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婷
摘?要:詩歌因其本身比別的文學較謹嚴,較純粹,較精致,所以教學難度也較高,然而從重視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角度來講,從部編教材對詩歌的重視來講,我們必須對自己在詩歌教學上的態(tài)度和策略進行認真的反思和突破。本人僅以本單元的教學實踐為依托,對本單元的活動探究內容之一——詩歌創(chuàng)作進行了三個方面的教學策略整理與歸納。
關鍵詞:詩歌?活動探究?創(chuàng)作?教學淺記
九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是詩歌活動探究,一共有五首詩歌。任務驅動中分三個部分:學習鑒賞、詩歌朗誦、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前兩項是基礎任務,創(chuàng)作詩歌是最終的落實,也是引導學生把自己對所學詩歌情感與內涵的體會、結構與形式的感知融會貫通,最終在實踐中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的轉化,終而成文。
一、重視單元內容的整體感,活動設計的整體感,為仿寫創(chuàng)作詩歌做好充分的準備
(一)重視單元內容的整體性
五首詩組成一個單元,一定是帶有編者的設計意圖,詩歌之間一定有關聯與共性。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教學之初就必須弄明白這一點,并將這個問題在任務驅動一的學習鑒賞部分進行落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明確賞析的角度與方法,一方面在后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時,在意象的選擇,感情基調的設定,主題情感的抒發(fā),意境的營造,寫法的選擇等方面可以有廣泛的挑選可能。
(二)活動的設計上注重前后的銜接與連貫
在前期的詩歌鑒賞和詩歌朗誦上,我盡可能給學生留夠充足的空間,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讓學生自我總結歸納,繼而以合作的形式進行分享積累,尤其在朗誦階段,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評價標準,選擇評議人員并進行點評分享,將詩歌單元的活動探究落到實處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用以幫助學生自己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時的全面思考與實踐。
(三)詩歌的創(chuàng)作要以班級學生的學情為基準,以教材為依托,合理引導,循序漸進
詩歌是雅文化。當年朱光潛先生在談到讀詩與趣味時說道,一般青年喜歡聽故事而不喜歡讀詩,可見一般青年對于文學的趣味還是很低的?,F在我們面對的是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其文學的修養(yǎng)肯定是還不夠的,對詩歌的理解能力與深度都不夠,但是他們的身上有重要的優(yōu)勢:超豐富的想象力與超強的創(chuàng)造力。在詩歌的創(chuàng)造上,他們更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純粹又可塑。不過,一定要有合適的方法。
二、將詩歌的主題設定在學生感興趣且有話說、有情抒的對象上
“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對本學段寫作提出的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當然也不例外且至關重要。因為詩言情!所以充分的調動學生內心的情感,引導他們回憶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最終用文字表達出這份真情實感是關鍵。所以根據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對他們正在面臨的學習壓力,成長困惑;對他們來講有特殊意義的物品;他們熟悉的人,物等就是很好的書寫對象。比如我在教學中就選擇了“陪伴我每天苦讀到深夜的臺燈”“奶奶的槐花飯”“媽媽的嘮叨”“一張寫滿紅叉的試卷”“教室里安靜的沙沙聲”等。學生在有話可說的情況下,感情才能被充分的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熱情也才能被點燃。
三、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充分的聯想和想象
寫詩離不開想象,否則,意象就只是一個事物,缺少活力與張力,無法最終形成詩歌的意境,無法很好地傳達出詩歌的情感。在這一點上,要給學生留夠思考的空間,要充分展示教師的主導性,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這樣的問題引導:如果一只鳥不是艾青筆下那樣用嘶啞的喉嚨在歌唱,那么它還可以怎樣歌唱?在什么樣的地方歌唱?歌唱什么?這時候那只鳥就有了新的象征意義,學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向,腦海中可能會出現大海里的魚,草原上的駿馬,天空中的云,被雨水打翻的蝸牛等等,聯想和想象馬上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四、從課本出發(fā),從已知的記憶出發(fā),尋找模板
五首詩中《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最不會讓學生產生懼怕感。因為《沁園春 雪》是古體詩,在格律上有嚴格的要求;《我愛這土地》是近體詩,內容短小且形式很自由靈活;《鄉(xiāng)愁》是現代詩歌,有整齊的形式;《你看》和《你是人間四月天》在形式和內容上非常靈活,靈活到完全沒有章法可循。所以從最簡易的形式出發(fā),貼近詩歌風雅之美。當然,如果學生有能力,敢于挑戰(zhàn),也可以嘗試古體新用,不要拘泥于本單元所學過的詩歌形式,之前學過的詩詞曲的形式都可以套用。甚至七年級學過的《未選擇的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都可以嘗試仿寫。對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較高,能力較好的,當然也鼓勵自由創(chuàng)作,這個部分因人而異。
五、貫徹活動探究的要求,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
既落實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對學生創(chuàng)作的詩文進行講評整理,挑選出優(yōu)秀的進行展覽,最后裝訂成冊,成為一個青春紀念詩冊。成為大家中學階段的美好回憶,也為大家的中考寫作鼓勁助力。
六、結語
引導學生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在中學階段僅僅是一項教學內容,一次簡單的文學創(chuàng)作嘗試,但是這也有可能會成為某些學生美好的記憶,也有可能是某些學生未來創(chuàng)作最早的源頭,甚至是啟蒙。所以,革新從教者的詩歌教學態(tài)度,精心設計教學方案,不僅對教師是一個能力的突破提升,更是一個有專業(yè)素養(yǎng)要求的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需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