴蝶”……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反思及推進:《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小班幼兒應認識常見的植物,能注意并發(fā)現周圍動植物是多種多樣的,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發(fā)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昆蟲是孩子們的新關注點,借著孩子們濃厚的興趣,結合教室自然角喂養(yǎng)的蠶寶寶,老師及時生成了活動“有趣的蟲蟲”,提供《蚯蚓的日記》《好餓的毛毛蟲》等相關圖書,拓展延伸多元閱讀,引發(fā)相關經驗鏈接。
開展幼兒園主題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的發(fā)展不是一成不變,按部就班的,需要教師帶著思考解讀兒童,理解兒童,透過兒童的觀察記錄,和兒童談話交流,傾聽兒童的聲音,從而把握幼兒對于主題的興趣與專注的程度,根據幼兒的興趣合理安排課程的行進方向,及時推動課程的發(fā)展。
美國加州河流學院的Mary Jane Maguire-Fone教授指出:“在旁邊站一會兒,給學習留一些空間,仔細觀察兒童在做什么。如果你理解了兒童的行為,也許教學與以前就很不一樣了。我們要創(chuàng)設一種反思型的課程計劃,不斷反思,推進,讓學習深入?!敝黝}活動“我們在種植”鼓勵孩子們和小菜園里的植物互動、交流,并把自己的觀察發(fā)現及時記錄,作為老師,應認可他們在研究中理解事物,積累經驗,讓自己成為兒童在探索世界意義旅途中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