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脛骨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骨折后骨的完整性、連續(xù)性被破壞,骨折愈合過程漫長,包含骨原始連續(xù)性重建、骨細胞修復等多種復雜因素影響,導致不同個體間骨折愈合的時間也不盡相同,部分患者依據(jù)臨床愈合標準被判定為延遲愈合或不愈合,但仍存在遠期愈合可能[1]。X線片、CT在判定脛骨骨折是否存在遠期愈合可能上存在局限性[2]。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成像技術/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SPECT/CT)融合骨顯像在顯示病變血供、無機鹽代謝、成骨細胞活躍程度上優(yōu)勢顯著,并能清晰顯示解剖結構變化,在骨骼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并不鮮見,但多集中于研究其在骨骼疾病中的診斷應用價值,對脛骨骨折遠期愈合效果的臨床報道相對少見[3,4]。鑒于此,本研究采集病例并著重探究SPECT/CT融合骨顯像對脛骨骨折患者遠期愈合情況的評估價值,旨在為脛骨骨折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研究對象為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90例脛骨骨折患者。所納入患者均有明確外傷史,經(jīng)X線片或CT確診脛骨骨折,并排除病理性骨折(如骨腫瘤、腫瘤骨轉移等),并有定期X線片或CT復查記錄。90例患者中男58例,女32例,57例為鋼板或髓內釘固定,33例為外固定架固定;治療后6~18個月X線片或CT復查時仍可見清晰骨折線,骨折端亦無連續(xù)性骨痂,或僅可見少量骨痂通過骨折線,基于X線片或CT提示骨折未愈合,故行SPECT/CT融合骨顯像對遠期愈合可能性進行評價。
設備:SPECT/CT融合骨顯像設備為西門子Symbia-T16SPECT/CT,配備低能高分辨平行孔準直器及螺旋CT。
方法:SPECT/CT融合骨顯像檢查前2.5 h時靜脈注射99mTc-MDP20-25mCi,層厚1.5 mm,螺距1,能峰140keV,窗寬20%,矩陣128×128,放大倍數(shù)1,行SPECT斷層掃描,掃描范圍為整個脛骨,360°采集,60°/幀圖片,采集時間為20s/幀,連續(xù)采集30幀,掃描結束后囑患者保持體位,同機CT掃描,110 kV、150 mA、層厚1 mm、螺距1、矩陣512×512,將掃描所采集影像資料上傳至西門子T16配備后處理工作站進行融合。
圖像后處理工作由兩位高年資影像學資料采用雙盲法閱片處理,取統(tǒng)一意見為最終結果,對SPECT、CT、SPECT/CT融合骨顯像中骨折端的放射性濃聚分布、骨痂形成、骨質改變情況等。SPECT/CT融合骨顯像脛骨骨折愈合標準參照文獻[5],以放射性濃聚連續(xù)性通過骨折線,跨越骨折兩端則提示骨折處于愈合進程,具遠期愈合可能性,否則為骨折不愈合。
對所有患者進行持續(xù)隨訪,最終骨折愈合結果經(jīng)手術或臨床隨訪證實,術中可見骨折端存在異?;顒樱匆娺B續(xù)骨痂形成,骨折端骨質硬化,或存在明顯骨吸收、缺損提示骨不愈合;而隨訪期間X線或CT仍可見骨折線模糊,骨折端有連續(xù)通過骨折線的新生骨痂形成則提示骨折愈合;若骨折線清晰,骨折端未見連續(xù)性通過骨折線的新生骨痂則為骨折不愈合。
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SPECT/CT融合骨顯像對脛骨骨折患者遠期愈合情況評估情況采用(例)描述,以Kappa值反映SPECT/CT融合骨顯像評估脛骨骨折患者遠期愈合情況與臨床最終評價結果的一致性,Kappa>0.6提示一致性良好。
90例患者的SPECT影像均可見骨折端區(qū)域存在放射性濃聚,但不能判定放射性濃聚分布部位、程度;難以準確判斷放射性濃聚是否連續(xù)性通過骨折線并跨越骨折兩端;而CT影像則可見50例骨折端周圍有部分、少量骨痂形成,其中38例骨折端有少量骨痂連續(xù)性通過骨折線,其余12例未見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另40例患者CT影像未見明顯骨痂形成,其中20例骨折端骨質毛糙,無明顯骨質硬化、骨吸收現(xiàn)象,12例骨折端可見部分骨質硬化,且邊緣光整,其余8例骨折端可見明顯骨質吸收,密度減低。
90例患者中,68例SPECT/CT融合骨顯像可見放射性濃聚連續(xù)通過骨折線并跨越骨折兩端,提示骨折處于愈合進程中,具被遠期愈合的可能性,臨床對其進行再次保守治療,其中50例應用支具或石膏加強外固定。而在此68例患者中,60例在后期隨訪中經(jīng)X線片或CT明確骨折端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證實骨折愈合,其余8例經(jīng)首次手術治療后仍未見骨折端有明顯新生骨痂形成,行二次手術治療。另22例患者骨折端未見明顯放射性濃聚通過骨折線,提示骨折不愈合,且遠期愈合可能性低,再次手術治療時,術中可見骨折端無明顯骨痂形成,亦無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部分骨折端可見骨質硬化或骨質吸收改變,證實為骨不愈合。
SPECT/CT融合骨顯像評價脛骨骨折遠期骨折愈合的靈敏度為73.33%、特異度為100.00%、準確率為93.18%、陽性預測值為100.00%、陰性預測值為88.23%、Kappa0.824。見表1。
表1 SPECT/CT融合骨顯像對脛骨骨折遠期愈合效果的評估價值
當前評價脛骨骨折愈合情況的最主要影像學方式為X線片,部分患者在X線下可見骨折線模糊,并有連續(xù)性骨痂通過骨折線,極易被臨床診斷,但于部分骨折端尚未形成骨痂、或僅有少量骨痂的骨折患者,X線片難以對遠期愈合情況發(fā)揮評估優(yōu)勢,單純依據(jù)X線片對非骨折愈合患者進行二次手術可能造成部分存在遠期愈合可能的脛骨骨折患者接受不必要的再次手術,也有可能使得部分不具遠期愈合可能性的脛骨骨折患者延長等待時間,均不利于脛骨骨折的臨床治療[6]。而CT則是基于骨痂形成、骨折線模糊或消失等脛骨解剖學形態(tài)改變判斷骨折愈合情況,但骨折端有金屬內固定物時便存在金屬偽影,同樣影響臨床判斷骨折愈合情況[2]。且無論是基于X線片亦或是CT,僅當骨礦物含量改變≥25%時才能分辨骨痂變化,時效性不佳。如本研究亦顯示,90例患者的SPECT影像均可見骨折端區(qū)域存在放射性濃聚,但不能判定放射性濃聚分布部位、程度;而CT影像雖可見50例骨折端周圍有部分、少量骨痂形成,但仍有40例患者CT影像未見明顯骨痂形成。進一步驗證CT在評估脛骨骨折遠期愈合效果上的局限性。
SPECT/CT融合骨顯像則可通過將親骨顯像劑注入體內,顯像劑參與骨代謝,骨骼各部位攝取顯像劑的量與病變區(qū)血流分布、骨無機鹽及成骨細胞活躍程度等機能變化相關,因此,基于理論角度,SPECT/CT融合骨顯像發(fā)現(xiàn)機能變化上的時效性優(yōu)于X線、CT。本研究中,SPECT/CT融合骨顯像評價脛骨骨折遠期骨折愈合的靈敏度為73.33%、特異度為100.00%、準確率為93.18%、陽性預測值為100.00%、陰性預測值為88.23%、Kappa 0.824,提示SPECT/CT融合骨顯像評價脛骨骨折遠期愈合效果具較高效能。本研究中有8例患者的SPECT/CT融合骨顯像可見放射性濃聚連續(xù)通過骨折線并跨越骨折兩端,提示骨折處于愈合進程中,存在遠期愈合可能,但在后期隨訪中經(jīng)X線片或CT仍未見骨折端有明顯新生骨痂形成,分析造成評估錯誤的主要原因或與骨折愈合的影響因素繁雜有關。既往臨床也報道,對不同骨折修復期患者,骨折端病理生理變化也存在差異,血腫機化、游離骨塊等均可出現(xiàn)放射性濃聚,降低骨顯像的評估效能。
綜上所述:PECT/CT融合骨顯像評估脛骨骨折遠期愈合可能性具較高的準確率、特異度,值得臨床重視。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除卻樣本數(shù)量相對較少外,未能進一步對不同修復期的脛骨骨折患者遠期愈合效果進行逐一分析,擬將該部分作為下階段研究內容,以進一步持續(xù)補充及完善SPECT/CT融合骨顯像在脛骨骨折中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