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中心醫(yī)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膽汁淤積性黃疸是指機體內膽汁淤積過量,進入血液循環(huán)、淋巴,致使血液中膽紅素、膽汁酸含量過高,從而引發(fā)黃疸病理現(xiàn)象,該病病情嚴重,病程漫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以往,臨床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多以保肝降酶方案為主,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患者預后[2]。近年來,以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為代表的新型藥物逐漸應用于膽汁淤積性黃疸治療中,但其單一應用效果仍有待提高。本研究選取62例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分析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聯(lián)合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的療效,報告如下。
選取周口市中心醫(yī)院2016年4月~2018年8月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62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1例。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1~70歲,平均(45.45±10.19)歲;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1~71歲,平均(46.04±10.37)歲。兩組年齡、性別等均衡可比(P>0.05),且本研究符合《世界醫(y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3],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納入:經臨床、實驗室檢查確診;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納入研究前未接受相關治療。
排除: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性疾病造成肝功能損害者;對研究藥物具有過敏史及過敏體質者;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代謝性疾病者;治療依從性不佳,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對照組予以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浙江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3110)治療,1000 mg混溶于25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于此基礎上,觀察組予以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684)治療,10 mL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混溶于100 mL濃度為5%的葡萄糖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兩組連續(xù)治療兩周。
療效判定[4],以黃疸及其他癥狀基本消失,實驗室檢查基本恢復正常或趨向于正常為顯效;黃疸及其他癥狀明顯改善,實驗室檢查指標均較治療前下降50%以上為有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統(tǒng)計對比兩組治療總有效率。統(tǒng)計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水平,以以日立717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谷氨酸轉氨酶(AST)、丙氨酸轉氨酶(ALT)、總膽紅素(TBil)及直接膽紅素(DBil)水平。統(tǒng)計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失眠、皮疹等。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例
表2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1)與治療前比較,P<0.05;2)與治療后比較,P<0.05
觀察組發(fā)生失眠2例,皮疹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68%(3/31);對照組發(fā)生失眠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23%(1/31)。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χ2=0.27,P=0.61)。
目前,臨床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多通過外科手術引流、放置支架緩解黃疸,但由于手術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患者接受度不高。因此,積極找尋一種內科保守治療方案對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為臨床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常用藥物,其中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主要成分腺苷蛋氨酸為肝臟代謝中間產物,參與體內重要代謝反應,可解除患者因腺苷蛋氨酸合成酶活性下降而造成的代謝阻滯,恢復膽汁排泌生理機制,從而有效治療膽汁淤積;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與內源性磷脂化學結構基本一致,可結合肝細胞細胞膜與細胞器,加速生物膜功能恢復,同時還可促進膽汁分泌,將機體內中性脂肪及膽固醇轉化為易于代謝狀態(tài),發(fā)揮穩(wěn)定膽汁作用[3,5]。本研究聯(lián)合采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治療膽汁淤積性黃疸,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AST、TBil、ALT、DBil水平低于對照組,且治療總有效率96.77%高于對照組74.19%,提示對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聯(lián)合采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治療,兩種藥物協(xié)同增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癥狀,減輕膽汁淤積對肝功能損傷,促進患者恢復,效果更為顯著。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充分說明聯(lián)合采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治療,不會增加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對膽汁淤積性黃疸患者聯(lián)合采用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