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 郭春光
腫瘤患者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高危群體,免疫力、營養(yǎng)狀態(tài)低于普通人群,罹患肺炎后的治療更為困難。鑒于當前新冠肺炎的流行風險,就醫(yī)病患可能的交叉感染,手術傳播等隱患,非急癥腫瘤患者盡量避免赴醫(yī)院就診無疑是慎重的選擇。然而,不斷進展的病情,不能手術的焦慮情緒也給患者及家屬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因此,在新冠肺炎的流行階段,患者及其家人了解胃癌的治療,疏解心理焦慮頗為重要。
胃癌治療是一個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治療方案與腫瘤分期密切相關。經過首診,醫(yī)生根據結果會對病情做一個大概判斷,稱為臨床診斷,簡單分為早期(Ⅰ期),中晚期(Ⅱ期和Ⅲ期)和晚期(Ⅳ期)。
對于早期胃癌,單純手術切除就可獲得根治性治療效果。這類病人在非治療情況下的自然進展時間長,根據文獻,多數病例需要34個月才能發(fā)展到疾病下一階段。由于病期早,延期手術(確診后3~6月)和早期手術(確診后2個月內)的長期治療效果并無差別。所以早期病人無需過度擔憂病變的進展。
中晚期胃癌是最常見的臨床類型,約占確診胃癌的60%~70%。根據治療指南,中晚期腫瘤采取手術結合放化療的綜合治療方案。傳統(tǒng)上,主要采取先手術,再化療的治療模式。優(yōu)點在于早期移除病變,解除腫瘤癥狀,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不足在于手術后部分患者體質虛弱,治療耐受性下降,往往難以按照要求完成治療計劃,治療效果不能盡如人意。為克服上述缺點,有研究將部分治療移至手術前進行,一方面充分觀察病變的治療反應,為術后治療提供參考,同時提高患者化療耐受性,可能接受更強的治療方案。相對術后輔助治療,這種術前治療模式稱為新輔助治療。術前化療一般聯用2藥或3藥,行2~4周期化療。根據化療方案,每周期時間略有不同,當前以3周方案為多。全部化療結束后休息一個月再行手術。從治療方案可知,術前化療是以治療效果最大化為出發(fā)點,獲得最優(yōu)的治療結果為目標。與早期胃癌相似,中晚期胃癌患者延期手術(確診2~3個月)并未對長期生存造成不利影響。簡而言之,現階段中晚期患者首選術前新輔助是一個合理的治療選擇,綜合獲益更理想。
晚期(Ⅳ期)胃癌是指無法行根治手術的病例,例如肝轉移、腹膜轉移、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腹膜后淋巴結轉移等遠處轉移因素。這類患者主要以提高生活質量為治療目的,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
總而言之,胃癌治療效果由綜合治療決定,多數情況下適當延期手術或采用藥物治療不會造成病情惡化。當然,等待過程中腫瘤病情也可能加重,發(fā)生消化道出血,例如嘔血、便血;出現消化道梗阻,進食后嘔吐,無法進食;甚至嚴重的腹痛、腹脹,沒有排氣排便等急診情況時,則要及時就診。
惡性腫瘤是慢性營養(yǎng)消耗性疾病。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胃癌患者除了做好個人防護,還要積極調整營養(yǎng)狀態(tài),提高免疫力,為后期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為此,中國抗癌協(xié)會也給出了補充營養(yǎng)的專家建議供病友參考。
保證充足營養(yǎng),在平時的基礎上,既要吃飽更要吃好;
增加攝入蛋白質豐富食物如蛋、奶、魚、肉、豆類及堅果等,增加攝入新鮮蔬菜和水果,在平時的基礎上加量;
食物豐富多樣,葷素搭配,每天不少于20種食物;避免生、冷食物,不吃野生動物;
每天口服營養(yǎng)補充,不少于500大卡;優(yōu)先選擇高能量密度、高蛋白質的腸內營養(yǎng)劑(特醫(yī)食品);
選擇服用維生素、礦物質、魚油、益生菌、益生元、抗氧化劑及免疫增強劑等保健食品;
增加飲水量,每天不少于1500ml。
隨著每日疫情發(fā)展,各大醫(yī)院的管理措施也隨之變化。為了及時了解最新動態(tài),建議病友們密切關注醫(yī)院的官網更新。為了方便無法就診患者排疑解惑,部分醫(yī)院還開通咨詢電話及免費網上咨詢。除此,大量醫(yī)療工作者還以義診的形式參與到這場“戰(zhàn)疫”之中,歡迎廣大病友們利用這些正規(guī)的網上資源。必須澄清,對疾病的科學認知是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在傳播真相的同時,各種謠言和小道消息也從未缺席。也在此呼吁大家不要病急亂投醫(yī),應不傳謠不信謠,相信科學的力量。在此謹祝廣大病友們早日恢復健康!